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人才测评态度量化方法的缺陷与改进毕业论文

 2021-04-29 10:04  

摘 要

主观量表指的是不凭借某一条或一些对一切测量者公开且一致的测量标准、而是通过测量者对自身内部心理状况的感知与直觉判断的方式去测量对象心理属性及其程度的心理量表。传统主观量表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不能在较为精确的程度上真实地比较不同人的心理属性的程度差距,即“相对性缺陷”。本文将分析这一缺陷的一般形式,产生根源,并根据“功能还原”方法对传统的主观量表进行改进,使之在测量时有着更高的精准性,并能在不同测量者中就同一心理属性进行强弱比较。

关键词:主观量表;相对性缺陷;功能还原;单位量

Abstract

The subjective scale refers to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scale which measures the psychological properties of people through the subjects' perception and intuition to their own inner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rather than through an objective metric which is open and identical to all subjects. The traditional subjective scale has such an obvious defect that it cannot compare the disparity of different subjects on the same psychological property accurately, as we call it: relative de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form and the origin of this defect, and tries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subjective scale by the way of functional reduction so that it can measure our psychological properties more accurately and can compare the disparity of different subjects on the same psychological property.

Key word: subjective scale; relative defect; functional reduction; metric

目 录

一、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二、人才测评主观量表缺陷分析 3

2.1 人才测评量表的分类 3

2.2主观量表的缺陷 4

2.3主观量表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 8

三、对主观量表的“相对性缺陷”的根源分析 10

3.1 主观量表与客观量表的详细比较 10

3.2 心理属性单位量的缺失 11

四、确定单位量的困难与解决思路 13

4.1心理属性单位量的隐性特征 13

4.2心理属性单位量的约定问题 15

4.3测量标准与单位量在物理测量与心理测量中的差异 17

五、功能还原与心理属性的单位量 19

5.1功能还原 19

5.2 心理属性的功能与其单位量 22

5.3 货币与时间 24

(1)货币 24

(2)时间 25

六、结论与展望 27

6.1 结论 27

(1)任务的意义 27

(2)任务的不足 28

6.2展望 30

(1)基于功能还原的大量常模数据的测定 31

(2)人力资源与心理学领域对该理论的实践反馈 31

(3)心理属性的逻辑结构的建立 31

(4)关于不稳定的心理属性的测量 32

一、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人才测评是企业招聘的重要环节,而心理测量则是人才测评的核心部分。心理测量一般包括智力性心理属性的测量与非智力性心理属性的测量。前者的测量对象主要包括人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数字运算能力等心理属性,后者的测量对象主要包括人的人格、态度、需求、动机等心理属性。在现今的心理测量量表中,测量智力性心理属性的量表借助于问题背后客观的数理逻辑规律而获得了较好的客观性,而测量非智力性心理属性的量表则由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而难以在相对客观的外在标准下得到测量。因而,现今测量非智力性心理属性的心理量表依旧是以测量者对自身心理形状的主观估计为主要的测量形式。我们可以称前一种量表为客观量表,后一种量表为主观量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主观量表的测评结果只具有相对于测量者本人而言的有效性,对其他测量者或量表的使用者则缺乏客观性,这种“相对性缺陷”具体表现在测量的可比性差、精确性低、真实性弱三个方面。

本文将试图分析现有主观量表的“相对性缺陷”的表现形式、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借鉴客观量表与物理测量的测量方法给出改进主观量表的思路,并借助于心灵哲学领域中的功能还原方法为现有的主观量表提供相对客观的测量标准,从而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其“相对性缺陷”,并最终提高其测量的可比性、精确性与真实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人才测评的心理测量领域,国内外的心理测量主要以心理量表为测量的主要形式;在诸多类型的心理量表中,智力量表与人格量表属于发展得较为完善的量表。[1]智力量表中权威性较高、在人才测评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量表主要有瑞文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等。不同于多数智力量表通过设置具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以衡量测试者的智商,包括人格量表在内的多数主观量表都无法依赖于数学、逻辑学的规则来设计问题,因而其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描述现实的情景,让测试者估计自身与问题选项之间的匹配程度。常见的主观量表有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等。虽然这些量表在现今的企业人才测评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依旧不能避免测量非智力性心理属性时会遇到的“相对性缺陷”问题。

可以说,如何避免主观量表的“相对性缺陷”、也即如何在测量人格等非智力性心理属性的量表中引入较为客观的测量标准,依旧是尚未得到人们充分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的心理测量学中尚未得到开垦的处女地。导致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关注与解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就心理测量领域内部来看,目前测量人格等非智力性心理属性的主要方法是借助于常模数据的统计,通过比较测量个体在群体分布中的位置来对某一测量者的心理特征进行高低判断;但事实上常模的测量依旧是没有在较为客观的测量标准之下进行的,其测量依旧主要诉诸于人对自我心理性状的估计,而无法以较为客观的形式将其外在的地呈现出来;二、在心理测量外部,即在主观量表的应用领域,一种较为严密的量表尚未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尤其对于企业招聘而言,管理者本身的经验能大大弥补主观量表的相对性缺陷,使得类量表始终保持着目前的测量方法为企业提供模糊的测量结果,而未陷入使用上的困境。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主要将分析“相对性缺陷”的一般形式,产生根源,试图对其进行改进。在改进主观量表时所需的方法上,文章将借鉴客观量表与物理测量的思路,在主观量表中引入相对客观的外在的测量标准以及基于此客观标准的测量单位。而为了得到相对准确客观的测量标准与测量单位,文章将通过介绍心灵哲学领域的功能还原方法,将主观量表的测量对象用物理语言、或至少是相对客观的语言予以新的描述,从而使得原本内在的、缺乏客观测量依据的心理属性得以外显出来,从而由此克服其“相对性缺陷”,并在企业的人才测评中表现出更优越的可比性、精确性与真实性。

