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预警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6 11:06  

信用违约互换作为当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信用衍生工具之一,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太早,但十数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因金融互换交易起源于英美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对于信用违约互换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国内也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我国近年来市场开放程度扩大,逐渐引入信用违约互换,可以说是处于萌芽时期,各种发展都要基于国情。信用违约互换起着一种转移风险的功能,其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只有把握这种风险出现的规律及特点,才能更好地使用。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预警体系,透彻研究各大导致风险出现和扩大的因素,以便于及时预防风险。因此,本文按照国内和国外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发展的顺序,总结了市场的发展程度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内容如下:

1、国内方面发展现状

中国的CDS市场还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2010年10月底,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标志着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试点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作为CDS的本地化,该产品经过了细致的论证、设计、规范,被寄予厚望。但由于当时中国刚兑的大环境,投资者对信用风险保护的需求不足,此产品仅在创设初期有一些发行,后来几乎销声匿迹。

为了适应国际化金融竞争形势,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加大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程度,并且取得一系列成就,为信用违约互换的退出提供了条件。虽然我国提供了交易主体与市场容量、金融基础与深化程度、监管法制与外部环境等最基础的条件,但是与国外已经成熟的交易市场相比,我国在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仍旧有很大差距。

自2014年中国债市打破刚性兑付以来,债券市场发展迅速,规模扩张下经济压力增大,债市违约进入了高发期,市场参与者对信用风险的分散工具提出了迫切的需求。CDS作为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此时退出是大势所趋。于2015年的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了《关于简化企业债券申报程序加强风险防范和改革监管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机构探索债券信用保险,探索发展信用违约互换。因此在今年三月份,央行牵头外汇交易中心研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CDS,不少银行也开始着手准备,中国版的CDS开始了发展。

在CDS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因为次债危机中银行将次级债交给保险公司时采用了打包的形式,而通常通过打包评级后的次级债信用等级会因评级机构的因素有所上升,这样对于要承担违约风险的保险公司无疑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引入了再评级系统,在签订CDS合同之前对债务人再进行一次信用评级,这样可以避免保险公司所承担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风险预警的方式,在购买CDS之前多加了一步”再评级”程序,能很好地对保险公司起到警示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而在银行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对信用风险管理创新有迫切的需求,但却受限于自身发展因素,目前开展信用衍生业务时,在体制、技术与文化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若干障碍:一是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与文化欠缺,二是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三是信用风险管理创新与技术落后。另外,信用保护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是一大障碍,金融机构尚无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提供信用违约保护。其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直接制约了信用衍生工具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虽然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并不代表没有人来研究,相反,为了准备迎接信用违约互换进入中国市场,很多专家早已开始了对它的关注研究。在国内,褚俊虹等(2002)运用博弈模型对信用违约互换交易进行了分析,发现它扩大了交易双方收益,但在引入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因素后,这些因素会影响交易效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交易失败。而这些便是我们要找的影响因素,只有提前制订出应对措施,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易。

2、国外方面发展现状

上世界80年代以来,全球信用市场发展迅速,投资者们在享受信用市场带来的高收益率的同时,也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提出了需求,以便对风险进行更好的监管,降低自身所要承受的风险。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提出了信用风险管理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因此银行产生了金融风险转移工具,以CDS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应运而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