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正文

基于智能体仿真的轨道枢纽内导向可视性评价开题报告

 2020-07-16 08: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了卓越的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1-2017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条数逐年增长。截止2016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计30个座城市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33条线路,运营线路长度达高达4153公里。截止2017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35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共171条线路,总里程高达5083.45公里,车站3269座。其中就有一大批既有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又有高速客运系统的综合轨道交通枢纽,而该类交通枢纽集换乘、集散、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故使得该类建筑不论与外部交通相衔接,还是内部空间结构与平面布局设计都更趋于复杂,绝大多数枢纽内都存在行人寻路困难乃至迷路问题,这对其导向标识系统等基础信息系统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交通导向标识系统能够保证行人在交通枢纽空间中进行明确的空间定向与指认。不仅能保证正常情况下人们出行活动的有序进行,而且能协助应急疏散,清晰的标识内容、适当的布局位置、合理的标识数量,三位一体,形成符合人的逻辑认知过程的导向标识体系对于大型轨道交通枢纽而言十分重要。标识设置内容需遵从使用者的认知,否则易造成信息冗余,阅读疲劳;标识设置位置需符合行人步行视觉条件;标识设置数量应当适中,过量设置不但造成行人视觉疲劳,而且增加车站建设和运营成本,过少则会造成导向信息不足,使行人迷路,滞留,使得区域行人密度增大,降低了服务水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由于交通流的方向多样性,一些障碍物的存在,及空间的非凸特点,使得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几何学变得更为复杂。随着城市和市中心区的面积扩大以及建筑空间的增加,正确设计和安置标志对交通流线设计而言非常重要。本课题主要围绕轨道枢纽内的导向可视性开展研究,通过智能体仿真技术,赋予智能体感觉和视觉,开展仿真分析,建立客流动力学模型,分析导向的可见性和可读性。

主要内容如下:

1、构建模型框架、逻辑性,赋予智能体感觉和视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