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追星的行为分析与舆论引导机制开题报告

 2022-01-09 09:01  

全文总字数:337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电视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粉丝类型的节目更加丰富。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粉丝文化现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休闲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粉丝”与其偶像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追星行为也愈发多样化。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逐渐成为了偶像崇拜的主要群体和最热情的追星族。可以说,这种新出现的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对于如何崇拜偶像不能合理把握,这种情况导致了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情况。因此,对大学生追星行为的分析进行研究并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势在必行。研究大学生追星行为现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追星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难以忽略的影响。本论文应从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追星手段、方式入手,与以往大学生追星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其行为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追星案例的分析及大范围问卷调查,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追星。

国内外研究现状

要对一个人的追星行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其心理活动进行了解,粉丝一词来源于fans的音译,因此西方学者较早对追星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freud)、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erikson);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皮亚杰(jeanraget)的等著名心理学家,都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追星现象的起源与发展。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freud)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追星行为是个体精神分割需求的体现,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其所认定的偶像可以带来强化自我的正能量。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erikson)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精神分析理论并首次提出“心理社会发展说”,指出青少年追星的过程正是其寻找自我认同、保持心理平衡的过程。行为主义理论则假设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环境刺激的产物,所以追星行为可以归为大众传媒普及、同辈群体影响双重作用下的产物。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出于模仿心理,青少年在追星的过程中及其容易受到偶像的影响。不论是偶像的言行还是作品,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争相模仿的对象。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raget)提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追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究其原因是其身心发展不平衡、不成熟,而这一表现可能随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得到改善。

在社会学领域,美国学者亚当斯(adams)针对美国青少年追星问题开展的调查,总结出青少年追星的动因有两种:浪漫式依恋和认同式依恋。著名学者丽莎路易斯(lisaalewis)从大众媒介传播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追星文化、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介绍;

2、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追星的手段和方式与以往方式进行比较;

3、大学生追星典型案例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12月下旬—1月中旬:阅读大量文献,了解追星行为的成因、特点以及新媒体时代下的各种追星手段。

1月中旬—2月上旬:制作调查问卷,并进行发放。

2月上旬—3月上旬:统计调查问卷,了解当下大学生追星方式,并与以往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追星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岳晓东.我是你的粉丝: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马赫.透视追星文化现象后的现代偶像崇拜问题[d].吉林:吉大学,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