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材料类 > 金属材料工程 > 正文

SiO的球磨与分散对锂硅电池性能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0-04-28 08:04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输出电压高、无记忆效应和绿色环保等优点,有着极好的应用前景。

但在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中,石墨类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372 m#183;Ah/g)已经远远达不到发展所需,开发新的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已经迫在眉睫。

硅因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183;Ah/g)、低的嵌锂电位(小于0.5 V)和元素含量丰富等优点从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

然而,硅基材料也存在着许多缺点,如在硅锂合金化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体积效应,体积膨胀率大于300%;同时使活性材料粉化、脱落导致电极内电接触失效;SEI膜重复生成,使电解液中的Li离子被不断的消耗,导致硅基负极电池充放电效率低下,循环性能迅速衰减[1]。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制备Si的纳米材料、Si基复合材料和Si的氧化物(SiOx)等方法来降低Si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2]。

遗憾的是,硅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尚未实现。

与硅相比,SiO具有硅与氧化物混合相的结构,这种结构使SiO在嵌锂过程中体积膨胀较小,活性材料粉化、脱落减缓,SEI膜重复生成变慢,锂离子不可逆消耗减少,循环稳定性更好。

另外,由于SiO价格比较低廉,SiO被认为是有望替代石墨负极的材料之一。

但是,SiO仍然存在在完全嵌锂状态下还有近200%的体积膨胀、首次效率低、导电性差等缺点,从而易导致储锂容量的快速衰减。

为了缓解其脱嵌锂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常用的方法是减小颗粒尺寸和引入碳相[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