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交通运输类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正文

溪口大桥设计开题报告

 2020-02-10 1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 设计的背景

溪口桥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阔口村木兰溪干流处,为多孔跨径不通航大桥:总长度近90m。为解决交通拥挤,扩大车流量,决定在原大桥的两侧新建特大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改革开放先锋地区福建省经济的迅速腾飞,不光是城镇地区的发展在大踏步前进,农村地区同样迸发出新的活力,并且在连接城镇之间、城乡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连接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纽带,便是交通基础设施,溪口桥位于木兰溪干流处,具有交通量大、人流密集等特点,原有桥梁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交通需求,迫切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新建一座大桥来跟进经济发展的脚步。

1.2 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1.1 设计基本资料

2.1.1设计标准

桥面净空:净-12 2×1.0米人行道

设计速度:80km/h

设计荷载:公路—II级,人群2.5kN/m2

桥面横坡:双向2%

设计洪水频率:100年一遇,桥下不通航。

2.1.2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公路RC及PC 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

《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2.1.3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地处河—海冲淤积平原区,第四纪堆积约25m厚,基底为中粒花岗岩,地基土类型多,变化大,土质不均,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详细地质分布由上至下如下:

1、填土:灰色,灰黄色,稍松—稍密,稍湿—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含有中粗砂,瓦砾及碎石块等,土质不均。本层东西岸均有分布,曾厚1.4-2.0m,堆积时间大于15年之久。

2、粘土:灰黄色,褐黄色,湿—饱和,软可塑—可塑,成分以粘土为主,含氧铁结核,此层ZK2孔被填土替代缺失,ZK4孔为耕植粘土0.3m厚,层厚0.3-3.2m。

3、淤泥质土:灰色,青灰色,软流塑,饱和,由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组成。但是,ZK4孔一带中上部为淤泥,下部为淤泥质土,中混10-15%的粉细砂及少量有机质,含腐殖物,具腐臭味。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4.1-6.0m。

4、含泥中细—中粗砂夹淤泥质土、砂质粘土层:

含泥中细—粗砂:灰色,灰黄色,稍密,饱和,北岸中粗砂为主,西岸中细砂为主含砾卵石(直径0.5-5cm),泥质含量约10-20%,该层于ZK3孔,10-11.7m相变为稍密状砂粒卵石;于ZK2、ZK3、ZK4孔一带中部夹软流塑淤泥质土厚约1-2m;于ZK4孔一带中下部夹2m厚之可塑状砂质粘土。全层总厚度5.35-6.40m,纯砂厚3.5-6.5m。

5、砂卵石:黄色,灰黄色,稍密,饱和,由卵石,沙砾组成,卵石直径2-6cm,个别大于10cm,呈亚圆状,成分为中风化凝灰熔岩,分选性较差,磨圆度中等,卵石含量30-60%,泥质含量约10-15%。砂泥充填,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4.10-7.15m。

6、残积质粘性土:褐黄色,灰白色,黄白色,饱和,可塑—硬塑,母岩为中粒结构花岗岩,此层由粘性土,石英砂,云母片等组成,原岩结构大部已破坏,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3.30-5.10m。

7、强风化花岗岩:褐黄色,黑夹白色,硬塑,由长石、石英、云母片及暗色矿物组成,中粒结构,呈砂砾状,矿物已显著变化,岩芯易碎成半土半岩,钻进时有“咔嚓”声,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3.5-5.7m。

8、中风化花岗岩:灰白色,黑夹白色,坚硬,岩芯呈碎块状,裂隙发育,中粒结构,矿物成分基本未变,该层东西岸均有分布,层厚0.4-1.1m。

9、微风化花岗岩:墨黑夹白色,灰白色,坚硬,中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中等发育,岩芯完整,呈短柱状,本层东西岸均有分布,该层钻孔最大控制厚度为6m。

岸坡稳定性分析:

拟建场地东西两岸,经河流上、下游两条断面图实测结果,岸坡陡直,坡角85-90度。但是,东岸ZK2孔一带岸坡相对较缓,坡角约45度。根据东岸ZK1、西岸ZK4孔按条分法、圆弧法计算,ZK1孔按坡身园设定,其稳定安全系数Ks=0.635;ZK4孔按坡身园、坡角园设定,安全系数分别为0.463,0.909,均属不稳定岸坡。计算的安全系数系指自然岸坡状态,倘若顾及地震作用、动水力作用更加不稳定,故应采取护坡措施。

2.1.4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层号

土名

土工试验

标贯测试

重力动探测试

天然

含水量

w(%)

天然容重

g

(kN/m3)

天然

孔隙比

e

液性指数

II

内聚力

C

(Kpa)

内磨擦角

f

(°)

压缩模量

Ee1-2

(Mpa)

击数N63.5值(修正值)

击数N63.5值(修正值)

2

粘土

43.2

18

1.18

0.71

34.4

16.1

4.02

3

淤泥质土

44.475

17.2

1.239

1.53

9.05

1.7

2.443

4

中细—中粗砂

8.826

5

砾卵石

9.448

6

残积质粘性土

25.4

18.7

0.82

0.15

21.53

26.13

4.557

22.63

2.1.5地基承载力表

层号

土名

状态

地基土标准承载力

fk(kpa)

