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地理科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正文

关于开放街区的规划建设模式探讨——以武汉市某街区为例开题报告

 2021-03-11 12: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1研究目的

(l)引导城市住区建设良性发展

在开放式街区这一热议题和国家的新政策解读背景下,通过研究开放式街区的特点和其主要适应建设模式,总结其可行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中国住区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2)从住区建设层面逐步引导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

以开放式街区建设为契机,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市“双修”等议题,从规划设计、建设以及管理层面逐步引导单一粗放式的城市建设模式转变为复合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促生城市活力。

(3)完善规划体系与编制方法

通过研究武汉市现有开放式街区的总体特点和建设与管理过程,从规划体系和控规编制层面,探讨引导开放式良性住区发展的技术法规手段,为完善规划法规和编制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

(4)引导城市其他专项规划设计的编制

通过研究开放式住区的主要建设模式,提出在其建设情况下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配置、城市绿地系统设计、城市总体设计等专项规划和相关设计提供一定的转变性指导建议。

1.2研究意义

①学术意义

当前我国的街区发展封闭化,大型封闭式居住区、单位大院侵占了城市,对城市的交通、城市面貌和城市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学界较多的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开放式街区的优劣性或是国外开放式街区建设的启示,从对于规划实施建设开放式住区及其后续的发展与影响的较少,即从操作层面,探讨开放式住区建设的较少。

②现实意义

2016年我国中央文件《意见》中提到我国原则上将不在建设封闭式住区,并且逐步将原有的封闭式居住小区开放化。这项政策既是对在前几十年快速城城镇化背景下中各城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也是对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原则上的一种引导。目前我国城市粗放式发展,功能分区明确,几十万人的居住区比比皆是,造成了城市交通、面貌、活力、社会隔离等一系列问题。在针对相应这些问题所提出的策略背后,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如何实现开放街区尤其是针对于住区的建设以及这种建设是否能够达到目的。目前在武汉,城市面积巨大,东部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建设大型居住区成为了一种城市发展的模式,开放性的街区多存在在于老城城区或历史地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的住区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在现代小区建设注重个性和私有化的情况下,武汉在过去十几年开发的小区基本上均为封闭式住区,开始丧失公共性的外向城市空间。同时城市发展功能分区较为明确,居住区大型集聚且封闭,即形成了交通源点分布不均衡牧业造成了街区多样性和空间混合性的缺失。为此,从武汉市自发形成的历史性开放性街区或是顺应历史空间肌理的现代小区的特质、模式研究出发,提炼出一种合适的本土化模式,对于武汉市街区开放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开放式街区(open block)的概念最先由法国建筑师鲍赞巴克提出的,他也提出了与这个概念相关的四个街区特质。缪朴教授最早就中美封闭式住区的对比差异发表了相关性的成果。国外较多就各国的封闭化住区的特质进行相应的研究或是提出批判性意见,关注于空间、交通、社会交往、公共安全等层面。普遍认为开放性的街区更能塑造城市活力。

国内对开放性街区规划研究晚于国外,主要分为:一、探讨开放式街区的优劣性;二、引鉴国外开放式街区的建设经验;三、关于开放式街区的实例探析和建设要素分析。总体而言,研究的涵盖范围较广,在开放性街区的概念和优劣性的探讨上较为激烈,大多数的文章是从实际调研出发或是介绍案例为起点,综合总结相应的特质或策略,较少从本土化的视角最终落实于本土化的街区建设,及较少以一个完整性系统化的视角区研究开放性街区的建设管理方式、问题与策略、和建设后续评估等一系列规划建设流程。具体见下表1。

表1:国内开放住区研究情况表


研究内容与方法

技术方法

研究成果

研究目的

于泳、黎志涛

(2006)

以历史维度与实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从理论角度介绍开放街区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并指出其对欧洲城市建设的影响和及对中国住区建设的启示。

概念介绍

开放街区的历史渊源、概念及其特点。

从历史背景、实例分析,特征总结、建设方向等方面综合介绍开放社区的概念,并提出其对中国社区建设的启示。认为开放式街区的模式对中国的住区建设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马宏(2010)

通过对于万科第五园的建筑风格,空间形态等方面的详述介绍展示其充分遵循的开放社区精神。

设计案例探析、理论分析

万科城和第五园所体现出的“开放社区”精神

通过国内优秀住区设计案例万科城第五园的空间形态组织,规划设计指出其所体现的开放性社区精神及其优点。

宋伟轩、吕陈、徐旳(2011)

选取南京封闭社区与开放社区相互邻近的4个对比组,对其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了手绘草图问卷调查,其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据此分析城市居民社区空间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

社会问卷调查、意象地图、社会空间辩证法

微观城市意象视角下社会空间对居民社区空间认知的影响。

通过手绘草图的社会调查方法,从市民的城市意象出发,研究开放式社区与封闭式社区的居民对于社会空间的感知差异并得到其在对于社会交融上的影响。

李博

(2013)

