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面向能源金融深化发展的能源计价结算货币体系构建及其可行性分析毕业论文

 2020-02-18 12:02  

摘 要

从我国实际来看,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参与世界碳交易市场的模式难以持续,而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也使我们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研究能源计价结算货币(尤其是碳交易计价货币)问题,对我国争取国际定价权,改善经济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世界能源结构的演变轨迹为基础,考察得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对能源市场的掌控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掌握能源资源的计价结算权则为本国货币跻身国际货币体系顶端提供了有力保障。为研究和解决能源货币影响的非对称性,本文提出可从“国别发行—竞争趋同—劣币退出—世界性经济组织统一发行”这一路径着手构建新的超主权货币体系,碳排放量指标的普遍接受性、可计量性、稀缺性使其作为“国际货币”具有合理性。然而,目前的碳本位货币体系构想还难以解决“特里芬难题”和效率问题,不具备现实可行性,不过随着此设想研究的逐步深入,该体系对推动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价值。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和能源货币问题相互交织,我国虽然在短期内还难以获取“能源人民币”计价结算特权,但在长期中可以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能源期货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和国际能源合作为落脚点推动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能源计价结算货币;世界能源结构;碳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reality, the mod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ld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rough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is difficult to sustain, and passive acceptanc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prices also exposes us to greater risks. Therefore, studying the issue of energy Invoicing and settlement currency (especially carbon currenc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strive for international pricing power and improv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the world's energy struc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energy market is a complementary process, while mastering the pricing and settlement rights of energy resources provide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domestic currency to enter the top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n order to study and solve the asymmetry of the influence of energy and currenc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construct a new super-sovereign monetary system from the path of “country issuance – competition convergence – bad money withdrawal – unified issuance of worl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due to carbon emissions. Th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have three attributes: universal acceptance, measurability and scarcity. The carbon emission right is reasonable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current carbon-based monetary system concept is difficult to solve the "Triffin problem" and efficiency problems, so it is not realistic. Bu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is vision, the system is of great value in promoting the resolution of worl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nsidering the intertwining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energy and currency issu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although China is still unable to obtain the “Energy RMB” pricing settlement privilege in the short term. But in the long run, China can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by reforming the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building energy futures and its derivatives markets, and international energy cooperation.

Key words: Energy denomination and settlement currency,Global energy structure, Carbon currency,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

1.3 研究方法概览 1

第2章 文献综述 3

2.1 国内文献综述 3

2.2 国外文献综述 4

第3章 能源计价结算货币的内外部驱动 5

3.1 内部驱动 5

3.2 外部动因 5

第4章 能源计价结算货币的演变 7

4.1 不同货币体系下的能源货币 7

4.2 能源货币对货币体系的影响 8

第5章 能源计价结算货币体系的构建机理 9

5.1 能源货币的作用机制 9

5.1.1 作用机制 9

5.1.2 非对称性 11

5.2 能源货币-体系的构建路径 12

第6章 能源本位货币体系的可行性 14

6.1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背景 14

6.2 能源本位货币体系重构的设想 14

6.2.1 碳货币 14

6.2.2 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 14

6.3 对碳本位货币体系的质疑 15

6.3.1 “特里芬”难题 15

6.3.2 公平与效率问题 16

第7章 能源计价结算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 18

7.1“能源人民币”地位获取的不利条件 18

7.2 国际化进程实现的长期路径 19

第8章 结论 20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3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能源金融”近年来一直是资源社区和金融部门的焦点。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金融则充分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两者的结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能源融资现象已存在很长时间,能源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导致能源部门的融资成为金融部门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正在增加。在研究层面,近年来英美等国已经在国内外的相关领域建立了许多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都反映了能源融资研究的深化和系统化。但总体来看,能源金融的概念尚未形成国内外的共识。能源融资的内部定义和划分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研究相对分散,碳融资等概念也相继涌现。因此,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的能源和货币问题着手,以期对能源金融中能源本位币的认知有所帮助,并为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提供新思路。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损失了较大的利益。我国长久以来就一直提出要创建国际金融新秩序,并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参与全球市场的有效路径,逐步获取世界话语权。从这个角度来看,能源和货币问题的研究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参考点,有利于我国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参与国际市场定价。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能源计价结算货币的主要议题是能源计价货币的选择和相关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部分学者认为,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核心问题,而能源和环境同属一个系统,因而两者属于并列概念。在本文框架中,我认为,碳金融与能源金融存在狭义范围的差异性和广义范围中的统一性。从广义角度讲,碳金融属于能源虚拟金融的研究范畴,因此有关能源计价结算货币的研究涵盖了碳货币的内容,这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得到了有效的支持。

