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法学类 > 法学 > 正文

人类基因技术发展视角下的隐私权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04:04  

1.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010年8月11日,“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在佛山市中院二审开庭审理。大学毕业生小周、小谢、小唐因在佛山市公务员考试体中被查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而遭拒录,三人不满人事部门的健康歧视,将其告上法庭。其中公务员招考体检中对考生基因检测是否具有合法性始终是双方的辩论焦点,由此所体现的基因隐私权更是学术界一直讨论的重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基因技术越来越先进,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等等。基因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 是控制性状的基本密码单位, 通过调控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个体因其碱基对组成和序列的不同而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 而这个遗传信息不仅可以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而且终身不变。所以一般将基因序列称为一个人的“天然识别码”、“自然身份证”。如今,通过基因检测技术,个人的性别、人种、甚至一些隐藏的私密的疾病都无法匿藏。在科学进步带来的便利下,人类也不得不正视这背后所隐藏的对人类基本权利和伦理道德的侵犯。而其中隐私权则一直是中外学者探讨的话题,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虽然在中国立法上对于隐私权的定义与保护尚不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权利对人类的重要性。

2.研究意义

2.1 理论价值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隐私权并无统一的定义,对于基因技术发展下的隐私权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则对发达国家关于隐私权的和研究成果进行翻译和对比,对隐私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为国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并且为国内相关立法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2.2 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基因隐私权的立法近乎空白,在总结发达国家对于基因隐私权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国情,为完善基因技术发展视角下隐私权保护的制度构建提出方案。并且聚焦中国第一起“基因歧视案”,在案件分析过程中,提出基因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实践性。

2.国内外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