从历史维度细致梳理了我国居住小区模式的起源与发展,指出其弊端。通过横向的地域维度对比,从实例分析的角度探索住区建设模式的现状成效及其启示。最后从理论层面得出“半开放性”社区的营造构想。

实例研究,对比分析

半开放式社区的营造概念。

综合中国住区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弊端,并综合传统民居形式以及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居住区营造模式,提出“半开放性”社区的构想,指出其优点和对中国住区建设的启发。

田芳、于存光

(2016)

从理论层面分析开放式街区的对于促生城市生活的活力重要作用,从功能布局模式、路网发展模式、城市建设模式等方面分析开放式街区推行建设机制。

理论分析

开放街区的推行意义及其推行方式。

分析开放式街区对于城市整体运作发展的意义,并从理论层面从维护什么、如何、得到什么三个层面的探析开放式街区推行的三个相关问题。

胡乔俣、张岩松、许谨迁

(2016)

主要研究了哈尔滨开放式社区的案例,通过横向地域对比分析其特点,并对提出其实施的方案进行评析。

实例探析

哈尔滨开放式社区的实施方案评析。

阐述了哈尔滨开放式居住区的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嘉、王云才(2016)

通过将生态空间单元的分析思想融入开放社区建设之中,并研究社区的主体空间、空间之间的联系、空间形态、空间格局及空间整体性特征,最终形成可利用于社区规划的生态空间单元体系

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

开放社区可持续、生态化及地域化的思路和方法。

将生态空间单元思想引入到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从社区要素、功能空间类型以及社区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我国开放社区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陈一峰、李琪琰

(2016)

以精神层面街区生活与和谐邻里的重塑为论点从规划和建筑设计角度论述构建活力开放式街区的要素,主要包括领域感、路径、城市密度、空间环境等。

理论分析

开放式街区设计层面的原则和要素

从规划设计、城市空间层面探讨开放式社区的建设要素、方式、以及实施的可能路径。认为交通和技术层面的突破不是开放街区的核心,而是街区生活的重塑。

韩涛

(2016)

以欧洲城市为主要案例,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视角,指出其开放性的关系是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的重要要素,并指出对中国社区发展的若干指导性建议。

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欧洲的城市建筑与城市的开放性关系及对中国住区建设的启示

介绍欧洲城市的建筑开放性、街区开放性进而形成的城市开放性和其塑造的富有活力的城市为中国的开放式住区建设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郑悦

(2016)

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归纳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街区式住区模式;并从住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住区自身规划设计两个层面总结开放街区式住区规划设计策略;然后将实例有针对性的和理论、策略结合,使理论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理论分析、策略总结、案例验证

开放街区式的规划设计策略

从宏观到微观先后对城市道路结构、城市肌理、城市公共设施、街道、边界、院落进行研究,为其他城市建,同时《意见》中关于开放街区的质疑提供解答,并为深

入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陈蔚镇、孙辰

(2015)

以上海近年建成的具有开放社区形态雏形的3 个住区为例尝试探讨中国开放社区建设潜在的空间特质、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可能的规划导引

案例探析、问卷调查、空间分析

开放式街区的建设策略

从尺度、空间模式、交往与活力等多个角度探讨开放式社区的特质,并就此提出开放式街区可能的规划设计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郭磊贤、吴唯佳

(2016)

将封闭式社区分为企业园区、大学校园、机关大院与居住社区四类依类别分析其规划设计策略,是其更有目的性。

理论分析

不同类型的开放社区应采取的规划设计策略和工程技术手段

针对开放社区建设所面临的识别封闭社区的排他程度与要素,明确社区开放的层级与范围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论文将分析国内外关于城市街区开放性方面的理论、方法及国内外关于开放式街区规划建设的实践,并通过对武汉市旧城区某开放性街区以及新建设的开放性街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图片及有效数据。重点对街区的交通、空间组织与功能业态分布、公共服务水平、街区管理与居住人群的特征与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开展分析,研究武汉市现有不同类型的开放式街区的空间与功能特性、运营组织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此后,作为拓展议题,将设立封闭式街区的对照组案例调研和特质提取,提出改造运营的一种方式并探讨是否具有普适性。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探讨适应地区化的开放式街区建设模式以及这种建设如何完成,能否真正达到优化城市空间的目的。结合实际,本质上来说有两个基本问题,即如何在现状更新中进行封闭式住区开放化,以及如何进行这种开放化建设,既包括原有社区,又面向新建社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4周:收集开放式街区相关资料与文献书籍,了解国内外关于开放式街区方面的理论、方法、已经做出的尝试以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5-8周:从城市层面选取案例街区,对于案例街区各项状况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收集照片及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初步处理。

第8-10周:结合已有资料对案例街区进行相应的分析,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和特质提取,形成抽象化的建设模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于泳、黎志涛.“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住宅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06.

[2] 马宏.从万科城和第五园风格到开放社区[j]山西建筑,2010.

[3] 宋伟轩,吕陈,徐旳.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20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