以世界能源结构的演变轨迹为基础,本文分析了能源计价结算货币在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能源计价结算货币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以及新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机制,并在其中强调碳货币概念,对能源本位货币的可行性进行质疑,从而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1.3 研究方法概览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检索方法是基于自身的研究方向,通过网站上发布的文献和统计数据的收集,分类和收集出版的作品书籍、公开讲座、已发表论文和其他参考资料等,系统地理解研究问题。经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本文对能源计价结算货币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新的碳本位货币体系。

二、比较分析法:本文比较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演进的历史过程,以了解国际能源结构变化,有利于提出更适合的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

三、软件应用:利用EXCEL制图进行数据分析。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王永海(2007)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崩溃和牙买加体系下的经济危机频发,指出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安全国际货币体系,建议以“碳本位 金本位”来取代当前的信用货币本位,其中,碳排放权实行虚拟黄金化,与黄金共同构成货币储备,各国货币将依据含碳量进行固定比价,结论认为“碳金”本位具有现实可行性与超前的优越性。

订宪浩(2009)研究表明国际油价是国际能源价格的“晴雨表”,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带来多方压力,包括物价持续上涨、产业结构调整困顿、对外经济转轨受阻、社会福利损失等。揭示了美元掌握石油计价结算权并把控国际石油定价对我国国内能源价格波动将产生严重冲击。

王颖和管清友(2009)独辟蹊径,基于货币霸权的演变,探讨了结算货币的绑定权所派生的货币职能,提出了碳交易计价以及结算货币选择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指出碳交易的繁荣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绑定能源资源这类国际大宗商品的计价结算权对货币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货币的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熊爱宗和黄梅波(2010)对国际货币供给行为进行了说明,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提高有赖于多元化的国际货币结构约束机制影响,但由于美元仍是一家独大,这使得多元货币体系的实践困难重重。

朱珠,李松梁(2012)认为国际储备货币以某些主权货币构成导致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指出短期内应充分发挥美元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 而中长期则分阶段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由多元货币本位为过渡,最终实现超主权货币本位。

张茉楠(2012)研究了美国主权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之路,美国所拥有的强大的石油定价权利和庞大的资本利得都有赖于石油与美元的挂钩机制,表明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始终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认为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石油人民币”体系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备一招。然而,由于忽视了美国长期构成的、稳定的商品流量闭环——“美元 - 石油美元 - 商品美元”这一事实,国际社会仍无法摆脱美元对石油的掌控,此想法难以实际成型。

陈志斌和钱丽珍(2012)以Devereux et al.提出的定理为基础,通过构建利润最大化模型,并试证方程得以验证一国货币绑定能源价格,即作为能源计价结算货币有助于更多出口商选择这种货币进行国际贸易。文中提出在美国垄断石油等计价结算货币权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争夺新兴的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权,使用人民币计价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在低碳经济中发出更多的声音,准备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

张旭(2015)考虑将碳排放权作为本位货币(简称碳货币),并促使其成为超主权货币来构建货币体系。

2.2 国外文献综述

历年来由于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满,许多国家都曾提出关于如何建立超主权货币的提案。19世纪40年代,凯恩斯就提出建立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中央银行,也称“国际货币联盟”,该机构发行的国际货币可以用于国际清算,以一定量黄金为后备基础。目前主流的实现路径是直接建立超主权央行或者将现有的国际货币组织改革为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由这些机构统一发行货币。与此同时,一些超主权货币的设计方案也被陆续提出,如特别提款权(SDR)设想、Jan Tinbergen等的国际商品储备货币设想、Richard N. Cooper的单货币构想以及最优货币区设想。

