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探索分析文献综述

 2020-06-04 08:06  

文 献 综 述

对于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探索,我国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首先,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Charles P. Kindleberger(1973)认为金融中心不仅可以平衡私人储蓄和投资以及将金融资本从存款人转向投资者,而且也影响支付和地区之间的存款转移,银行与金融服务中心充当了空间价值转移和交易的媒介与桥梁。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专业化的国际借贷和国家之间支付服务。饶余庆(2004)提出,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任何其他地方更有效率的都市。国际金融中心是跨国界或地区的范围内发挥金融资源聚集与辐射功能作用的中心城市。(余秀荣,2009)。

全球经济大国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通过经济规模与经济密度、进出口贸易规模和结构、产业竞争力、经济金融化率这四个指标衡量一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是大国经济的基本衡量标准(吴晓求,2010)。从这些指标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无可厚非。从历史上来看,金融中心的出现,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孕育出相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则会反作用于经济体,巩固其经济地位。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Charles P. Kindleberger(1973)曾提出,规模经济使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于其他金融参与者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集中交易作为其显著特征必然提高市场流动性,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20世纪80 年代Howard Curtis Reed(1989)提出了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论”。里德认为,是国际金融中心决定了国际投资区域、规模和格局,一个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有助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形成霸权效应。

现在经济学中,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发展到新的层面。严晨(2013)认为,全球化以来,国际资本在全球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激增,使得或者迫使各国加大开放市场。此时,如果没有提前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东道国对于国际资本带来的冲击将会茫然无措。一个国家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往往就具有国际货币和资本的控制权以及定价权(单豪杰,2010)。

二、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一)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

在全球经济多极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相对比重正在迅速上升。但与之矛盾的是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格局,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极。吴晓求(2010)认为,中国的高经济总量和高经济增长率使其能够担当起全球金融中心新的一极的责任,只有人民币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新的重要一员。陆月娟(2016)分析得出人民币国际化大致需要 4 个步骤:(1)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再拓展;(2)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之下的可自由兑换;(3)发展合适的离岸金融市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