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地理科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正文

城市创新阶层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研究毕业论文

 2020-04-09 03:04  

摘 要

创新阶层是劳动力中最具价值创造力和成长潜力的部分,是发展创新创意产业的基础,其工作中包含较多创造性成分。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城市创新阶层对创新创意空间满意度的评价体系、深入访谈了解创新阶层在武汉市内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的位置与相关体验、感受,探讨武汉市创新阶层对城市创新创意空间的满意度及需求,为武汉市创新创意空间的规划建设与完善提出建议,从而使其对创新阶层更加友好,增加对创新阶层的吸引力。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居住空间多元化、基础服务实施、功能设施布局、共同参与城市空间规划四个层面的规划设计策略,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多元的居住空间;

(2)建立共享的服务设施;

(3)优化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环境;

(4)建立互动规划模式。

基于满意度理论,和认知地图方法,本文对武汉是创新阶层对武汉城市空间的满意度进行了评估,调查了部分创新阶层代表的活动范围及路线,得到创新阶层空间需求基本规律的总结,得出关注与城市创新阶层的规划设计策略,对帮助武汉市吸引创新型人才进一步的城市规划设计以及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阶层;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武汉市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class is the most valuable part of the labour force with creativity and growth potential. It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and creative industry.

This study by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ity innovation class for the innovation of creative space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system, in-dept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innovation class in Wuhan city the position of daily life, work, entertainment and related experience, experience, explore creative class in Wuhan creative space of the satisfaction and demand of urban innovation, creative spac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ummation for Wuhan innovation Suggestions, to make it more friendly to the creative class, to increase the attraction of the creative class.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proposes residential space diversity, infrastructure services implementation, functional layout, the participation of urban space planning, four level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ies, mainly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1)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living space;

(2) Establishment of Shared service facilities;

(3) Optimize the urban public open space environment;

(4) Establish an interactive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atisfaction, and cognitive map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Wuhan is creative class space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Wuhan city, a survey of part of the creative class representative range of motion and route, demand of creative class space, the summary of the basic law, draw attention to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 of creative class, to help attract innovative talents further in Wuha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s well as the policy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Creative Class;Urban Space;Strategy of Planning and Design;Wuhan city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国外研究进展 3

1.2.2国内研究进展 4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方法 5

1.4.1文献分析法 5

1.4.2问卷调查法 5

1.4.3定性分析法 5

1.4.4认知地图法 6

1.5技术路线 6

第2章 相关基础性研究 8

2.1相关概念 8

2.1.1创新阶层 8

2.1.2城市空间 9

2.1.3城市空间满意度 10

2.2基本理论 10

2.2.1需求层次理论 10

2.2.2认知地图 11

第3章 城市创新阶层空间满意度的评价体系 12

3.1参考依据 12

3.1.1满意度理论 12

3.1.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满意度综合诊断模型[30] 13

3.2评价原则 13

3.2.1科学性原则 13

3.2.2代表性原则 13

3.2.3独立性原则 14

3.2.4可行性原则 14

3.3构建体系 14

3.3.1确定指标 14

3.3.2确定权重 16

第4章 城市创新阶层城市空间的需求分析 20

4.1研究思路 20

4.2数据来源及处理 21

4.2.1数据来源 21

4.2.2数据处理 21

4.3分析结果 23

4.3.1受访者基本特征 23

4.3.2满意度调查 24

4.3.3认知地图结果 25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28

5.1研究结论 28

5.2对策建议 28

5.2.1建立多元的居住空间 28

5.2.2建立共享的服务设施 29

5.2.3优化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环境 29

5.2.4建立互动规划模式 29

5.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9

5.3.1具有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 29

5.3.2具有较为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30

5.4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0

参考文献 31

附录A 对武汉市创意群体城市空间满意度的调查 33

致 谢 35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1.1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习近平说:“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强大灵魂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带来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1]。所以说,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也决定了其国家未来在世界各国中地位。

1.1.1.2创新阶层的聚集为城市创新提供能量

美国经济学家Florida在2002年在他的书《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创新阶层”这一概念,他认为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属于创意经济的,创意才是最根本最基础的经济资源,创意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催生了创新阶层这个新兴的群体。创新阶层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创意核心”,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以及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驱人物,例如作家(小说家除外)、编辑、文化相关人士、智囊团成员、分析家等的“舆论制造者”;另外一类是“创新专家”,他们广泛分布在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法律和医疗保健以及企业管理等知识密集型行业[2]

尽管现在,人与人之间距离随着网络的发展的变得日益减小,不在受空间的局限,但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人才、创新、创意等都是仍然趋向于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当人才在一个城市或地区高度聚集时,就会产生创新能力,生产力从而会得到提升,产出和财富也就会随之增加。可以看出,创意产业非常的依赖于人的创造力,一座城市是否能够为这些产业提供相应的创新人才,主要在于城市对这类人才的吸引力。

1.1.1.3国内外对创新创意产业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创意产业逐渐兴起,在创造了财富的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就业领域,因此西方众多发达国家和城市纷纷将创意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创意产业的各领域也由此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研究焦点[3]

同样的,我国对创新也非常重视,2006年1月9日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我国在未来15年中的科技发展目标:2020年建成成为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重要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指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现如今,创新产业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关键词[4]

近些年,我国许多城市对创新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发展极为重视,例如,北京市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全国客家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上海市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十三五”规划专门制定了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同时,近几年武汉市也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坚持产业化方向,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构建全新的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育成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的示范区。因此对武汉市创新阶层的空间需求进行研究,对帮助武汉市吸引创新型人才进一步的城市规划设计以及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2研究意义

