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NC大学公共课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5 06:04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今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教师群体的压力及倦怠指数高居不下。而NC大学身为经费一般的普通一本大学代表,NC大学公共课教师身为在高校课时量最多、接触学生面最广、同时也承受一定科研压力的群体,部分也反映存在工作压力与倦怠的倾向。因此笔者运用实证的方法了解NC大学公共课教师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试图根据NC大学公共课教师的工作压力源和工作倦怠模式,提出缓解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方法和建议。

本研究同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由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一方面有助于有关部门以及教师个体了解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现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教师自身和学校管理部门为提高高校公共课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维护高校公共课教师的身心健康,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提供依据,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思路。


1.2国外研究现状

一方面,国外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理论以及工作倦怠理论。

工作压力相关理论很多,各有侧重。主要有个体-环境匹配理论(French、Cpalan,1972)、工作需求一控制模型(Karasek)、交易型的领导理论(Lazarus)等。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大多数从交易型的领导理论(Lazarus)的观点出发来定义工作压力,将压力看做一个过程。

最早的关于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文章是 Kyriacou amp; Sutcliffe于1977年在《教育评论》(Educational Review)杂志上发表的,这是“教师压力”首次出现在论文题目中,该文章提出了教师工作压力因素有5个方面:(1)专业的不足;(2)上级和教师间的关系;(3)班级教学和常规指导;(4)同事间的关系;(5)工作负荷过重。随后的研究有:Gmelch, Lovrich amp; Milkee 于1984年开始以大学教师为对象展开研究,他们将教师压力归因于教学。Borg于1990年展开对工作压力形成因素(工作负担、时间压力、工作环境、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的研究。Blix于1994年展开对工作压力形成因素(收入等)的研究,并指出工作压力大的教师将面临健康问题和更低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倦怠的概念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先引入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之感。后来工作倦怠的涵义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Maslach和Jackson(1981)提出的工作倦怠的三成分定义(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综合症)及编制的MBI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Smithamp;McCarthy(1982)的专业人员职业期望模式;Leitheramp;Maslach(1988)的模型;Hobfoll(1988,2001)的资源保存理论等。从20世纪的最后几年开始,倦怠研究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时期。研究范围更为宽广,整合性研究开始出现,干预性研究增多。

有关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主要有:Byrne于1992-1993年提出教师工作倦怠是一种对当教师无法成功处理工作压力时对其的极端反应,主要包括低工作满意度、失去工作热情和兴趣、情绪上的漠不关心,强调了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重要影响性。Leiter和Maslach于1986年编制的MBI-E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EducationalSurvey),并于2001年从工作不匹配角度提出了教师与岗位之间的匹配-不匹配模型。Blix于1994年展开对工作倦怠形成因素(工作压力、健康等)的研究。Singh于1998年展开对工作倦怠形成因素(收入等)的研究。Lackritz于2004年进行的调查中20%的教师出现了强烈工作倦怠现象,他指出放假可以帮助消除该现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