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制药工程 > 正文

解毒酶的分子碎片对接法研究: 以降解玉米赤霉烯酮为例文献综述

 2020-06-23 08:06  

文 献 综 述 一、 概述 玉米赤霉烯酮(Zeralenone,ZEN)又称为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

其产毒菌株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

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物理、化学、生物)对该毒素进行控制,其中生物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通过将玉米赤霉烯酮分解成小分子碎片[1-2],然后基于这些碎片片段与特定候选酶结合进行模拟。

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Molecular Docking,MD)是模拟受体和底物之间通过能量匹配和几何匹配而相互识别的过程。

其被广泛运用于虚拟筛选活性物质以及初步判断分子活性和毒性等领域,并对实体分子活性毒性实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2]。

因而运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构建对接玉米赤霉烯酮碎片分子-(候选)解毒酶的模拟计算方案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 玉米赤霉烯酮化学结构及性质 1、 化学结构 玉米赤霉烯酮的发现是1062年由Stob实验室从感染禾谷镰刀菌的发霉玉米中分离得到,并发现其有很强的雌性激素作用。

在1966年Urry利用NMR和MS技术确定了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结构:6-(10-羟基-6氧代-反式-1-十一碳烯-β-雷锁酸-内酯)。

而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两种玉米赤霉烯酮降解产物为α-玉米赤霉醇和β-玉米赤霉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