二、人才测评主观量表缺陷分析

2.1 人才测评量表的分类

在人才测评的各类量表中,根据测量对象的差异,可以大致将现有的一切量表分两大类:智力性量表与非智力性量表。其中智力性量表的主要测量对象为广义的人的各类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记忆力等,对于这类测量对象,量表设置的问题往往具有客观性,也即问题有着标准的答案,因而能力量表可以说是一种客观量表;而非智力性量表主要包括人格量表、需求量表、态度量表等。显然非智力性量表不同于智力性量表:由于前者的测量对象通常是人的态度、成就感、价值观、性格、偏好等特质,因而为此所设计的题目并无标准的答案,而仅仅起到描述测量者的特质以及这种特质所达到的程度的效果。就此看,非智力性量表基本上是主观量表,因为它们在答案设置上不唯一,而是因人而异。这样的特征导致了主观量表与客观量表使用上的差异:由于能力量表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对于测量者而言题目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因而结果也具有相对的客观性;而对于非智力性量表则没有这种便利,由于测量对象(态度、价值观、性格等)无法用真值衡量,因而无论是对于测评提供者还是测评者而言,都难以避免测量与评估的误差。

根据上文对主观量表与客观量表的描述,客观量表,在一般的意义上,就是指通过某一条或一些对一切测量者公开且一致的测量标准来测量对象心理属性及其程度的心理量表;主观量表,则是指不凭借某一条或一些对一切测量者公开且一致的测量标准、而是通过测量者对自身内部心理状况的感知与直觉判断的方式去测量对象心理属性及其程度的量表。根据此处对客观量表与主观量表的划分,可见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着对一切测量者公开且一致的测量标准作为心理测量的前提。通常而言,由于智力性量表的问题多是客观题,其解答必须服从于客观的数学或逻辑规律,因而在这里解答每道题的标准对所有测量者而言都是一致的,或者说每个测量者得分的标准是一致的。但态度量表、人格量表、需求量表等量表却常常以主观量表的形式出现,因为这些量表在测量人的需求、偏好等心理属性时,往往并未提供任何对一切人都公开且一致的测量标准,而仅仅提供一些生活情境供测量者对自己的某一心理属性进行模糊的估计。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在心理学界对测评量表的分类中,按测量结果的依据不同可以将量表分为两类,分别为“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2]这种分类法与上文给出的“主观量表”与“客观量表”之间的分类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不同,因而并不能取代上文的分类。常模参照测验是将一个人的测量结果与他人进行比较,看其在某一团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标准参照测验则是将测试者的结果与某一标准进行比较。常见的常模参照测验在外延上与本文所说的“主观量表”有很大交集,包含了较多的性格、偏好类量表,当这些量表在测量时难以直接就某一个体自身的测量结果做出评价时,通常都需要将某一个体的测量值与群体的测量结果分布进行比较才有意义,如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等人格量表就是需要进行常模测量的著名量表;而标准参照测验与此处的客观量表有明显交集,即一般的测量对象是人的能力,如智商、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以及测量者在特定学科中的能力等。这些测量通常不是将测试者的结果与他人的结果进行比较,而是与某一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当然,当待测的能力不具有由易到难的特征或是需要就某一能力进行与他人的比较时,我们依旧会在能力量表的设计中进行常模测量。[3]这里的关键是,“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的分类虽然在分类的结果上与“主观量表”、“客观量表”的分类有相似处,但两种划分的依据是完全不同的。“主观量表”与“客观量表”的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量表的测量是否依据客观的测量标准,而“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的分类则是依据“测量的评价标准是他人的测量结果还是事先设置的标准”而实现的。事实上,当我们在设计主观量表时进行的常模数据的测量,依旧是缺乏客观标准的,也即测量常模数据依旧没有一个对一切测量者公开且一致的标准。因而,虽然一些主观量表通过常模测量而获得了测量个体心理特征时结果的相对意义,但由于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因而常模数据本身亦是可以被质疑的,不能算是区分主观量表与客观量表的“测量标准”。这在下节会有明确的论述。

2.2主观量表的缺陷

现有主观量表的缺陷,根据上文对其内涵的界定,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测量的客观标准。基于这最根本的一点,衍生出常见的三条缺陷或不足:1. 个体心理差异可比性不高;2.测量精度低;3.测量真实性不高,易受个人主观意愿干扰。以下将分别就主观量表缺乏测量的客观标准问题与衍生出的三条不足进行论述。

由上文可以看到,现有主观量表最核心的缺陷,就是缺乏测量的客观标准。当下有许多主观量表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都是在缺乏客观的测量标准的条件下进行测量的,因而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上述三条缺陷或不足,如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等。这些主观量表的设计都遵循以下思路:1.明确需要测量的心理属性;2.将该心理属性分解为一些具体的指标或特征;3.设计面向这些指标与特征的问题并设置答题的方式,并根据需要进行常模测量;4.加入适当的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机制。而不同量表在测量方式上的差异主要通过第三步表现出来。一般而言,最常见的测量手段,如加利福尼亚心理测量实验(CPI)中使用的方法,针对要测量的指标设置直接反映该指标程度的问题,并将其结果用二分的选项(“是”和“否”)进行约束,例如:

每周有好几次,我感到好像有某些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 (是/否)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