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机械机电类 > 工业工程 > 正文

考试舞弊行为与诚信缺失的关系研究毕业论文

 2020-02-19 06:02  

摘 要

考试,作为一项在素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用以评价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重要考核标准、作为学校及社会选择储备精英人才的主要途径,在中国社会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

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考试的愈发普及,考试作弊的现象在学生之中层出不穷、日益普遍,作弊的手段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由最初的“小纸条”等简单的模式,演变至至今的“考试替考”“无线耳机”等具有组织性、技术性、和计划性的模式。考试作弊的弊端是众所周知的,诚信道德氛围被毁损,信用危机被加剧,考核的初衷被破坏。对此,对于考试作弊与诚信缺失现象的研究意义便显得愈发重大了。

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便是在防作弊体系日渐发展的当下,从诚信缺失的角度出发,针对诚信缺失与作弊的关系进行深度解剖分析,在根源处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预防与遏止。

此次研究,利用了维多度量表对诚信与作弊倾向进行了定义,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手段,收集并整理出161人的调查结果,利用SPSS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处理,最终针对研究的结果,分层面提出解决的方案。

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监察考试作弊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亦能在社会风气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考试作弊这一不道德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削弱和改善作用。

关键词: 诚信道德,考试作弊,多维度量表,数据处理分析,考试体系

Abstract

The exa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assessment method for evaluating students' proficiency in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also the main way for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to choose to reserve elite talent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society and i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examinations, the phenomenon of cheating in exams has emerged among students 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The means of cheating is also undergoing constant changes.

From the simple mode of the original "small note" to the organizational, technical, and planning modes of "examination test" ,"wireless headset" and so on. The drawbacks of cheating in exams are well known. The integrity of the moral atmosphere is destroyed, the credit crisis is intensified, a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ssessment is destroyed. In this regard, In this regar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cheating in exams and the lack of integr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arry out in-depth anatom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ck of integrity and cheating in this anti-cheat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ck of integrity, and to prevent and curb cheating in exams at the root.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to define the tendency of honesty and cheating, and collected and compiled the survey results of 161 peopl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processed by SPSS, and finally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As a result, solutions are proposed at different levels.

This research not only helps to monitor the enric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examination cheating system,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ocial atmosphere. It has a certain weakening and improving effect on the unethical social phenomenon of cheating in exams.

Keywords: Honesty and morality, Cheating on a test, Multidimensional metrics, Data processing analysis, Exam system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国内外关于诚信的研究现状 1

1.1.2 国内外关于考试作弊心理的研究现状 2

1.2诚信与弊关系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1.3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4

第2章诚信与舞弊行为的探究 5

2.1.诚信缺失问题的讨论 5

2.2当下社会的学术失信行为 5

2.3诚信缺失与舞弊行为关系的研究思路 6

第3章 相关理论、方法及问卷制定 7

3.1基于理论制定的多维度量表 7

3.1.1制定量表的理论模型 7

3.1.2诚信量表的制定 7

3.1.3作弊倾向量表的制定 8

3.2调查问卷的设计 8

第4章 数据处理及说明分析 13

4.1误差因素的考虑分析 13

4.2问卷结果统计 13

4.3软件SPSS的运用 15

4.4数据说明及心理学分析 17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18

5.1诚信缺失与考试作弊的关系 18

5.2对于我国诚信考试提出的意见 19

5.2.1对于提高诚信素质的意见和建议 19

5.2.2对于改善考试环境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9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2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国内外关于诚信的研究现状

根据目前对于诚信问题与考试作弊情况的研究,国内外有着不同深度不同层面的研究成果。

关于诚信,众多研究者们基本会选择以国情以及国家历史人文背景为基础,从历史大环境的角度入手,分析讨论国民的诚信趋向与行为动机,不同国家对于诚信的定义与理解往往会因为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1972年,美国爆发了“水门事件”,作为对该政治丑闻的反应,美国司法部设立了公共诚信部门并且颁布了《政府伦理法案》,从此,对于诚信的探讨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的话题。同时,《公共诚信》(Public Integrity)杂志的出版,更是吸引了大量国际范围的、对于诚信进行探讨研究的相关论文,极大地推动了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相比国外,拥有渊源历史的中国自古便有对于诚信这一美德的肯定与颂扬,如《周易》中的“人之所助者,信也。”《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及《论衡》中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相关文献典故亦是数不胜数。

