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结构织补与空间弥合——深圳“宝安1990” 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设计3文献综述

 2020-06-01 03:06  


文 献 综 述
摘要:随着现代化科技化的快速进程,城市的规划和格局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而在这迅猛发展的城市背后,人们往往忽略了城市文脉的继承和延伸,许多区域因此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脱离了城市正常运行的步调和秩序,没有承担应有的城市功能的职能。因此,国家现在大力改建和整改这些补丁区域,使之成为与城市文貌相符,承担社会职能,发挥文化效益的载体。在城市中创造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城市空间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和方向,将原先不和谐不统一的体块建筑,组织、规划成有城市文化特点、有社会意义和功能的城市文化交流场地,增强公共设施建设,发挥天然的地理优势,自然地融入环境背景,不与文貌冲突,吸引人群前来,实现城市文化新标杆。
关键词:文化中心、广场、人群组织、交流、公共设施、停车、地下空间、一体化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理论或实际应有意义
题目:深圳”宝安1990”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设计
来源:根据原地块的情况进行保护和改造,使之更加融入城市,提高城市空间的品质。
功能定位:作为宝安城市的文化艺术中心,包括图书馆,文化展览馆和音乐媒体建筑三个主体功能,城市广场,以及城市地下空间拓展的地上工程和地下工程的城市空间一体化。
实际意义:提升该区域的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对旧建筑和空间结构进行更新改造,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使用,并且形成一个城市的文化标签。对文化综合体的功能整合、品质提升和空间改造提出高水平的建筑设计方案,以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市民文化生活场所,提升老城市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二、课题的研究
1、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①研究的内容
”宝安1990”位于宝安区新安二路70#8212;74号,总占地面积25702平方米,现状总建筑面积27381.86平方米,广场总面积约9500平方米。由宝安图书馆旧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含宝安画院)、新安影剧院升级改造而成,包含宝安图书馆、文化馆、音乐厅。
②研究的目的
合理地开发地下空间的前提下,研究建筑形态构成和空间建构的新途径、新方法,力争创造一个健康、良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的建筑环境。根据宝安区加快建成”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的发展目标,这张城市名片首先要有文化的支撑,文化是城市之魂,而是否拥有足够数量和品质的文化设施,对一座城市的未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文化厚度和温度将是滨海宝安最持久、最动人的魅力。为了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宝安整体形象,使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高标准升级改造”宝安1990”,以创新性设计理念和发展思路,为”宝安1990”文化综合体的功能整合、品质提升和空间改造提出高水平的建筑设计方案。以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市民文化生活场所,提升老城市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③研究的意义
1. 通过课题研究,收集必要的原始数据和勘测设计资料,综合考虑总体规划、基地环境、功能要求、建筑经济以及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设计并绘制成图纸。
2. 方案应有创新精神,注意建筑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满足建筑功能要求,造型大方,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地域特征;总体目标明确,设计方法得当,建筑语言清晰,图纸表现新颖。
3. 满足国家和成都市现行的有关规划和设计的标准和规范,技术上现实可行。

2、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系统观是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系统论思想是一种对事物及整体中各部分进行全面考察的思想。系统内的每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交替、渗透的关系,并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促成其在系统中的传递或转化,从而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系统思想其实是一种强调整体、注重联系的研究方法。对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而言,要形成正确的研究方法,系统论的引进是必要的。坚持系统论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研究建筑外部空间,不能只着眼于外部空间本身,而应同时把空间研究放到环境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只有在系统观的基础之上来研究整体中的要素才不至于狭隘地看问题。
2.研究体系的综合性
基于地形的建筑外部空间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所涉及到的学科基于地形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建筑学、城市设计学、地理学、生态学、视觉美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对收集的基础资料和实践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得出论文的最终研究成果。

