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正文

清代“废灶兴垦”政策与串场河沿岸市镇的兴起

 2023-08-29 09:08  

论文总字数:12929字

摘 要

串场河沿岸古为淮南产盐之所,食盐运销全国各地。为了保护盐税,封建政府多次下达禁止盐垦的法令,但依然阻挡不住私垦的盛行。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朝的内忧外患,使得清政府不断放宽对私垦的限制,最终在事实上默许了私垦行为。民国时期正式颁布法令,为废灶兴垦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在张謇等人的倡议和推动下,苏北沿海地区成立了大批的盐垦公司,从而在串场河附近兴起了大量的市镇,如丁溪镇、西团镇、角斜镇等等,这些城镇的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面貌。

关键词:废灶兴垦;串场河;市镇

Abstract:Chuanchang River was used to produce salt in Huainan, and salt was transported and sold all over the country.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alt tax, the feudal government issued many decrees prohibiting salt reclamation, but still could not prevent the prevalence of private reclamatio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of the Qing Dynasty made the Qing government continuously relax the restrictions on private reclamation, and finally acquiesced in private reclamation in f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aws and decrees were formally promulgated, which provided a leg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aste stoves.In addition, with the initiative and promotion of Zhang Jian and others, a large number of salt reclamation compan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northern Jiangsu, and a large number of towns, such as Dingxi Town, Xituan Town and Jiaoxie Town, have sprung up near the Tanchanghe River.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se towns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outlook of this area.

Key words: Waste stove reclamation;Chuanchang River;Town

目录

1 前言 6

1.1串场河的形成历史 6

1.2学术研究 6

1.2.1串场河方面 6

1.2.2市镇方面 7

2清以前盐场聚落的变迁 7

2.1盐场的变迁 7

2.2范公堤沿岸的农业化 8

3废灶兴垦 9

3.1背景 9

3.1.1盐业日趋衰落 9

3.1.2私垦屡禁不止 9

3.2政府法令 10

3.3实施情况 11

4废灶兴垦后市镇大量兴起 12

4.1市镇大量兴起 12

4.2代表性市镇 13

5结语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前言

1.1串场河的形成历史

串场河又叫穿场河,是苏北沿海地区的一条人工运河,修筑于北宋天圣年间。串场河一直是苏北地区盐业运输的要道,经过明清时期多次疏浚,河道至今依然保持完好。由于串场河在苏北盐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促进了苏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至今依然被苏北人民视为母亲河。

串场河所在的苏北沿海地区,得益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盐业发展的重地。苏北沿海平原地貌十分独特,整体地势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在这种独特的地貌下,随着泥沙的淤积,东部沿海的海岸线继续向东推移,西部由于地势低洼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苏北沿海的土地在东部大海和西部泻湖的拍打下,慢慢形成了面积辽阔的滩涂地,这就为沿海人民煮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

虽然苏北沿海滩涂得益于丰富的海盐资源,极大地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但大自然在馈赠丰富的海盐资源的同时,也给苏北沿海人民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最典型的就是风暴潮的肆虐和西部湖泊泻湖水体的泛滥,它们一方面让苏北沿海滩涂不断发育扩大,另一方面给这一地区靠海为生的灶民们带来严重的威胁。每当海潮席卷而来时,苏北沿海滩涂上官府管理盐业的亭场、储存海盐的盐舍以及广大民众的房屋皆被无情的海潮席卷一空。由于古代中国盐业生产关乎民生和封建政府的财政税收,因而历代官府大多都致力于修建防止海潮和西部洪水侵蚀的大堤,以保护民众的安全和盐业的生产。早在西汉初年,楚王韩信就在苏北沿岸修建了韩信堤,唐代大历年间官府更是拨巨资让淮南节度使盐城判官李承修筑防海大堤,同时修筑一条人工运河,将盐城附近的盐场串联起来,这条运河就是早期的串场河。李承奉命修筑的这道防海大堤最北到达庙湾场(今阜新镇),最南到达了海陵新城(今刘庄镇北),总长度达到了140多华里,被称为常丰堰。常丰堰的修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护了苏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这一地区的盐业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失,到了北宋年间,常丰堰年久失修,逐渐失去了当初的作用。北宋天禧年间在范仲淹的倡议和主持下,在常丰堰的基础上修成了新的大堤,时人称之为范公堤。

同时,人们利用取土筑堤留下的复堆河继续进行挖掘疏浚,逐步将沿海诸多盐场连成一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串场河。

1.2学术研究

1.2.1串场河方面

夏春晖对串场河及苏北沿海盐场的发展变迁进行了梳理和探讨,通过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论述了串场河在盐城乃至整个苏北沿海盐场的发展历史都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1]董占泉对苏中古镇、古河道、古水体进行了研究与考证,阐述了串场河的由来、起止位置与发展情况。[2]李岚、李新建在文章中阐述了范公堤与串场河的形成历史,指出正是范公堤和串场河奠定了盐场聚落空间格局。[3]王陈对古代盐城附近地区滩涂开发进行了回顾和探讨,其中阐述了串场河附近的范公堤的形成过程,并介绍了古代串场河附近滩涂地区的开发情况。[4]史为征不仅阐述了盐城周边盐业性集镇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而且以盐城草堰镇为例阐述了串场河沿岸不同时期盐场分布的情况。[5]

1.2.2市镇方面

凌申对“废灶兴垦”政策与江苏沿海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阐述了“废灶兴垦”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并介绍了“废灶兴垦”政策的实施对苏北沿海地区市镇聚落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6]陆玉芹对清末民初苏北沿海农村地区废灶兴垦引发的该地区在人口结构、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社会变动做了研究和论述,其中在阐述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动时,简要分析了“废灶兴垦”政策的实施对该地区出现集镇商业中心的影响,指出“废灶兴垦”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苏北沿海城镇的发展。[7]李岚、李新建认为自然环境变迁、制盐技术改进、盐业管理制度变革是“两淮盐场”市镇化和商业化的内在动因。[3]史为征认为盐城的集镇布局和海盐生产密不可分,并以此为视角探讨了草堰镇的形成、发展和现状。[5]

2 清以前盐场聚落的变迁

2.1盐场的变迁

尽管早在新石器时代,苏北沿海地区就已经开始煮海为盐,但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当初的遗址在历史和现实的泥沙淤积中早已荡然无存,只停留在古老史书中的只言片语之中,比如《史记》记载东楚地区盛产海盐,具体盐场分布则不详。

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盐铁专营制度,派遣官吏对盐渎和海陵两地的盐业进行管理。串场河沿线盐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一地区在经济上迅速繁荣起来,出现了大量市镇。进入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串场河一线附近的海盐生产似乎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周边的商业市镇依旧繁荣如昔。东晋义熙七年(411)盐渎改名盐城。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着盐城盐业生产和商业经济的繁华,“盐城有盐亭一百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主,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富饶。公私商运,充实四边,舳舻往来,恒以千计……”[8]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92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