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文学教育类 > 英语 > 正文

An Analysis of Corresponding Image in Ligeia文献综述

 2021-12-18 10:12  

全文总字数:2968字

文献综述

1. 前言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渗透着哥特文学的特点,以最大的恐怖情绪感染力来突出人物内心的恐惧,通过描写人类内心的幽暗和诡异,反映人类潜藏在内心的共同病态心理。本文选取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丽姬娅》,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剖析《丽姬娅》中的三对典型的对应式意象的象征意义,从中窥探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与家庭小背景下所映照的诸多人物内心幽暗诡异的病态心理,进而把握爱伦·坡作品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思想

  1.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学术界对于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对于爱伦·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827年爱伦·坡的第一本诗集问世,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这一时期受到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对于爱伦·坡的研究侧重于作家、作品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文学文本的观照以及语言技巧。例如,Kevin J. Hayes编写的《爱伦·坡》主要阐述了爱伦·坡的生平和他的评论文章,着眼于爱伦·坡对文化的深远影响。其他作家致力于分析爱伦·坡作品的言语技巧,挖掘作品的审美的内涵,提炼文本的形式意义,探讨文本的特殊性和文学性。比如 Alan Lloyd Smith写的《美国哥特派小说》,大体上介绍了美国哥特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新时期的爱伦·坡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宏观性研究,致力于将作家和作品置于社会历史的大框架中,用发展的眼光考察其发展的过程,在历史的时空诠释文学和文本的创作,从而再现一个全方位的、历史的、多维的艺术空间。对于意象的分析只是简单带过,没有具体探究。从20世纪初开始,国外学术界开始研究爱伦·坡和大众文化的关系,主要从各个文化领域入手,通过全方位研究和多角度对比,发掘其艺术构思、情节设置和表现手法等。在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外学术界对爱伦·坡的研究不仅具有视野的开放性和学科的包容性,还具有研究载体的多元性。爱伦·坡研究前任主席杰拉尔德·肯尼迪说,“无论人们对爱伦·坡的文学成就持何异议,不可否认的是,还没有哪一位南北战争前的作家像爱伦·坡这样在当今社会受到欢迎和认可。”

2.2 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于国外,国内就相对滞后一些。国内学术界对于爱伦·坡作品的研究起步较晚,并没有经历从肯定爱伦·坡诗歌价值再到小说价值的转变过程。国内最早出版的爱伦·坡的文学作品集是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陈良廷、徐汝椿和马爱农三人翻译的《爱伦·坡短篇小说集》。自90年代中期开始,才陆续由多个译者,不同出版社翻译出版爱伦·坡的选集。自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坛掀起一股爱伦·坡热以来,爱伦·坡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日益上升,国内学术界对爱伦·坡的关注也持续升温。在评论文章方面,国内学者、专家运用不同的理论和观察角度,从总论、艺术特点、比较研究、作品分析、创作动机、作品主题等方面对爱伦·坡及其作品进行解读和剖析,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化研究的热潮。许多学者十分关注对爱伦·坡精神世界的探索,讨论爱伦·坡的死亡意识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这使国内爱伦·坡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的篇目。比如陈谊、田轲宇写的《场景与意象:“死亡”效果的呈现方式—读く红死病的假面舞会gt;》和董珊珊的《“厄舍府”恐怖意象分析一重新解读爱伦·坡短篇小说く厄舍府的倒塌gt;》等作品上的研究。从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来看,对文化的探讨己成为比较研究的主要側重点,人们试图通过对坡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现象进行对比来揭示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及其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相应地,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跨越东西方文化体系的比较研究体系在爱伦·坡研究领域迅速崛起。人们开始将爱伦·坡与不同时代、不同文学背景的作家、作品置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坐标,对其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研究,挖掘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精神交往或实际联系,在历史的流动中探索创作发生的源泉和影响。

2.3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