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地理科学类 > 地理信息系统 > 正文

基于GIS的潍坊高温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开题报告

 2021-12-17 09:12  

全文总字数:404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频繁,由此造成的经济等损失也越来越大。高温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造成严重影响[1]。尤其在当今全球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过程的背景下,夏季高温危害的严重性日益凸显[2]。已有的研究结果预测[3][4],未来中国区域极端高温气候事件的发生率呈增大趋势,同时因此而造成的高温灾害出现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为了更好的应对此项灾害,预测高温来袭带来的高温灾害时的应急响应、应急预案,帮助人们更好的度过持续高温期,对相关地区的高温风险区划研究刻不容缓。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上为数不少的国家开始对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blaikei 利用 1975-1994 年之间自然灾害场次,结合灾害损失、人口和面积等原始数据并以州为单位进行有关自然灾害区域风险分析。此方法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因子综合作用的角度阐述了资源开发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并最终得到美国灾害风险区划[5]。1982 年 willam j.petak, arthur a.atkisson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政策》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6]。gao[7]等和zhang[8]等的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区域极端高温气候事件呈增长趋势,未来中国出现的高温灾害可能增加。

对于高温灾害的研究,国外学者更多地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导效应与夏季高温灾害之间的关系。而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高温灾害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以及成因方面,对高温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研究水平上落后于国外。张书娟等运用皮尔逊Ⅲ型概率密度模型进行了高温强度估算,借助arcgis开展了华东地区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分区[9];郭虎等利用灾害模数、经济易损模数、生命易损模数3个指标分析了北京奥运期间风险承受与控制能力[10];黄慧琳等采用多年气温资料、数理统计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极端高温与高温日数作为高温致灾因子风险的主要评价指标,对高温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了区划[11];杨红龙等从影响高温热浪危害程度的因子、高温热浪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温热浪脆弱性的理论研究,给出了应对高温热浪的适应措施和策略[12];范碧航等以长春市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长春市高温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温变暖趋势,并建立长春市高温灾害性天气影响及危害评估的指标体系[13];庞文保等利用陕西省多年气候资料,以高温日数为指标对陕西省高温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给出应对和防御措施[14];陈见等普查高温天气过程,根据高温范围、持续时间、强高温面积和特强高温面积等反映高温危害的指标,设置了高温过程的异常指数,从气象角度综合评估了高温灾害影响度[15]。这些研究多以关于城市高温热浪天气的发生和影响及其研究方法为方向,同时研究高温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特征和灾害机理等方面,对高温灾害性天气研究主要集中在产生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即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机制和减缓对策方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利用潍坊市历史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分析高温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易损性因子和防灾减灾因子4个因子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指标的权重建立高温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其中:

①致灾因子危险性:利用皮尔逊Ⅲ型概率密度模型推断出这若干个观测站的高温灾害时间-空间-强度关系,将不同时间频率下的高温灾害强度统计分类得到不同重现年高温灾害危险性的影响度分布。并经过专家和权威人士打分,利用归一法对这些不同重现年影响度赋予权重叠加,得到高温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

②孕灾环境敏感性:利用该地区1:25万基础地理信息dem高程数据,根据该地区实际地形特征,将高程数据划分为若干类,并根据地形孕灾环境影响度分类标准确定影响度分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1、 实行方案:

(1)高温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指标的选取:建立高温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体系;

(2)确定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和灾害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并将影响高温灾害的各个因子与其各自权重的乘积之和得到高温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指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thomas stocker,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2] ipcc.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996

[3] 徐金芳,邓振镛,陈 敏.中国高温热浪危害特征的研究综述[j].干旱气象,2009,27( 2) : 163 - 16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