其中,心理学家罗特,怀特曼等人认为,诚信是一种个体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逐步形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即为,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其对人性的看法,会使其对于他人可信赖程度的的期望值发生改变。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编制了很多量表用来测量人们在人际信任特质上的个体差异。随后,诚实被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与其他“五因素”共同命名为六因素人格模型(或HEXACO模型)。另,张建新等人通过对《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EM),其中因素一可靠性包括的一系列因素,与中国人对于诚信的定义非常接近。

而何友晖等人认为,中国人的信任特质的形成靠的是道德楷的示范带头作用,是中国人独有的行事风格,它反映了特定文化中人们的心理动态的差异。Peng、Nis-bet以及J等人的研究表明,文化的背景对人是存在一定的影响的。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在诸多方面的不同。Peng等人不仅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还总结出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独特方式。因此,考察一个人是否诚信,我们要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看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诚信的研究,我国的起步仍旧较晚,相比美国等国家,起点相对更低,现代化工具略显浅薄。

因此,我国在对于诚信的研究上,引进国外的理论和工具偏多,自发开创的的角度与方法则较少。关于诚信的实证研究,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诚信的研究,除了心理学的相关文献,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较为新颖的研究思路,比如: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这需要研究在进行研究之前进行大量的调查与阅读,建立理论结构并对于某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分析研究,并对其活动进行理解性的解释。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可以建立多维视角的量化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与总结参考编制出诚信量表等。

其中,因诚信是一种社会性的定义,且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关于诚信的定义及其相关的研究理论也还是零散的、没有具体标准的。没有分明的界限来定义其内涵、决定其取向的影响因素纷繁众多,如何判断诚信,判断标准如何,都会是研究者们在研究诚信的道路上需要攻克的难关。

1.1.2 国内外关于考试作弊心理的研究现状

关于作弊,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参与进行包括心理学、行为学等等在内的分析研究。关于其成因,外国学者相比国内的研究做得更深。部分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作弊心理与作弊人群进行了分析与划分,但研究得出的结果常有相悖之处,因此,部分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具有足够的力量说明论证。但即使如此,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的角度与思路值得分析和研究。

将文献中指出的问题综合起来,考试作弊的心理学因素基本包含以下几种:侥幸心理、虚荣心理、义气心理、强迫心理、怀疑心理、从众心理、炫耀心理、逆反心理、利益心理、冒险心理、猎奇心理、应付心理、懒惰心理等。

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国情的差异性,在借鉴国外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对我国国家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则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便是在防作弊体系日渐发展的当下,针对作弊的成因与作弊心理进行深度解剖分析,在根源处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预防与遏止。

本文的研究从总结概括诚信道德感与考试作弊行为的内在深层联系入手,探究了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相关机制,深入分析了诚信道德感的建立对于考试作弊行为的约束作用,从而为更好的解决考试作弊这一不良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总体的研究现状,这将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起到铺垫性的作用。

1.2诚信与弊关系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考试,作为一项在素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用以评价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重要考核标准、作为学校及社会选择储备精英人才的主要途径,在中国社会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

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考试的愈发普及,考试作弊的现象在学生之中层出不穷、日益普遍。作弊的手段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由最初的“小纸条”等简单的模式,演变至至今的“考试替考”“无线耳机”等具有组织性、技术性、和计划性的模式。考试作弊,也因此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上的一大难题,不仅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信号屏蔽仪、AB分卷、监考员人数增加、考座间隙增大、作弊器探测设备等,我国采取了各种方式对考试作弊的行为进行了严防严打。对于作弊行为,我国甚至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自2015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考试作弊正式被纳入了中国刑法处罚范围。由此可见,防治考试作弊,已然在今日成为了刻不容缓的社会性的话题。

考试作弊的弊端是众所周知的,对于个人而言,考试作弊会降低学生的道德底线,削弱学生的廉耻荣辱观,促成侥幸与不劳而获的心理,及其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对于社会群体而言,考试作弊的行为同时严重影响了学术氛围,亦对其他学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极不良的心理影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教育系统的价值观混乱。

诚信道德氛围被毁损,信用危机被加剧,考核的初衷被破坏。对此,对于考试作弊与诚信缺失现象的研究意义便显得愈发重大。

而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文件指出:“明礼诚信作为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 将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2017年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新增加规定条款:“第二十条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 以适当方式记录学生学业、学术、品行等方面的诚信信息, 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 可以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对违背学术诚信的, 可以对其获得学位及学术称号、荣誉等做出限制。”

