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跨文化视域下汉英语用对比研究毕业论文

 2020-04-13 11:04  

摘 要

跨文化视域下的语用研究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语言交际行为进行的研究。本文从研究国内外汉英语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出发,以语用学为理论基础,以共时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为主,界定与英语语用有关的一些相关要素,并对汉英批评语和道歉语进行对比研究。从英汉批评语和道歉语的策略出发,分析其差异,并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其不同之处。论文通过对英汉语用的对比研究,力求对外语教学研究在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工具使用上提出现实指导。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历史与现状、相关要素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介绍;第二章是对英汉言语行为的具体对比,指出批评语和道歉语的异同;第三章指出英汉产生语用差异的原因;第四章指出论文对外语教学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用对比;语用差异;教学实践

Abstract

The pragmatic research in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s a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of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study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agmatics study i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Based on the pragmatics theory, it uses synchronic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define some relevant factors related to English pragmatics,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English criticism and apology. Based on the strategies of Chinese-English language criticism and apology, researchers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through specific examples. Researchers compare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pragmatics, and strive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tudy in textbook compilation,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and teaching tool use.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levant element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peech acts, pointing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riticism and apology. The third chapter points out the causes of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fourth chapter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in the practi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Pragmatic Comparison; Pragmatic Differences; Pragmatic Differences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二章 语用学理论与汉英语用对比 2

2.1国内外汉英语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

2.2英汉语用对比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3

2.2.1 语用意义 3

2.2.2言语行为 3

2.2.3语境 4

2.2.4语用原则 5

第三章 英汉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 6

3.1批评语策略及差异 6

3.1.1 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 6

3.1.2 具有同等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批评 7

3.2道歉语策略及差异 7

道歉语策略问卷调查结果 8

3.3互联网影响下的英汉批评语和道歉语的相同之处 9

第四章 英汉言语行为差异产生的原因 11

4.1思维模式差异 11

4.2认知语境与文化语境的差异 11

4.3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亲疏的影响 12

第五章 英汉语用对比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14

5.1教材内容的编写 14

5.2教学活动的设计 14

5.3教学工具的使用 15

结语 16

致谢 17

主要参考文献 18

绪 论

对比是研究语言时使用的主要手段。1941年,来自美国的Sapir Whorf首次在会议上提出了“对比语言学”一词;1973年,第一届国际比较语言学杂志《对比语言学论文和研究》发表在波兰;20世纪70现代以后,人们对对比语言的关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首先,语言之间的对比不再局限于语言表面形态的对比,而是深入到表达形式背后的内涵,其次对比语言研究不再停留于各语言之间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研究,而是深入到挖掘产生该差异的原因;除此之外,语言对比不再局限于语言间构造形式的比较,而是深入语言的功能与意义,把关注点从纯理论层面转移到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在这样的趋势下,西方产生了跨文化语用学这一新兴学科。跨文化语用学[1]以语用学理论为发展基础,以语言的表层形态、结构方式、话语意义为依据,强调了动态语用背后的文化差异以及语用功能,主要研究三个方面:跨文化语用语言学,跨文化社交语用学,语际语用学。

从1980年开始,中国的汉英对比研究中尤为活跃。以潘文国、何自然、杨自检等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把关注点放在汉英对比研究上,以跨文化语用学为基础,对英汉语用学的种种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丰富了语用学的内涵。

纵观国内外对英汉语的语用研究,可以看出还停留在起步阶段。首先,对于汉英语用对比停留在理论阐释阶段,停留在简单的列举说明,对其更精准的差异提炼不足。其次,针对汉英语用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较为浅薄,停留在文化差异阶段,不够具有深度和系统性。另外,专门针对英汉语用中的对比的书还比较少。最后,所有的语用学研究中没有明确的指出对比研究对外语学习有哪些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会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从言语行为视角,针对汉英致歉语和批评语,对汉英语用对比进行概述,并从社会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语用学等多方面出发,探讨汉英语用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实际案例力对种种现象和差异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第二章 语用学理论与汉英语用对比

2.1国内外汉英语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几年来,随着对外文化的发展,汉英语用对比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对汉英语用对比研究较为全面,涉及招呼语、祝颂语、恭维语、批评语、公示语、环境语、指示语、标点符号等方面。如卢伟《“祝颂”言语行为的汉英对比》、朱洁光《“批评”言语行为在感知和表达两个层面的研究》、王志华,何牧春《跨文化交际中环境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冯川源《论汉英招呼语语用差异及翻译策略》、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其次,从研究角度来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汉英语用差异具体现象的描写,如柳欢在《汉英方位指示语语用对比研究》中对汉英方位指示语的语法词汇进行了详细说明。