1.1.2.1理论意义

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城市创新阶层及城市创新创意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较为宏观的方面,从产业或行业出发较多,并且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定性研究和案例分析层面,而从城市使用者(创新阶层)的角度出发,关注城市创新阶层的主观感知,分析其城市空间需求的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并不深入。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创新阶层空间满意度的理论成果,建构城市创新阶层空间满意度评价体系,并借助认知地图对创意阶层进行访谈,有助于丰富国内城市创新阶层和城市空间方面的研究,为城市相关管理部门优化城市创新创意空间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1.1.2.2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把提高创新能力当作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三五”等战略规划都将创新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我国各城市也都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力求吸引创新产业的入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国家统计局社会科学部"中国创新指数研究"研究小组测算,2013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2.8(以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3.1%。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为150.1、154.1、168.4和138.4,分别比上年增长4.2%、1.3%、2.6%和4.6%。这表明我国创新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创新投入在不断增加,创新产出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效显著提高。作为人才、劳动力的创新阶层是发展创新创意产业的基础,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要想具有蓬勃发展的创新创意产业,或是巨大的创新能力,必然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的集聚,因此如何吸引创新阶层前来工作、生活显得至关重要,然而不论是从政策法规还是从相关研究上来看,创新阶层的重要性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建立城市创新阶层对创新创意空间满意度的评价体系、深入访谈了解创新阶层在武汉市内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的位置与相关体验、感受,探讨武汉市创新阶层对城市创新创意空间的满意度及需求,为武汉市创新创意空间的规划建设与完善提出建议,从而使其对创新阶层更加友好,增加对创新阶层的吸引力。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总结西方学者的对创新阶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集中于对创意产业就业增长和部门差异的讨论。西方学者发现,通过对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创意产业的就业趋势存在着明显增强,创意产业的就业增加的结论。 对其中部门之间的差异和造成原因也进行了更加详细的研究[5-7]

(2)以创意产业从业者自身的角度来看,但西方学者的所进行研究还较为局限。Scott和Drake分别从不一样角度进行了讨论,认为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就业对企业选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影响创意产业从业者选择区位的因素较多且较为复杂;从业者的性别因素在创意产业部门之间有着不同;创意产业大多数从业者更希望以自由职业者的形式参加工作,因而非正规、业余或者临时性的工作变得更加常见[8]

(3)在创意产业就业的分布区域的研究方面。目前,西方学者对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地域分布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往往以国家或者跨区域的地区为案例进行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Scott和Platt的研究。总结他们关于创意产业从业者就业特征研究的结论,有下面几个特点:①近些年,西方发达国家在全部就业总人数中创意产业就业人口占到总体的9—10%,甚至比这个比例更高,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就业量极其的大 [9]。②文化创意产业就业的分布趋向于向经济更发达的大城市发展,特别是偏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首要城市[10]。③创意产业就业的增长并非是同步进行的,就业量所占比重更大、或是就业增长速度更快的部门,更大可能将会成为以后的优势或者相对优势的部门。

由此可知,在西方学者诸多的创新阶层研究中对宏观层面和区域层面关注较多,对发展中国家该类活动关注较少,对制度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够重视。

1.2.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于创新阶层的研究开始稍晚于国外,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创新阶层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往往具有增加城市创新能力,改善城市创新氛围,对经济方面带来正向的积极的影响;二是针对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的研究。国内学界对创新阶层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产业或行业的角度出发,多采用调查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对创新阶层本身所给予的关注较少,从创新阶层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城市空间需求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够深入。

1.3研究内容

本研究研究内容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绪论:具体介绍城市创新阶层对创新创意空间需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创新阶层与创新创意空间的相关研究、相关概念辨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城市创新阶层对创新创意空间需求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提供一些初步资料。

第二章;城市创新阶层对创新创意空间需求的基础性研究。包括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城市创新阶层特点、梳理创新创意空间和空间满意度的理论,为城市创新创意空间满意度体验评价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第三章:武汉市城市创新创意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满意度理论为参考,结合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满意度综合诊断模型,初步构建包括武汉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城市总体环境、创意空间规划建设、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创新阶层城市空间满意度评价体系。根据预调查的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对初步建立的指标进行筛选,提取评价指标,最终确立武汉市城市创新阶层城市空间满意度评价体系。

第四章:武汉市城市创新阶层城市空间的需求分析。设置李克特量表对满意度进行测量,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市城市创新阶层城市空间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级指标的满意度,并得出武汉市城市创新阶层对城市空间的总体满意度。使用认知地图进行访谈,结合GIS技术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创意阶层活动偏好及其中的原因,更深层次了解创意阶层的空间需求。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基于城市创新阶层对城市创新创意空间的需求,对城市创新创意空间规划建设及创新创意事业、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优化建议。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创新之处,并指出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关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法

通过阅读大量学校图书馆中检索到的论文、网络获取的文本资料以及导师所提供的国外文献资源,并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总结出城市创新阶层对城市空间需求的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以及初步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1.4.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通过要求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形式系统地收集所要调查的内容的研究方法。它具有能准确反映调查目的、问题清晰具体、重点明显突出、使被调查者有更强的参与合作、协助调查的意愿;能正确记录和反映被调查者所提供的回答并提供正确可靠的结果;问卷统一、便于统计和整理资料的优点。

通过调查城市创新阶层的行为需求,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判的方法,综合考虑城市建筑物的分布情况、交通体系的分布情况、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建立多因子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建立创城市新阶层空间满意度模型,该方法是通过对复杂系统的相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进行分析,并对系统进行层次化的调整,从而建立有序的等级体系,探讨创新阶层对武汉市城市规划的满意程度,并分析武汉市现有城市规划中对创新阶层需求的优势与缺点。

1.4.3定性分析法

运用Excel表格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以及统计;ArcGIS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层次分析法确立创新阶层对城市空间的满意度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市创新阶层对城市空间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