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2021-10-12 10:10  

摘 要

信仰危机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正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各类心理和情感问题更加凸显。改善和解决这些矛盾,既是对高校学生的负责,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论文基于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原因及需求,得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寻求社会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个人发展;对策

Abstract

Crisis of faith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especially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t more prominent in youth,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mprove and re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 both college students in charge,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social progress. Papers based on data interviews and surveys,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religious reasons and needs, draw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eek social support.

Key Words:Students; religion; person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文献回顾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1

第2章 研究设计 3

2.1概念界定 3

2.2理论基础 3

2.2.1异化理论 3

2.2.2后殖民理论 3

2.3研究假说 4

第3章 数据的来源及基本特征 5

3.1数据来源 5

3.2基本特征 5

3.2.1信教学生占一定比例 5

3.2.2大学生信教途径多元化 5

3.2.3多数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模糊 5

3.2.4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增加 6

3.2.5大学生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信仰共存 6

3.2.6大学生信教日趋理性 6

第4章 宗教特点及原因 7

4.1宗教的本质 7

4.2宗教的世俗化 8

4.3信众对待宗教的功利性态度 8

4.4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精神需求 8

4.5宗教自身的革新 11

4.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 11

4.7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失语 11

4.8社会支持网络缺位 12

第5章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观的对策 12

5.1高瞻远瞩,加强重视 13

5.2强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主导地位 13

5.3提倡包容,积极引导 13

5.4高校教职工队伍自身的信仰教育 14

5.5社会支持网络联动 14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一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质量也依赖于大学时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宗教信仰指导和规范着信教者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

当前,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大环境下,了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弄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对于个人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以及怎样处理宗教信仰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旨在反思现实中宗教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引导大学生自身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1.2文献回顾

1.2.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宗教信仰、参与宗教活动以及个人祈祷对信仰者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大有裨益。信徒有着更强的道德感和亲社会行为,这些研究结果同时也适用于大学生群体,但对于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还亟需加强。

在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宗教研究中,美国学者较为重视宗教的跨文化比较,探索处于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异同之处,并且尝试建构关于宗教体验的新理论模型或理论思路,对宗教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祈祷年龄层次与类型、祈祷的神经生理机制、祈祷的社会心理效应。

宗教信仰研究未来发展面临的首要矛盾是主流心理学和宗教学间的对立关系,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两个领域对于如何分辨有效证据各执一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致力于提出新的理论假设。虽然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认为宗教信仰不过是一种应对生活压力的方式罢了,但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则正设法建立“有神论”心理学,并希望更严密地整合心理学与宗教学。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对于宗教信仰有关问题的研究将得到心理学家的持续重视。

1.2.2国内研究现状

尽管宗教信徒有三亿之多,我国对宗教学的研究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国内只有2004年梁丽萍教授的《中国人的宗教心理一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这一宗教心理学领域的专著。近年来,也少有文献就宗教信仰的功能、宗教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影响(心理调节、社会控制等)、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信仰危机以及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原因、需求和对策展开讨论。

与我国宗教心理学研究总的落后局面一样,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的探讨也不足。多数研究者在区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时,使用有神论或无神论的二分法,方法过于简略草率,存在一定的思维惯性,即简单地把宗教信仰当作是愚昧落后和与科学相冲突的现象。导致出现这种心理的原因是缺少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活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此类状况不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宗教心理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

遍览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学生。一方面大城市高校众多,有利于调查研究的展开,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城市人口流动性强,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激烈碰撞与融合,这就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对复杂多样的局面,为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供了物质可能。因此在大城市进行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也有它的合理性,而在小城镇和乡村中,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使在某些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地区,“如调查发现,宁夏和新疆两地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比例远低于全国88.5%的平均水平,分别为65.0%和70.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夏、新疆两地的宗教信仰覆盖程度较高”。但是在这些地区,大城市的特点相对不太明显,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及原因主要还是和民族因素有关。

第2章 研究设计

2.1概念界定

根据研究性质和目的进行界定:宗教信仰是指个人或群体把某种客体当作神圣对象,由认同崇拜进而上升为坚定不移的信念甚至全身心的皈依,其中大多还衍生出一套特定的教理教义等。这种思想信念甚至是全身心的皈依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的文化因素表现和贯穿于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指导和规范着信教者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

2.2理论基础

2.2.1异化理论

对于宗教和宗教异化观自身,马克思都包含的双重态度,即一方面马克思将宗教理解为人类对世界整体的一种把握形式,它一开始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且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主体本质——能动地改造客观对象物质世界;另一方面马克思将宗教理解为人的本质自我异化的结果,它的表现形式是宗教的自我异化,但还是具有与异化劳动相似的意义。