3、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①相关概念与界定
本课题对于城市空间的更新从几个层次的发展背景展开。从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对于省级来说,建设文化中心,复兴城市文化,提升市民文化责任和荣誉感,创造具有一流的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成为带动周边城市区域,辐射和影响整个省市的文化创新中心。而对于市级来说,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对各个城区整体规划,区域性个性化实施,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开展各项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进公共设施系统的完善,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实现文化大都市的创建。在区域概念里,改建保护三个重点建筑,图书馆、文化展览馆以及音乐厅,在特定区域形成一个稳定的城市空间,构筑起展现群文风采和前沿艺术的文化新高地。发掘城市的文脉渊源,才能彰显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
②关于城市建筑地下空间研究现状
由于城市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日趋紧张,城市空间愈发拥挤,很多新兴建的高层建筑增加了城市容积压力。现代建筑开始趋向多功能和综合发展,往往需要发展城市立体化空间,伴随不同的功能,产生了城市地下综合体。结合商业,文娱,居住,停车等功能,地下城市空间可以创造更多的延伸和多元化,为现代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和便利。在我国,城市综合症更是集中体现在了各个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绿化面积不足,城市污染严重,城市自我恢复能力下降,导致寻求地下空间变成了现代化城市的必需。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地下公共建筑和交通工程的建设,系统整体规划地下空间的发展,强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高效、绿色、快速的引导人流,为地上工程减轻负荷和压力。但目前,我国在此课题上仍旧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缺乏系统的规范,技术上的不足是现阶段地下空间开发的阻碍,要向欧洲和日本的城市多多学习该方向的研究。
三、发展条件优劣势
①发展条件优势
目前,该项目有国家大力支持,各大城市均建设了相关的研究小组来进行城市各个区域的功能规划和改造,颁布了各大小规划纲要。该课题的两个研究方向,地上地下一体化及城市文脉继承是我们要探讨和实施的内容,在现在大环境下均是建筑项目非常重视的发展课题,需要长期的调研、分析、对比研究,是一个整体规划,个性突出的典型改造区域。
②发展条件劣势
国内非常成功的案例较少,我们研究的参考样本库较小,需要因地适宜,不宜破坏城市的对话连结,不能脱离环境来照搬。而且该工程量大,造价高,很多城市不愿花大代价来改造和重建,造成了部分区域或城区与城市大环境脱节,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利用率大大降低,越来越封闭,其负担的城市功能远低于其预期值。因此要敢于打破陈旧,加入新鲜血液,使之充满活力,也是我们课题的初衷和着手的关键。

四、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3.《城市地下空间建筑》 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晓红
4.《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东南大学,陈志龙
5.《地下建筑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童林旭
其他推荐参考文献: 1. Colantonio A, Dixon T J. Urban Regeneration amp; Social Sustainability: Best Practice from European Cities[M]// Urban Regeneration amp; Social Sustainability. 2011:81-101. 2. Judd D R, Parkinson M. Leadership and urban regeneration : cit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M]. Sage Pub. 1990. 3. Tallon A.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e UK[M]. 2009. 4. Roberts P, Sykes H. Urban regeneration : a handbook[M]. 2000. 5. Colantonio A, Dixon T. Urban Regeneration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M]// Urban Regeneration amp; Social Sustainability: Best Practice from European Cities. Wiley‐Blackwell, 2011:54-79. 6. Adams D, Hastings E M. Urban renewal in Hong Kong: transition fro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to renewal authority[J]. Land Use Policy, 2001, 18(3):245-258. 7. Gibson M S.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renewal /[J]. Urban Studies, 1982, 20(3):377-378. 8. Alexander C. 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9. Sterling R, Carmody J. Underground space design[M].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3. 10. Hall P G. Cities of tomorrow :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Blackwell, 2002. 11. Carmona M. Public places - urban spaces : the dimensions of urban design[M]. Architectural, 2010. 12. Farr, Douglas. Sustainable urbanism : urban design with nature[M]. Wiley, 2008. 13. Gosling, David. Concepts of Urban Design[M]. Academy Editions, 1984. 14. Spreiregen, PaulD. Urban design : The Architecture of Towns and Cities[M]. McGraw-Hill, 1965. 15. 齐康.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16.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17. 陈志龙.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8. 艾星. 建筑改扩建之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9. 著许凯. 步行与换乘的交集:城市设计研究[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20. 编译段晓丹. 建筑改造[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1. 阳建强, 吴明伟. 现代城市更新[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2. 吴琼华. 地下到地上步行空间连续性的规划设计研究[M]. 23. 王富臣. 论城市结构的复杂性[J]. 城市规划学刊, 2002(4):26-28. 24. 秦应兵, 杜文.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0, 35(3):284-287. 25. 格哈德#183;库德斯. 城市结构与城市造型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6. 姚心淇. ”城市碎片”的整合与织补策略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6(3):162-163. 27. 冷霜. 城市旧区交通网络的织补策略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2. 28. 张杰, 刘岩, 霍晓卫. ”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J]. 城市规划, 2009, No.253(1):51-56. 29. 张杰, 刘岩, 霍晓卫. ”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旧城更新#8212;#8212;以株洲旧城更新为例[C]//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8. 30. 蔡磊, 刘佳. ”织补城市”方法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探索#8212;#8212;以嘉善老城更新为例[J]. 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学术版, 2013(6):26-3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