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正文

高层次人才分层特征及成因分析——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开题报告

 2022-01-06 09:01  

全文总字数:517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习近平主席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1]。遍历全球各族人民的前行过程,真正能够加速文明文化进步的只有科学技术。从1776年詹姆斯瓦特发明并改造第一台实用型蒸汽机开始,第一次工业和技术革命的浪潮从英国的土地扩散到全世界。人类解放了双手,正式迈进机器生产时代,工业生产和制造能力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提升。19世纪中叶,在基础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自然原理被发现,在技术领域各类新奇的发明被不断的创造出来,挑战人们的认知。由此而引发的第二次工业和技术革命的火花,再一次点燃了全人类浩荡前行的火炬。“电气时代”的能源变革使得人类的生产和创造能力发生巨大的飞升。上世纪中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人类第三次工业和技术革命的进程。原子物理、空间科学、生物和基因工程等科学领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放眼如今的世界格局,那些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全部都是在某些科学领域具有顶尖水平的国家。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受尽西方列强的屈辱和压迫,这段灰暗的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科技兴盛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自邓小平主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努力落实、践行这一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自从英国学者弗里曼1987年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systems of innovation)的概念以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象征[2]。为了实现我国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科技精英,抢占世界科技的顶峰是相当重要且必要的。只有科学技术发展昌盛,国家才有强盛的根基。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研究活动从科学家个人或学派研究进入到“大科学”的国家规模,科学家们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属性和功能,而科学也成为完整社会建制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属性吸引了众多的学者研究。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关于科学地社会性功能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职业的科学》正式拉开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序幕[4]。默顿在1938年发表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探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所涉及的社会因素,首次把科学家群体作为社会组织来讨论其社会功能[5]。j.d.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论述科学与社会学的外部关系和内部问题[6]。t.s.库恩于1962年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他细致探讨了科学进步发展的内在规律,社会改革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7]。科尔兄弟在《科学界的社会分层》中首次阐释了马太效应对青年科技精英的成长的影响,并通过优势和劣势累积解释了科学的社会分层现象[8]。朱克曼通过对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跟踪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教育环境、名校名师的求学经历、年纪轻轻取得科学发现是他们的共同成长特征[9]。我国对科学社会学的探讨发展是比较缓慢的,我国的专家学者大多汇集在对科学家群体的调查研究,包括人才的集聚研究、科学精英的年龄结构研究、高层次精英的教育背景分析、科学的人才选举制度研究和精英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的探索。

大量学者专家研究了高级人才的集聚对区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作用。韦玉露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人才集聚的数量和人才集聚质量两个维度,详细解析了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三个经济地区以及31个省域在2000年至2014年间的人才集聚的发展历程,并与其对应的经济增长水平进行比较,探讨了人才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速发展的互动模式及关联影响[10]。陈向玲,刘超,张若以1027名中科院院士和70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院士的科研工作所在地的空间特征和工作单位所在地与院士出生所在地的流动关联关系,肯定了院士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11]。李瑞,吴殿廷,鲍捷以通过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研究了1129名中科院院士在籍贯地、取得最高学历的地点和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时空分布差异,发现水域环境、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是影响院士出生地和工作地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机制[12]。李晓欣以北京市和重庆市为例,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两地的人才集聚的基本状况和经济水平,提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可借力于人才聚集的建议[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典型代表,通过网络整理了中科院院士包括年龄、性别、入选年份、教育背景、出生地等在内的详细信息。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院士信息做了数学处理并从院士出生地、年龄结构、教育背景和院士性别四个方面比较了学部之间的数据差异,分析院士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最后从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和科研水平、高等教育经历、政府相关法规政策、年龄结构等方面探寻影响院士成长的因素。文章结尾为我国如何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提出了若干建议。大致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带三章是数据方法介绍,第四章为高级人才分层特征统计,第五章为分层特征影响分析,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部分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endif]--!--[endif]--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实施方案: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论文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研究调查方法。通过查阅著作、期刊、报纸、网络等相关资料,对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重新归类和总结提炼。

第二,统计分析法。首先通过互联网搜集了中科院院士的所有信息,并对院士的年龄、出生地、性别、最高学历、毕业院校、入选年龄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使用统计学工具对整理的院士数据进行准确的处理。试图从数据处理结果中分析得到院士的成长规律。

第三,比较研究与综合归纳相结合。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学部在年龄结构、学历构成、留学比例等不同分类数据下的数据处理结果,得到学部之间的差异。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检验差异是否显著,从显著的差异中总结归纳出影响院士的成长因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王洪清. 习近平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j].才智, 2016, 34: 202.

[2]刘牧, 储祖旺. 新中国培养的两院院士成长因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25(5): 19-22.

[3]白春礼. 卡位'第六次科技革命'[j]. 财经国家周刊,2011, 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