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役性心理动词偏误分析毕业论文

 2021-02-26 11:02  

摘 要

使役性心理动词是心理动词的下位类动词,兼有使役动词的语义和心理动词的特点,在用法上相对较为复杂,留学生在使用时很容易出现偏误。因此本文以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为标准,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要求,选取了使役性心理动词中对对外汉语教学更具研究价值的部分。以配价理论为指导,本文先对使役性心理动词本体进行分析和偏误预测,进而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与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的检索,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使役性心理动词偏误语料,并在此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对偏误出现的主要类型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本文就使役性心理动词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帮助教师提高使役性心理动词的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提高留学生在使役性心理动词学习上的效率和运用上的准确率,帮助留学生有效地避免出现该类偏误。

关键词:使役性心理动词;对外汉语教学;配价理论;偏误分析;教学方法

Abstract

Causal psychological verbs are the subordinate verbs of psychological verbs. They contains the semantic of causative verb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verbs, and they are relatively complex in usage. Foreign students are prone to language errors when using the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reats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as the standard, selecting the part of valuable causal psychological verb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hen combin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and the Outline of the Graded Vocabulary for HS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len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redicts the causal psychological verb ontology, and then collects and collates a large number of causal psychological verbs by researching the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and the colloquial corpus of Jinan University Corpu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error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types of errors and the causes of those errors. Finall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ethod to the teaching of causal psychological verb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teacher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accuracy when students use causal psychological verbs and help students effectively avoid such errors.

Key Words:Causal psychological verb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Valence theory; Error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s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

1.2相关研究综述 1

1.3 研究范围与语料来源 4

第二章 基于使役性心理动词本体研究下的偏误预测 7

2.1 基于价量考察的偏误预测 7

2.2 基于价质与价位考察的偏误预测 8

2.3 基于价用考察的偏误预测 12

2.4 基于语法功能考察的偏误预测 13

第三章 留学生习得使役性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 16

3.1偏误统计 16

3.2偏误类型 18

3.3 偏误成因分析 27

第四章 关于使役性心理动词的教学方法 32

4.1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相结合 32

4.2 拓展教学与对照教学相结合 33

4.3 课堂讲解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34

第五章 结语 36

参考文献 37

致谢 39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综合运用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理论,从使役性心理动词的价量、价质、价位、价用等方面,考察汉语水平等级大纲中使役性心理动词的使用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的中介语语料库的偏误实体进行分析整合,从而发掘偏误出现的主要类型及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文选取使役性心理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理论和配价理论进行偏误分析,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方面看,本文的研究深化了心理动词本体研究和偏误分析的结合,总结使役性心理动词使用特点和使用规律,尝试为心理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可用素材,以期加强心理动词研究系统的完整性及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情况来看,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还未曾结合配价理论就其下位类——使役性心理动词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本文的研究能够完善关于偏误分析在使役性心理动词方面的研究。

从实践方面看,本文通过分析使役性心理动词使用偏误出现的主要类型及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教学策略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为解决偏误提供对策,可以帮助留学生减少该类偏误的产生,提高留学生在使役性心理动词学习上的效率和运用上的准确率,为对外汉语动词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1.2相关研究综述

1.2.1有关使役性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研究

马建忠于1898年在《马氏文通》中提出心理动词这一概念,将动词分为两类,其中“心之感与意之之,皆动字也”这一类 [1],也就是现在的心理动词。1982年,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再一次对动词进行了分类,将心理活动动词列为四类动词之一[2],由此心理动词正式被作为单独的一类动词开始受到广泛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学者们开始从动词语义特征方面对心理动词的界定提出多样的标准。从语义特征层面,李临定(1990:112)提出,“心理活动动词是指表示喜爱、怨恨、感觉、认知、遗忘等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动词。[3]”周有斌、邵静敏(1993)则认为“从语义上说,它是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4]”。陈昌来(2002:96)提出 [ 心理] [ 述人]是心理动词的两大的语义特征[5] 。学者们在心理动词的概念层面的界定主要是围绕人类心理活动展开的,以[ 心理]为核心语义特征。因此,作为心理动词的下位类动词的使役性心理动词也就必然具备[ 心理]的语义特征。

