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西部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以盘江集团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09 04:11  

英语原文共 13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西部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以盘江集团为例

摘要:随着传统资源型企业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西部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研究西部资源型企业的基本特征和困境,分析西部资源型企业的生态网络和基本路径,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因、条件、制约因素和转型路径,并提出了实现资源型企业

绿色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西部地区

一、背景介绍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等原因,世界开始倡导绿色理念,绿色经济、绿色转型等绿色理念已成为西部资源型企业的战略选择。资源型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然而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许多资源型企业出现了广泛的发展、创新能力不足,虚弱的环境适应性和其他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消耗严重,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传统的资源型企业无法及时对外部动态竞争环境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因此,资源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转型之路,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费、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节能、高效、低碳”的绿色发展模式。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探讨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如Jing 和Zhang(2007)研究了可消耗资源管理、资源开发与管理、资源财富管理、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和资源收益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计算外部成本来解决上述管理问题。Wang和Guo等(2012)在简要总结矿产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挑战,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路径:即以低碳和生态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产业集群形式为基础,以资本市场为平台,有效促进矿产资源型企业朝着生态型、高科技型、集群化和资本化的方向发展。

从资源型企业成长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如Xie(2013)以包钢稀土、西山煤电集团等四家资源型企业为例,基于传统的可持续增长理论对其进行评价,经过研究他们发现: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增长以“需求驱动”增长为主,下游产业的需求增长引发了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促进了上游资源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可持续增长理论不能说明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状况。Guo(2013)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效率低下的现状,在经济技术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结构的能源需求制约了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必须改变我国能源需求结构,要通过能源技术创新等手段来促进我国煤炭资源型企业的转型。

资源型企业转型在资源型区域或城市转型背景下,主要是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涉及到绿色创新。例如,Ying和Zhou(2009)基于“资源诅咒”假说,根据1999-2006年中国各省面板数据,分析了资源禀赋、绿色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绿色创新条件下,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资源丰富的地区,绿色创新有助于促进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Zhang(2010)以太原市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问题。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强调绿色经济,而不仅仅是避免“矿山枯竭,城市衰落”;它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但不放弃资源的开发;强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而不是生产过程后的污染治理;绿色转型还注重建立企业的绿色经营体系和绿色创新体系;注重资源型产业转型,改革整个产业体系;注重转变政府角色,实现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约束和监督。Sun(2012)以增长理论为框架,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进行了研究。生态产业网络为资源型企业成长提供了平台,促进了资源型企业成长的绿色转型。同时生态网络不仅产生了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与成长,而且保证了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与升级;各资源型企业在生态网络中的协同效应保证了企业的绿色转型和成长。Sun 和 Jing(2012)研究了资源型区域的绿色转型模式和转型路径。他认为,基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型区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发展问题。他发现,资源型区域的绿色转型模式,是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的“寻求”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增长、转型升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但缺乏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及其转型路径的深入研究。此外,在资源型区域或城市转型背景下,资源型企业转型受到资源枯竭和外部动态环境的影响,增加了企业绿色转型的风险。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因、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为顺利实现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资源型企业的基本特征与困境

(一)资源型企业的基本特征

对于资源型企业的研究,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因而无法对资源型企业的概念做出统一而清晰的界定。但大多数人认为资源型企业所占有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后续加工,尽可能利用区域自然条件,依靠资源消耗来实现企业的成长。资源型企业的基本特征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

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是资源型企业最突出的特征,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基于资源的企业依赖于自然资源,同时将资源作为他们自身发展的竞争优势。企业将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加工成产品,从而获得收益,实现企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然而,自然资源在促进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制约着资源型企业的发展。随着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耗竭问题日益增多,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许多障碍,这些障碍阻碍了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除此以外,资源禀赋的质量,也决定了资源型企业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决定着能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负外部性

资源型企业主要依靠不可再生的、有限的自然资源,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耗尽,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产品附加值低

资源型企业注重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消费,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技术水平低,缺乏深加工技术等因素的存在,在产品的具体生产过程中,大部分产品不是最终消费品,而是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加工。技术含量低,导致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资源型企业面临的困境

1 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型企业将自然资源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增长和发展。然而,随着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能源资源在逐渐减少,同时企业将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许多资源型企业盲目追求利益,缺乏技术创新,过度开发资源,直接排放污染物,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许多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空气污染、雾霾污染等环境污染。例如,矿业公司在开采过程中占用和破坏耕地,导致土地利用率低;诱发地面塌陷、滑坡等灾害,危及周围居民的安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开采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而轻易放弃贫矿的开发、开采,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