压塑模量

Ee1-2

(Mpa)

冲钻孔灌注桩

桩周土摩擦力极限承载力

(kpa)

桩端极限承载力

(kpa)

1

填土

松散—稍密

80-90

25

2

粉质粘土

软缩—可塑

100

3

30

3

淤泥质粘土

软流塑

50-70

1.5-2.5

12-14

4

含泥中细—中粗砂

稍密

110-160

3.9

20-40

4-1

淤泥质土

软流塑

70-80

2.5

4-2

砂质粘土

可塑

180

6

5

砾卵石

稍密

380-400

70-80

4.0

6

残积质粘性土

硬塑

220-250

4.5-5.5

50

2.0-2.4

7

强风化花岗岩

硬塑

500-550

60

4.0-4.5

8

中风化花岗岩

坚硬

1500-1600

90

9

微风化花岗岩

坚硬

8000-9000

120

16.0-18.0

2.1.6工程地质评述

桥基持力层及基础类型:

拟建场地地基土由人工填土(厚1.4-2.0m)、河漫滩相可塑状粘土层(厚0.3-3.2m)、海相高压缩性淤泥质土(厚4.1-6.0m)、含泥中细—中粗砂(厚5.35-6.4m)、河床相稍密状砾卵石(厚4.10-7.15m)、残积质粘性土(厚3.30-5.10m)、强风化花岗岩(厚3.5-5.7m)、中风化花岗岩(厚0.4-1.1m)、微风化花岗岩组成。

上部:填土呈稍松—稍密状,均匀性差;粘土层厚度变化大,中压塑性;淤泥质土流塑状,高压塑性,承载力低;含泥中细—中粗砂饱和可液化砂土均不具备天然持力层条件。中部:砾卵石层分布稳定,工程性能差,强透水性,无下伏软弱土层,低压塑性,承载力高;残积质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好,承载力较大。下部:强风化花岗岩,微风化花岗岩层厚大,其中微风化花岗岩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高,为115.49-136.40Mpa,是桥基良好的桩端持力层。

鉴于中风化花岗岩上覆地基土土质不均,桥梁竖直荷载大,加之风力、地震力水平荷载作用,桩基承受一定的上拔作用,为减少桩基沉降差异,确保桩基稳定性,建议桩基持力层选用微风化花岗岩。

2.1.7河床横断面

河 床 横 断 面

桩 号

标 高(m)

桩 号

标 高(m)

0 000

2.80

0 110

-2.60

0 010

1.70

0 120

-2.90

0 046.60

0.20

0 134.60

-1.10

0 057.60

-2.60

0 166.40

0.30

0 070

-2.95

0 180

2.60

0 080

-2.60

常水位

1.05

0 090

-3.10

设计水位

5.10

0 100

-2.80

桥面设计标高

7.80

标高高程采用黄海高程

2.2拟采用的方案

2.2.1 方案一:简支梁桥方案

1.方案概况:拟采用35m×3跨径布置,主跨35m。简支梁桥的优点在于在地基沉降,温度变化的影响下结构不会产生内力,结构受力简单,施工方便。

2.方案设计图:

2.2.2 方案二:连续箱梁桥方案

1.方案概况:拟采用36m 60m 36m三跨连续梁方案,主跨60m。连续梁桥相比简支梁桥具有跨越能力强、结构整体性好等特点。

2.方案设计图:

2.2.3 方案三:系杆拱桥方案

1.方案概况:拟采用系杆拱桥,主拱圈跨度70m,系杆拱桥具有结构美观,稳定性好,材料充分利用等特点。

2.方案设计图:

2.3 方案比选

方案类别

比较项目

第一方案

第二方案

第三方案

主梁: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

(35m×3)

主梁: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36m 60m 36m)

主梁:系杆拱桥

(主拱70m)

1

桥高(m)

10.50

10.45

10.56

2

桥长(m)

105

132

95

3

最大纵坡(%)

2.4

2.2

2.5

4

工艺技术要求

技术简单,所需设备较少,占用施工场地少。

技术先进,工艺要求较严格,所需设备较少,占用施工场少

已有成熟的工艺技术经验,需要大量的吊装设备,占用施工场地大,需用劳力多

5

使用效果

属于静定结构,受力不如超静定结构好。但不会由于地基沉降或是温度变化等因素产生内力。

属于超静定结构,受力较好。主桥桥面连续,无伸缩缝,行车条件好,养护也容易

拱的承载潜力大。伸缩缝多,养护较麻烦。纵坡较大,东岸广场及引道填土太高,土方量大,土方来源困难

6

造价及用材

造价及三材排第三

造价及钢材排第二,其他各项最省

造价最低,耗用钢材少,但木材、水泥和劳动力消耗均最多

经过综合比选,最终决定采用方案二:三跨连续梁桥方案(36m 60m 36m)。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3周 完成方案设计

4-6周 技术设计

7-11周 结构计算及验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交通部标准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2. 周念先著 . 桥梁方案比选 .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3. 向中富.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指南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