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中国家庭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厦门市城乡家庭金融排斥程度调查为例文献综述

 2021-02-25 01:02  

1.目的及意义

1.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研究存在于中国城市以及农村家庭中的金融排斥现象和造成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性是为了给寻求消除金融排斥的解决办法提供更多的理论资源,为中国社会上现存的由于金融排斥现象引起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金融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否完备,制度是否健全,都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完善金融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来改革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和制度,为中国家庭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鼓励中国居民积极参与金融活动。然而,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金融排斥就是其中日益突显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中国,金融排斥主要体现为中国家庭由于缺乏金融知识而对社会提供的金融服务的低需求;由于社会金融机构的缺乏而导致的居民对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差等排斥现象。金融排斥的出现,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限制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限制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阻碍了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因此,了解金融排斥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出如何消除金融排斥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重要并且必要的;对于金融排斥现象的研究,无论是对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还是对促进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排斥现象的研究较少,现存的研究基本上侧重于分析单独的农村金融排斥现象或单独的城市金融排斥现象,对于金融排斥现象的城乡差异对比的研究调查相对比较匮乏。然而,金融排斥在农村和城市中往往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包括金融排斥程度在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性以及影响城市和农村的金融排斥程度的因素的差异性。本文针对以上几方面的差异性展开分析,深入探讨造成金融排斥的原因在城市和农村家庭中的差异,为消除城市和农村的金融排斥现象提供各自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金融排斥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田霖和武巍(2005)首次将金融排斥这个概念引入国内,但对于金融排斥这个现象的深层次含义并没有做出系统的说明。

王志军(2007)通过对英国社会存在的金融排斥现象的研究,对中国消除金融排斥现象提出建设性建议。

李涛、王志芳、王海港和谭松涛(2010)对中国城市居民的金融排斥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家庭资产的增加和社会互动的提高能够有效的降低居民受到金融排斥的程度。

李春霄和贾金荣(2012)构建了金融排斥指数模型,从而对中国各省份的金融排斥程度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测算,得出中国各省份之间金融排斥程度差异性大的结论。

董晓和林徐虹(2012)主要分析了金融机构的供给对农村家庭金融排斥情况的影响,从供方角度研究了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

1.3.2 金融排斥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现状

Leyshorn A. and Thrift N.(1993)首次提出了金融排斥概念,并对金融排斥做出了初步的定义。

Kempson E. and Whyley C.(1999)拓展了金融排斥的概念,认为金融排斥是一个具有多种维度的概念,并将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定为金融排斥的六个维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