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中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探索分析开题报告

 2020-05-22 08: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国际金融中心(Glipin1977,Dicken1986,Roberts1994),指的是国际金融活动发生的中心地;它既是各国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来源地和落脚点。国内外的学者对金融中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如下: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

金融就是资金融通的意思,人类很早就产生了金融中心,最早的是13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到来了现代社会,最开始对金融中心进行研究的是金德尔伯格(1974),他从功能的角度对金融中心进行了定义。他在定义中指出,金融中心不仅可以跨时结算个人或者企业的储蓄与投资,将资金从存款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还可以影响不同地域之间资金的交付与转移。银行与金融服务中心充当了空间价值转移和交易的媒介与桥梁。这里聚集着银行、证券发行者和交易商,并承担着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区域价值贮藏功能,提供专业化的国际借贷和国家之间支付服务。

杜飞和盖笛(1978)在《国际货币市场》一文中,定义金融中心是一个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大都市,是一国范围内或区域范围内金融交易的清算地。西蒙等人(2004)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实例》一文中认为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也就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我国学者饶余庆(1997)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一书中对金融中心给出的定义是: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和交易较任何其他地方更能有效率地进行的都市。王力(2008)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是指各国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高效全面、金融信息传递畅通、国际资金流转自由、金融功能齐全的城市或地区。郑微(1998)认为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群集,并进行各种金融活动与交易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

1、规模经济

金德尔伯格(1974)将规模经济理论和集聚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认为金融中心集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导致的集聚效应。他指出单一的金融中心的效率性类似于增加单一法币的效用。每个地区在对外收付时,并不是分别与其他地区进行结算,而是与单一金融中心进行结算,如此只需要n-1个渠道,而非n(n-1)/2个。这对金融行业聚集至关重要,由于这种规模经济的效应,金融从业者相互间可以获得更多信息,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益。Park(1989)将规模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成因的分析,指出银行为了降低成本扩大经营规模在各大城市设立分行,使得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银行中心形成。他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是银行家们在国际运营中收益与规模经济的自然反映。国际金融中心在地理位置上拥有某种优势吸引投资者和借款者进入,当一个地区的跨国银行数量众多,规模增大时,国际金融中心便极有可能形成。

2、地理因素

Kaufman(2001)从金融地理学来解释金融中心的成因,指出金融中心地区与城市的兴起与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地区作为主要商贸中心、交通枢纽、首都和中央银行总部所在地的地位变迁以及战争的影响有关。他还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有:繁荣的经济增长、严格的会计制度和金融制度、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克鲁格曼(1991)等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金融机构一般会选址在劳工(特别是智能劳工)密集、专业生产者服务(如通讯和律师服务)充裕,以及科技高度发达地区。例如伦敦,在伦敦有486家外国银行;外汇交易是全球的30%;金融衍生品交易是全球的36%;伦敦金融城里就有13.4万的金融从业人员。

3、时差

Rsito Laulajainen(1998)认为,世界三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和东京)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全球金融中心链条间的时差决定的。伦敦的交易时间结束,同时纽约就接着开市,纽约结束后东京又接着开市,24小时不间断地全球交易。

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金融中心成因的研究。黄运成、杨再斌(2003)在《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设想》一文中,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经济水平;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机构的大量的聚集;宽松而严格的法律体系;稳定的政治形势。胡坚(2003)在《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一文中,认为决定一个金融中心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金融因素和政治因素。潘丽(2003)在《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得出金融机构聚集的因素:地区成本优势、人力资源规模与质量、电信设施先进性与安全可靠性以及监管环境与税收制度。

饶余庆(2007)在回顾香港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成功的经验后,认为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时区因素、中国内地因素、亚太区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全球化。冯德莲、葛文静(2003)提出国际金融中心演化的动力模型---轮式模型,概括为有六种力量整合而成的模型,即三种推力,两种拉力,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的作用力。

