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正文

自行车交通特性及交通设施改善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0:04  

1.目的及意义

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大多是混合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相互干扰,道路上机动车挤占自行车道现象普遍,造成骑行安全受到威胁,由此造成较多的交通拥挤现象和交通事故,机动车行车、停车挤占自行车道的现象愈发普遍。现有的机非混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而国内在关于自行车交通设施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缺乏理论依据和实际案例研究。本文通过对与自行车交通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归纳整理出国内外学者在此方向上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中外自行车交通发展现状的差异,旨在有效地维护自行车交通的权益,保障骑行者的安全与舒适感,改善相应的自行车交通设施,为他人日后在自行车交通特性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为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设施的改善提供参考。

自行车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拥挤的大城市,自行车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仍然会长期存在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自行车在交通体系中处弱势地位,近数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为了机动车交通的良好运行,不得不增加机动车道,压缩自行车通道,导致自行车行驶环境日益恶劣。因此,对自行车交通特性及交通设施的研究有利于加强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一体化整合发展,为城市自行车交通设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蔡丹[2]等通过列举中国与欧洲城市在自行车交通规划定位、路网建设、交叉口改善、法规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从交通设施与政策层面分析中欧自行车交通现状的差异,并进一步指明我国未来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挑战和前景。在欧洲城市,将自行车交通纳入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之中,尤其是完善其与公共交通的联系,是其促进自行车使用的主要思路。在与其他交通方式紧密联系方面,主要采用共生和接驳两大类措施。John Pucher[3]等分析了从国家层面到各国大小城市案例研究的数据,展示了荷兰、丹麦和德国等国在推广安全便捷的自行车出行方式时做出了诸多关键措施及创新举措,如完善的自行车专用设施,在市区内提供充足的停放设施等。杜守帅[4]等通过日本自行车停放设施的设计案例,探讨自行车停放设施和城市环境及其他城市公共设施共同设计的可能性,分析了博多地下自行车停放场设计和品川“星形公园”地下自行车库设计案例,对自行车停放设施和城市地下通道的结合,以及地下自行车库的地上设施和城市公共环境的结合进行研究探讨。

国内的自行车行驶特性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市道路交叉口自行车交通行为类的研究,第二类是路段自行车交通流的研究,第三类是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对机动车影响的研究。单晓峰[1]以描述自行车在城市道路路段上的行驶特征为研究目标,从车、路、人三个方面分别研究了自行车交通流一般特性、自行车道路路段通行能力、自行车舒适度的一般特征,研究了车速特征、三参数关系、对道路宽度的占用情况等,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自行车道路路段理论通行能力和实际通行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尹志芳[6]等分析了我国自行车交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背后的成因,并从明确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发展定位出发,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自行车回归城市的政策建议。邵海鹏[11]分析了中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安全现状,从政策、规划、设计和管理以及慢行交通自身因素等方面研究了慢行交通事故的成因,基于冲突分析的方法,从交通组织、交通安全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道路路段和交叉口的设计和管理对策,以改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在自行车道路连续性方面,周柏年[14]介绍了台北的成功经验:政府规定新建自行车道专用空间,自行车交通网络已达300km;钱俭[15]介绍了杭州自行车道规划的经验,对杭州市提出的公共自行车解决一公里内出行问题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了发展公共自行车,必须重视自行车道的建设和站点设置,建立科学的等级分布,健全公共自行车交通换乘体系,完善管理程序,逐步、有序的实现自动运营等改进建议,为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更好发展提供依据。

小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