Dwyer和Lothian(2003)指出,成为国际主导货币必须具备4个主要特征:单位价值高、由经济强国发行、长期的低通货膨胀率、自发的被国际认同采用。Jal el Sager(2016)考察了为什么有史以来货币霸权都与大量的能源盈余有关,认为能源金融能帮助我们了解当代全球经济和气候僵局,提出将中国在新世纪的货币角色纳入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内文献率先提出将碳排放权作为超主权货币,以期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对能源本位货币的研究也远多于外国文献,这是由于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对于掌握国际经济贸易话语权拥有强烈渴求。另外,中国能源金融的研究与国外有着极大差异,国外研究中,“energy finance”即能源融资,能源价格和能源的金融衍生品则有独立的框架,与国内研究中所提到的能源金融并非同一种概念,且国外研究早已形成一定的结构性,目前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而从国内研究可知,我国在2004年才集中出现能源金融的研究,以此为关键词的研究成果具有非系统化特点,多是从概念角度进行考察,并只对特定层面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缺乏联系性。现阶段,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能源的价格决定机制入手考察对经济的影响和对策,但大量研究由于市场数据的更新而具有滞后性,近年来重大的政策变化也对碳货币兴起提供了充足空间,因此,许多结论已不再新颖。

第3章 能源计价结算货币的内外部驱动

3.1 内部驱动

计价货币(Invoicing currency)是指当事人应允在合同中使用的货币,用于结算和清偿双方的债权债务。无论是使用贸易国还是第三方货币,货币的稳定性都非常重要。而结算货币(Settlement currency)在国际贸易中被规定用作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一般是被全球范围内普遍认可的货币,比如美元、欧元、英镑等。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没有规定结算货币,那么计价货币就是结算货币。一国货币从计价货币向结算货币的转变意味着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提升,货币国际地位得到广泛认可,此时被通称为“计价结算货币”。

能源计价结算货币本质上指在一定时期主要用于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关键能源的计价与结算所使用的货币,考虑到能源结构和货币形态的多样性,通常由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所担任。能源与货币的耦合需要正是能源计价结算货币的内部驱动因素,在既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下, 某些国别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从而在货币地位上产生了差异,为能源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提供了框架。在当代,能源和金融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竞争的两大前沿阵地,能源计价结算货币也逐渐被公众认知和重视起来,甚至有望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这也正体现了能源金融的深化发展。

3.2 外部动因

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来,世界能源结构经历了从“煤炭时代”到“石油时代”的演变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蒸汽机的发明与广泛应用,蒸汽机热能供给的巨大需求使得煤炭成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此时,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先驱者以及世界经济强国,一度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出口国,掌握了煤炭的绝对支配权,加之其在造船、棉纺、钢铁等重要领域的顶尖水平,大大保证了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工业领导权。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工业迅速发展,逐步取代了蒸汽热能,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内燃机的发明以及其在交通运输工具中的应用使得人们对高效能源提出了新的要求,石油开始崭露头角,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开启了“石油时代”这一新纪元。迄今为止,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并采取各种手段获取了全球石油控制权。不同于英国,美国对石油的控制权主要是利用其政治影响力以及美元的主导地位控制世界石油市场,而非单纯基于石油生产和供给。

总之,能源控制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掌握能源供给端。然而,能源储备的不足严格限制了当前世界经济扩张,化石能源不可再生性且污染严重,这意味着难以确保全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为此,各国积极摸索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以期在未来的资源争夺战中抢占先机;另一方面,石油资源的低效开采和利用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问题日趋对人类生存形成挑战。为此,国际社会在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公约》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在此安排下,缔约国除了要履行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承诺,还在排放总量上受到制约。然而,世界经济增长多数基于能源的大量消耗,这意味着缔约国需要以全球环境改善为导向,牺牲部分经济增长。为积极推动各国积极主动减排,碳排放权被规定可以定价和交易,从此量化成了一种可交易的大宗商品,使得国际能源使用从传统的供给控制转变为对能源使用权的争夺。

由上可知,能源成为国家间发展空间争夺的关键是基于现代经济对能源的强烈依赖,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对能源市场的掌控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综合实力的强大有利于快速掌握市场,如果取得了能源的使用权、定价权,则又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经济对财富的抢夺不同于上世纪的战争模式,而是借助货币金融渠道,各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就体现了其对能源市场的竞争力大小。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