由此可知,对于“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这一命题的涵义,马克思并不是完全否定的,而是包含有积极成果在内的宗教批判以及向人的本质的积极复归,因而共产主义则是“人的世界”升华为“人的世界的世界”。

2.2.2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被应用于宗教学领域,是一种带有浓郁政治色彩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随之带来了一些颇有争议的观点。基于后殖民理论,批评家认为宗教学的创立与殖民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情怀密不可分,无论是奥托还是伊利亚德的宗教比较研究,都强调“自成一类”宗教的特性,具有强烈的本质主义色彩,而当前流行的多元宗教观背后也具有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因素。

后殖民宗教学批判从根本上来说是对西方宗教学的发展做深刻检讨,这些批判虽有不尽完美之处,但为我国的宗教学者理解宗教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提醒我们要对所谓“中立”的全知化的研究方法保持警惕,避免将宗教抽象为静态的符号和文本。宗教研究者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警惕帝国主义和殖民语境,避免定势思维对宗教研究的干预和蒙蔽,坚守启蒙导向,将宗教和具体处境结合起来,将信仰和实践、理论和生活关联起来,在研究中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同时也应该保留对宗教信仰地同情,尊重不同思路的宗教研究。

2.3研究假说

根据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结合宗教学和心理学理论视角,尝试验证以下相关假说:

假说1.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及原因主要和民族、家庭和好友有关

假说2.宗教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存在较小影响

假说3.宗教有利于信仰者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精神健康

第3章 论文的数据来源及基本特征

3.1数据来源

笔者制定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抽样,对武汉高校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对象包括多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各年级学生,男女比例对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5份。

3.2基本特征

3.2.1信教学生占一定比例

信教学生占总调查总人数的14%。其中,36%的大学生选择信仰佛教;9%的大学生信仰伊斯兰教;有7%的大学生信仰基督教;还有48%的大学生虽没有明确的信仰教派,但还是相信世上有某种超现实、超自然的神明存在,类似宿命论等。作为做早传入中国的宗教,佛教占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大多是从小受到家庭目濡耳染的影响。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少数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和回族,他们从小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些民族甚至达到了全族信教的程度,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他们对特定宗教文化的崇拜是与生俱来的。对于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能够对某些大学生具有强烈感召力的原因不仅是其信徒表现出的临死前的淡定,更重要的是对信仰至死的追求。

总之,多数大学生信仰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宗教——佛教,且对宗教信仰并不反感,而且基本上有部分肯定的认识。

3.2.2大学生信教途径多元化

在被调查的信教大学生中,有48%的大学生是“受亲朋好友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宗教行为的了解中,定期“阅读有关书籍”的大学生有15%;经常“通过网络接触”的大学生有12%;经常“接触教会人员”的大学生有19%。

由此看来,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宗教的信仰,他们对宗教问题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民族、家庭、好友的宗教信仰的感染,表现出非自觉性的特点,前者甚至超过了信息网络手段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

3.2.3多数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模糊

在宗教相关知识的调查中,对一些宗教习俗和节日有所了解的大学生只占4%;也只有10%的大学生看过或听说过宗教故事;几乎没有大学生能对宗教教义及教规做出清晰的解释。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模糊,缺乏明确的认识,看不清宗教的本质,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蒙蔽。部分大学生觉得宗教有一定的社会作用,因而认为信仰宗教利大于弊的有26%;认为信仰宗教的利弊关系说不清楚的大学生有55%;而认为信仰宗教弊大于利的大学生只有19%。

而在关于宗教信仰动机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而对宗教持赞成态度;只有部分学生认为“宗教只是精神麻醉剂”而强烈排斥信仰宗教。对于“是否应该加大宗教知识的宣传力度,开设相关课程”问题的回答,大部分大学生选择“无所谓,了解一下也没什么坏处”,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政策持中立态度,他们对两个事物并不存在非常明确的看法,回答“没必要”的大学生占比例较少,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较为模糊,相关知识匮乏,部分大学生肯定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因而对宗教持宽容支持态度,他们将很可能成为潜在的信教群体。

3.2.4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增加

认为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有78%;但有些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宗教包含着真理的有26%;认为宗教与科学精神不违背的有29%,这无疑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泛,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从调查结果来看,对宗教感兴趣的大学生有56%。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大学生有31%,对伊斯兰教感兴趣的大学生有19%。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