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不仅是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本次研究的目的,便是在防作弊体系日渐发展的当下,从诚信缺失的角度,针对作弊

成因与作弊心理进行深度解剖分析,在根源处对诚信缺失与考试作弊行为进行预防与遏止。

此次研究,不仅有助于监察考试作弊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亦能在社会风气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考试作弊这一不道德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削弱和改善作用。

1.3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此次研究,旨在以工程心理学为背景,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利用数学及论证等方法,从考试作弊的心理成因出发,以诚信为角度展开,定型定量地探讨考试作弊与诚信缺失的关联性程度。

首先,对于考试作弊与诚信的研究,要从定性的分析开始,对其定义与内涵进行定位与明确,并分维度讨论。因为国家对于诚信没有定义标准的指标量表,故在阅读大量文献后,本文选择在借鉴前任成果的情况下,自己对于诚信缺失与否,以及影响作弊的心理因素以维度为划分进行定义,制作出可以将诚信值和作弊倾向定量成数值的多维度量表,并利用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第二阶段,发放问卷给不同省份不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填写,并进行回收和筛查总计工作,将每个人的问卷进行分数统计并得出该受测者的诚信得分与作弊倾向得分。将得到的数据利用SPSS进行处理与统计,得出诚信与否和作弊倾向的相关性。最终,再结合实际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情况下,利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中国人人格量表等资料进行了诚信量表的制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将诚信值与作弊倾向值量化的问卷体系,并利用SPSS等数学手段将双变量进行了相关性的检验,得出的结果以建立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较为客观直白、可以考据的量化结果。

第2章诚信与舞弊行为的探究

2.1.诚信缺失问题的讨论

诚信,究其根本而言属于一种心理学动态与行为学表现,目前,中国社会的诚信情况根据区域和环境的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在根本上为人们的思想所接受,总体来说,大部分的中国人愿意把诚信作为指导行为的指南,约束和规范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大大小小的不诚信的现象却依旧层出不穷。在学生中,不诚信现象具体表现在: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简历伪造、贫困补助信息造假、网络行为不诚信、找工作签约不践约、逾期不归还助学贷款等等。

同时,一个人的诚信与否,很难根据其表现出的行为进行判定。做出的行为只是结果,不能作为判断诚信的全部标准。考察一个人是否诚信,需要用整体、联系的标准来判断,了解其在做出行为前的思想活动与决定其取向的一系列情况,以此为据判断其是否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坚持了诚信与道德。

人的行为,会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做出诚信的行为也不一定是由其内心的诚信感决定,可能是有外界环境的加压和内心其他心理共同决定,因此,诚信的研究便成为一个难以剥离成独立分支的、关联因素无比复杂数量相当庞大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诚信的过程中不得不克服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诚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诚信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可以从多维视角的量化入手,也可以参考ERP实验模式,但虽有办法的提出,却没有较为满意的成果的问世。至今,诚信依然没有统一标准的量表可以考据。因此,想要进行对于诚信的研究,就需要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的前提下,参考前人制定量表的标准,借鉴《当代中国人人格量表》《人性哲学修订量表》等,对诚信量表进行初步的拟定。

2.2当下社会的学术失信行为

考试作弊现象如今已是相当常见,仅仅是平常的小检测,交头接耳对答案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除此之外,偷看、夹带、将答案提前抄在考桌上、和其他同学交换试卷、帮涂答题卡等等现象也相当普遍。

不只只是平时的小测试,就连惩罚制度明确的大型考核也存在着作弊现象。高考替考、

考级证书代考、漏题泄题、无线耳机、作弊手表等等,考试作弊愈发具有组织性、计划性与先进性。

考试,本只是用以评价不同人能力的标准,是用以更好地在学校和社会选拔人才的手段,但却有人因此而找到了投机取巧和谋利的机会,在打破自己诚信道德底线的同时,也破坏了考试竞争的的公平性,间接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恶化了社会的诚信氛围。

不止于此,纵容考试作弊的行为,与不少老师也脱不开干系。因为考虑到作弊被抓是会被永久记录在案的事情,认为惩罚为之过重,因此,部分老师在看到学生作弊的时候,选择警示甚至是无视。而这却恰恰助长了学生作弊的气焰,在无形之中便为学生制造了一个有利于作弊的考试环境。更有甚者,为了学生能够顺利过关,亦是为了自己的绩效考核,不仅不监督学生诚信应考,甚至主动泄露答案,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分数。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