而使役性心理动词又有别于其他的心理动词,如心理活动动词和心理状态动词,三者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就在于该类心理动词所具备的使役性。一般我们所研究的心理动词所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状态、精神、情绪、意志等因素的变化,而这种心理变化可以来源于两大方面,包括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6]。由人类主观意识自主产生的心理情绪活动与变化,则可以理解为内力作用的结果,映射到语言层面就产生了人类的心理活动动词与心理状态动词;而由某种外在因素作用进而使人类的情绪意志被动发生某一种变化,则可以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同样反映于语言层面即产生了使役性心理动词。根据查秀林(2015)提出的定义,所谓使役性即指“在句法中能够明确表示NP1和NP2之间因果关系的,在语义上NP1必须先于NP2,且NP2因为NP1的出现而产生变化,从而成为NP1导致的结果。[7]”其中NP1 与NP2即为使役性心理动词所关联的两大主体,两者在语义层面往往表现出鲜明的因果关系,即“NP2因为NP1的出现而产生变化”。例如:

    1. 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CCL语料库)

在上述这个例句中,“这件事”和“我”是使役性心理动词“我”所关涉的两个主体,这件事(即NP1)是我(即NP2)感动的原因,其出现触发NP2产生使役性心理动词“感动”这一心理状态的出现。从作用角度看,NP1代表的是作用力的来源方向,而NP2则是作用的承受方。本文所研究的使役性心理动词,即具备这种使役性特征的心理动词,这种使役性反映于心理层面,表现为人类情感认知、情绪、意识由于某种外在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一种心理和状态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即为使役性心理动词在使役性特征上的反馈。这一特征也是该下位类心理动词区分于其他心理动词的典型特征,因而[ 使役]是使役性心理动词的另一必备语义特征。

1.2.2有关使役性心理动词的句法特征研究

前贤在针对心理动词的研究上并没有囿于语义层面的分析,而是深入到从句法特征层面上。首先,就心理动词的界定,陈昌来(2002:146)在《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一书中提出:情绪类动词可以进入NP {很 VP} NP这一句法框架;认知类动词可以进入NP VP O(VP/NP VP) (O指宾语)句法框架[8]。而就使役性范畴的确定上,陈昌来(2001)还在《论现代汉语的致使结构》中,将使役结构分为NP1 VP NP2以及NP1 VP1 NP2 VP2两类[8]。文雅丽(2007)在《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一文中指出,汉语中使役这一语义特征映射到句法上表现出如下两种不同的使役形式:一是清晰标记的“使”形式,即有“使、让、令”等形式标记的结构,呈现为NP1 使 NP2 VP的句法框架;二是在语义层面上表达了“使役”概念,即词本身具备使役义。而使役性心理动词就属于第二类,这一类动词在进入到NP1 VP NP2这一句法框架中,即可通过动词本身来呈现使役义[6]。查秀林(2015)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就使役性心理动词界定提出如下三种典型的主谓句句法框架:NP1 VP NP2;NP1 使 NP2 VP;NP2 VP[7]。然而,从深层语义层面看,NP1 使 NP2 VP这一句法结构形式实际是NP1 VP NP2这一句法框架中动词使役义的显性镜像映射,而NP2 VP这一句法框架则不属于使役性心理动词出现的典型句法框架,而是使役性心理动词出现的特殊句式结构,因而我们认为并不适宜作为界定该类词的框架标准。

1.2.3有关使役性心理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伴随着心理动词研究的深入,将心理动词研究拓展至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现阶段,将两者相结合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动词的本体研究、教材分布、教学方法探究和偏误分析等方面。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李晴(2016)《心理动词搭配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9],徐迟(2015)《对外汉语教学中“爱恨类”心理动词研究》[10],孙璇(2014)《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及其运用考察》[11],杨茗焜(2014) 《对外汉语心理动词词义范畴教学方法》[12]等。虽然目前在心理动词的研究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从对现有文献的考察来看,心理动词在偏误分析方面的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本文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心理动词”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从2001年至2017年我国共发表心理动词方面的期刊论文86篇,硕博士论文84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心理动词”并含“偏误分析”为检索词的精确检索,从2001年至2017年我国共发表心理动词偏误分析方面的期刊论文0篇,硕博士论文6篇。此外就心理动词下位类——使役性心理动词的研究,包括硕博士论文与期刊论文,仅有2015年1篇,针对使役性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无法检索出任何相关文献。由此可见,虽然心理动词的研究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此外,基于偏误分析理论的研究,现阶段也仍限于对心理动词类的综合分析上,未能进一步深入到使役性心理动词层面。

1.2.4使役性心理动词的界定标准

综上所述,使役性心理动词为心理动词的下位类动词,[ 心理]的语义特征就成为其必有语义特征。而使役性又是它作为心理动词的下位类动词时,与其他下位类动词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因此[ 心理][ 使役]两大语义特征都是其概念界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特征。此外,根据上文对前贤所做的句法特征研究的分析,笔者认为使役性心理动词能否在NP1 VP NP2成功表达使役性特征是该类动词区别于其他动词的核心标准,也是使役性心理动词典型用法下的典型句式框架。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