三、国际金融中心的分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中心问题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杜飞和盖笛(1978)提出把金融中心分为传统金融中心、金融转口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依据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传统金融中心即通过贷款、证券发行等方式输出资本,成为国际净债权者的中心;金融转口中心即为本国或本地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同时提供给出境居民和非居民,但并不是净资本输出者;离岸金融中心即本国(地区)虽可以有限参与离岸金融市场,但政府会运用各种法律、法规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开并重点发展国际市场,为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McCathy(1979)从性质的角度出发,将国际金融中心划分为”名义中心”和”功能中心”。名义中心是指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此注册和记账,并没有实质性的业务活动,其目的是在于避税与规避监管,如百慕大、开曼群岛;功能中心是指国际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聚集,提供各类金融服务,进行实质性的业务活动,并创造就业和收入的城市,如纽约和伦敦。Park(1982)根据资金来源和流向把国际金融中心分成主要金融中心、记账金融中心、集资金融中心、托收金融中心四类。其中集资金融中心如新加坡;托收金融中心如巴林。

饶余庆(2004)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金融中心的分类图如下:

金融中心

地理类别

宗旨类别

历史阶段类别

国家中心

国际中心

国内区域中心

全球中心

区域中心

功能中心

名义中心

一体化中心

隔离型中心

集资中心

托收中心

传统中心

离岸中心

金融转口中心

四、中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与条件

1、必要性

余凌曲和张建森(2009)认为,第一,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我国金融中心之间形成有效率的竞合关系,促进金融中心体系的快速发展。不同金融中心之间在功能和资源上具有良好的互补关系,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将打破我国目前各大城市争建国际性金融中心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严重和发展效率低下局面,促使金融中心之间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以合作为主”的良好关系,提升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中心发展效率。

第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我国在金融工具及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上发挥更大

的作用。国际金融中心所构建的专业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一旦具备世界影响力,将成为金融工具及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中心,对于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如”芝加哥价格”已经成为全球农产品现货及期货交易的准绳。我国正在崛起为一个经济强国和金融强国,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在金融工具及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和金融交易相关的国际准则及政策的制定上所能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通过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和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市场,获得金融工具及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上的国际话语权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提升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创新能力。国际金融中心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产生极大的聚集作用。国际金融中心在某一金融领域的领先优势使之成为相关金融资源流入金融中心的首选之地,是特定金融领域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最为集中的场所。金融机构和人才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形成竞合效应,通过加剧竞争而带来提升经营效率效应,通过合作而形成资源共享效应、协同效应和区位品牌效应等。通过这些集聚效应,又可以吸引新的金融机构的进入,从而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推动金融资源不断集聚,带动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

第四,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地区和国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金融业作为现代产业的核心,其发展程度及其所占区域和国家经济比重本身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标准。此外,国际金融中心具有较完善的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及信息、资金条件,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有助于推动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1、条件

香港学者饶余庆 1988 年结合香港成为亚太地区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认为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应该包括政治与社会安定、经济自由、健全的法制、有效和负责的政府、国民待遇、利民的税制、低监管成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信息自由、有技能的人力资源以及英语的使用。他认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时区、中国内地因素、亚太区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全球化,是香港成功的外在条件。

陶冶(2010)认为第一,要有健全的金融体制。根据国际规则,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公正化、国际化的金融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的货币调控体系并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体系和证券公司体系,达到充分合理、公平竞争。

第二,稳定的本币币值。国际金融中心汇集了规模巨大的流动资金,各种外币经常大量流入、流出,与本币发生着频繁的联系,本币币值的不稳定必会被国际金融投机者所利用,汇率波动剧烈,并导致国际信誉降低,进而迫使较多的资金逃离本地。

第三,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资金来源与运作是资金市场规模的两个方面,新加坡之所以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就是由于美元当时急于在亚洲寻找离岸金融储存地,具备了重要资金来源条件。金融市场资金规模来源决定因素包括本国总储蓄规模和吸收外国自己的能力。

第四,城市硬性、软性条件。纵观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他们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网络、大量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完善的教育体制,这些都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备的硬件与软件条件。

第五,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的程度。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资金自由流动的场所,金融的国际化与自由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具体包括金融业务自由化、市场自由化、资金价格自由化、资金流动自由化、货币的国际化即货币的自由兑换。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我国要建设何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我国如何通过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引进人才、制定何种金融政策来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创造好的环境?因此本文想通过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分析文献,通过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对前人的成果的再利用和再加工,回顾并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理论;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它们的差异和矛盾,梳理出它们的发展的脉络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规律,为我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借鉴;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上海、香港、新加坡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案例分析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存在哪些不足和有利条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