2 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粗放

资源型企业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来维持企业的经济增长。企业过分注重资源优势,忽视技术提高,使得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出的产品大多还属于“原始产品”,产业结构形成单一,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为了追求快速发展,资源型企业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绝对减少甚至逐渐衰竭,使得资源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逐步下降。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自然资源的逐渐耗竭、产业结构单一,若企业为追求利润继续采用粗放的发展模式,将使资源型企业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企业将走向衰亡。

3 人才资源短缺,技术水平低

由于资源禀赋,资源型公司大多位于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然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管理方式陈旧和其他因素,资源开发的技术要求也不高、缺乏对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基本培训,从技术、管理以及其他投入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专业人相对缺乏缺乏,企业多关注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消费、缺乏自主创新和深加工技术以及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这些都导致了我国资源型企业的科研水平低,导致资源型企业在中国只能简单加工一些金属资源(如钨、镁、钼等这些储量丰富的金属资源),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这种现状造成产品附加值低,再加上企业缺乏深加工技术,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科研水平的促进和提高。

三、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理论框架和基本路径

(一) 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的绿色转型

Sun(2012)在关于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成长的研究中认为,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的基本结构包括行为主体、资源和活动三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包括资源型企业和其他组织;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其他无形资源;活动,是各种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促进了整个生态网络的发展。

由于资源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及其生产过程中具有严重的负外部性,再加上我国资源型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因此外部宏观环境特别是下游产业需求的变化影响着资源型企业的需求。因此,资源型企业为了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迫切需要与下游企业形成生态网络。资源型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在生态网络中的竞争与合作、交流与整合、相互促进、互补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许多资源型企业的集群发展形成了企业生态网络,为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平台。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具有集聚性和地域性特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每个资源型企业都位于资源集聚区,在生态网络中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此外,资源型企业的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资源型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二)资源型企业生态网络重构绿色转型

在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下,受到市场、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每个资源型企业寻求最优因子,并继续构建、整合和建构他们的资源,创造和寻找更好的合作共享,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生态网络资源型企业需要被重建。

生态网络的重构对资源型企业的成功转型具有全面的推动作用,生态网络的重建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有助于研究和开发新的绿色高新技术,有助于生产高效、节能、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企业生态网络重构解决了资源浪费、破坏环境的传统转型发展模式,生态网络重建是资源型企业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促进了绿色资源型企业的形成。

(三)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基本路径

Sun(2012)根据企业资源开发现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资源型企业转型分为企业生长期的主动转型和资源枯竭期的被动转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发展时期,为了避免因内外部环境的威胁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资源的早期开发中将采取积极转型的绿色发展模式。例如,20世纪初,美国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资源的早期开发中选择了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资源开发和加工的路径。我国许多资源型企业由于开采时间长、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经营亏损层出不穷,进入了资源枯竭期,企业发展转型迫在眉睫,此时企业不得不进行被动转型。

图1是资源型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在企业资源启动和繁荣期,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经济发展趋势起伏不定。随着资源开发成本的增加,资源逐渐枯竭,经济开始衰退;传统的资源型企业直接排放污染物,导致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人与环境处在一个对立的相对关系。

图2是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企业绿色转型以来,企业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采用高效、节能、无污染的绿色生产技术,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由于企业在发展中重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是一个渐进的和持续的过程,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资源承载能力以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企业应改变管理模式和操作方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企业生态网络的重建,将传统的黑色经济转型为绿色经济,将企业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现状分析

(一)背景

贵州省盘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盘江集团”)由贵州省盘江国有资本经营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联合体组成,前身成立于1966年的盘江矿务局,2010年2月,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企业业务转型,更名为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由盘西、六盘水、贵州盘县迁至贵州省贵阳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盘江集团已成为一家以能源为基础,集产业发展、资本运营、集团管控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截至2015年底,盘江集团成员企业50多家,总资产305亿元,员工32000余人。其中,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是贵州省首家煤炭上市公司,近年来,公司坚持“以煤为基础,同时多行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了从资本运作、产业发展、战略管理到成本控制各个环节的优化。

(二)盘江集团绿色转型的动力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煤炭市场低迷、金融压力加大等问题,盘江集团不得不调整经营思路,进行绿色转型,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盘江集团凭借与业务相关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和管理优势,这些优势也是盘江集团绿色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1 资源优势

盘江集团现有员工2.6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00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盘江集团煤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9316],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