对语用差异的解释,学者多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进行解释,如卢伟在《“祝颂”言语行为的汉英对比》中提到祝颂语语法、词汇、句法方面的差异根源在于文化差异。王建华在《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从三个不同层面来构建跨文化语用学体系,通过在汉英语言表层对比的基础上,挖掘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刘贤勇在《论汉英语用原则的侧重及文化根源》中用汉语文化中的伦理规范与英语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与理性主义来解释汉英语用原则。另外有部分学者从思维模式的差异角度来对语用差异进行解释,如王瑛在《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与汉英语用的关系》中从形象与抽象、整体与个人两个方面来分析汉英语用差异。

再次,从研究的现实意义来看,学者在汉英语用差异对比的基础上,对相关实践问题提出了对应的建议,如冯川源在《论汉英招呼语语用差异及翻译策略》中以招呼语为对象,用具体事例分析了英汉招呼语的差异,同时对如何翻译进行方法论上的解答。朱洁光在《“批评”言语行为在感知和表达两个层面的研究》中研究了中美本族语者批评语言行为的异同以及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批评言语行为的特点,并得出了教学启示。王志华,何牧春在《跨文化交际中环境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探究了如何克服环境语的语用失误,如何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邓高峰在《汉英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指出了汉英礼貌用语的三种不同差异,并指出了产生这三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这种差异的方法。

综上可以发现,从研究对象来看,语用对比的项目还有待拓展,批评、道歉等言语行为中都可以发现新的语用差异。从研究的深度来看,对语用差异机制的解释稍显不足,有的解释仅限于文化层面的简要解析,缺乏深刻性和多维性。

2.2英汉语用对比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语用意义

“意义”的定义,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指称论:认为词义即对象本身,对象与名称一一对应。
  2. 使用轮:认为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内涵该看说话者如何使用这种语言。
  3. 观念论:认为词的意义和人们看到它时所联想到的某种观念是一致的。
  4. 行为论:认为语言应该着眼于其交际环境中。
  5. 真值论:着眼于研究语言的认识意义。

以上几种观点无疑对语用意义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的行为为出发点,语用意义指的是这些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所显现的内容。康家珑在《交际语用学》中指出,语用意义具有如下特性:

  1. 情景性。情景性的意思是语用意义应该从句子的语境中获得,而不是从表面获得。比方《双城记》中,“他是只身一人乘船观光的吗?”的这句话,“他”除了在句法结构中做主语的意义意外,还具体地指文中的一个人物;并且在文中审判的环境下,这句话不仅是代表好奇、疑问,更有盘问、质询的意味。
  2. 流变性。情景对不同会改变语用意义。例如“快把窗户打开。”的意思就要与这句话所在的语境和情景放在一起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下,这句话不仅仅表达了要求人把窗户打开这一动作,同时还表达了不同的意义。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说话者的意思是告诉听话者天气太热,把窗子打开透透风;如果是刚走进尘封已久的房间,说话者的意思告知对方屋子里气味难闻,把窗户打开透透气;如果是房间刚飞进一只蜜蜂,说话者的意思是告诉听话者赶紧把窗户打开,让蜜蜂飞出去。
  3. 临时性。由于语用意义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如果语境消失,原来的意义也就自然消失。可以算是没有语境,就没有语用意义之说。

2.2.2言语行为

20世纪初,英国学者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把言语行为分成了三个层面,表述性层面,施为性层面和成事性层面。[2]其中表述性指的是语言表达形式本身,包括通过发出音节,单词、短语和句子等穿搭字面语义;施为性指的是通过说话实施某种行为,如传达信息、发出命令、许诺、威胁、致谢等;成事性说话带来的结果,例如使听话者去实施某一行动或者获取某种信息。而后Searle对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继承,认为言语行为其实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并进一步指出言语行为有三个基准,包括言外之的、适从向和命题表达的心理状态。Searle还对如何成功进行“许诺”行为提出了四个条件:

  1. 命题内容条件:说话者必须提及自己将要做的某个行为动作。
  2. 根本条件:说话者要明白自己要承担起完成任务的义务。
  3. 准备条件:说话者认为自己做的事能够满足对方的利益需求,并且这件事不是自己经常做的。
  4. 诚意条件:说话者真情实意的,用真心去完成这一动作。

除此之外,Searle还分析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出当一般疑问句的句式与所要表达的语意功能不同时,就是间接的。例如:

例句1:把窗户关上。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