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土木建筑类 > 城市规划 > 正文

铜仁川硐新城混合型山地社区规划设计5开题报告

 2020-04-14 04: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一、前言

我国山地城市众多,传统发展模式在城市空间上的扩张带来各种城市问题,开山筑路、推山建城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的自然生态和景观受到严重威胁,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迫切需要发展新的理念和模式,亟需适合山地城市的革新的方法。

规划地块位于铜仁市川硐新城片区中心地带,北侧是规划中的城市行政服务中心, 西侧是川硐教育片区, 东侧临城市南北向主干道桃源大道,总用地约200公顷,是山地城市设计示范功能的主要地块,铜仁2011 年撤地建市, 将在未来一二十年快速扩张和发展, 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发展空间和发展模式的挑战,地块作为铜仁新城都市风貌区的重要组成,希望能为铜仁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该选题旨在研究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融入生态可持续理念,展现山水人文特色,凸显山地城市形象,为其他地区山地城市的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地块研究的意义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其中山地面积662万km2,占据了69%的绝对比例,而山地由于其地域环境的复杂性、物种与文化景观多样性、矿产资源的丰富性、自然生态的脆弱性与敏感性以及交通条件的封闭性、建设条件的艰巨性和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山地城市研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在上位规划中,地块位于中部低山缓丘地带,主要目标为建设城镇与生态协调的生态新城,在建设、管理中引入生态学原理,保护和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该地块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研究地块内土地利用适应性情况,研究在不同坡度下不同土地功能的整合,对山地城市土地最大化利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次,对不同类型山地建筑的研究,也会对山地城市形态、生态可持续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不同开发强度、不同城市形态下的经济测算和可行性对比,给其他山地城市的规划提供范例;最后,在山地城市研究的同时,融入生态学和生态理念,研究山地城市中可采用的生态技术,如生态通廊、城市农业、可再生能源、雨污处理等,对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较好的补充。

三、国内外山地城市规划发展研究现状

1、国内山地城市规划研究现状

我国自古以来,城市选址都会与山水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按古代风水学原理,山水大聚、中聚、小聚决定了城市所能达到的规模,山脉的走向也关乎城市的发展脉络,现代山地城市的建设依然秉承古代风水学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人与自然、人工建筑和自然山水视为有机整体,然而自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这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被破坏殆尽,一直致力于山地城市规划研究的重庆大学教授黄光宇先生在《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一书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山地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往往沿袭平原地区的规划设计理念和建设修建方式,致使山区知识文化逐渐失落,山地城市特色逐渐消失,山地灾害频繁发生#8230;#8230;山地区域和山地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将带来巨大冲击,人地矛盾将更为突出#8230;#8230;”。

(1)多学科交叉融合,突出生态理念

黄光宇先生在其《山地城市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应”加强山地城市学科的交叉研究,强化生态的理念,促进城市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8230;#8230;建立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避免出现山地城市的”平原化#8217;倾向”,这段话可谓确立了山地城市研究的基本方向,《山地城市学原理》中阐述了关于山地城市的结构、环境、交通、建筑、防灾、美学等诸多方面内容,但生态学的理念一直贯穿其中,传统规划理论在对处理山地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上显得”力不从心”,黄光宇先生一直致力于”建立山地城市建设与自然演进相平衡的动态发展体系,形成了#8230;#8230;山地城市生态化的空间发展模式体系#8230;构建了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在本次研究中,也应延续黄光宇先生的方法体系,整合山地城市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在前期,对山地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空间结构和形态、土地利用控制及山水人文内涵,达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真正的山地城市生态可持续。

(2)山地人居环境研究

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到”人居环境是一门#8230;#8230;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8230;#8230;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山地城市由于其生态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加之生搬硬套平原的做法,屡屡出现”建设性的破坏”,对此,黄光宇先生在《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说到”#8230;#8230;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就可以创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和富有特色的景观风貌#8230;#8230;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地下空间和生物资源#8230;#8230;解决人地矛盾,实现山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8230;#8230;”,在该地块的研究中,应时刻牢记吴良镛先生”整体性思维”的方法,将人与生态自然始终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一方面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居住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技术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

(3)GIS技术的应用

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工作,进行适宜性评价为”城市用地选择及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而在山地城市中此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但现有山地城市的研究存在诸多缺陷,”多为传统定性评价#8230;#8230;评价体系不成熟#8230;#8230;用地评价缺乏普适性标准#8230;#8230;”【1】,当下,山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多”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特殊因子和基本因子相结合的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和法,在GIS软件支持下,通过评价单元栅格叠加分析与计算#8230;#8230;为山地城市在空间拓展或内部空间更新整合、合理选择建设用地提供科学依据”【2】。

在本次设计中,土地建设适宜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GIS成图,提高土地适宜性的精度和直观性,研究在不同指标体系下可能的容积率,得到综合评价分值,使得生态因子和经济因子达到平衡和最大化,让土地适宜性的研究更加有效,进一步完善山地城镇建设用地评价理论、模型和方法。

2、国外山地城市规划研究现状

在世界众多的山地国家中,都十分重视山地资源的开发、山地生态的保护和对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工作,大部分国家都采取鼓励山地综合经济开发的政策,完善山区开发法律法规,”保持山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是当今世界的首要问题”。

发达国家在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山地建筑的研究框架都已基本完善,在《An Ecological and Physical Investigation of Pittsburgh Hillsides#8212;#8212;PHYSICAL REPORT to the City of Pittsburgh Hillsides Committee》中,对包括开发模式,如带状开发、网格状开发、点状开发等适应不同山地类型,对山地建筑的体量、形态、高度等都有较为完善的控制体系,并初步探讨了相关的标准,以达到对山地城市景观、生态的保护,然而,由于我国国情特殊,人口众多,土地稀少,照搬国外的低建设标准显然并不合适,将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应在参考国外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指标体系,一方面,要使土地资源尽可能地被利用,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外先进规划理念和生态技术,使这种大容量的开发不会对生态和景观造成破坏,建立起良好的人居环境。

四、山地城市规划思路总结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总结,前人对山地城市的思考和方法对我们依然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集中与分散相平衡

在黄光宇先生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中,指出”集中,是城市文明和效率的本质体现,分散,则是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集中和分散,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应对城市高密度化浪潮中现代山地城市人-地关系矛盾的基本策略思想,重要的是对集中和分析有一个”度#8217;的把握#8230;#8230;重构城市发展和自然演进的的动态平衡机制”。该地块中,由于面积较小,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但同时也应体现分散的思想,避免高密度的建设模式,通过将功能合理分散,减少通勤量,保护山地原有景观和生态系统,

(2)发展与控制相制约

”山地城市建设所面对的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与制约不同#8230;#8230;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城市发展可能产生制约的因素.将发展与控制辩证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城市合理有序地发展。”,黄光宇先生提出的这一方法,已经成为山地城市设计的基础工作,通过对自然因子的评价,确立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将生态敏感的复杂用地限制条件转变为维育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因素,使发展与空间相互制约、相互融合,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协调。

四、山地城市设计方法

(1)道路系统优化

山地城市的道路起伏大、弯道多,使得它的景观错落有致,有着多层次、多对景的特色。设计山地城市的道路时要运用”人车分离” 、”步优先”的思路,尽力优化城市道路系统。

(2 (2)采用合理的空间发展模式

我国山地城市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森林覆盖率低,坡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故城市可拓展的空间少。山地城市建设应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城市的布局紧凑,形成这种集中型间隙式空间发展模式。这种间隙式发展,是在城市各片区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保留各片区间的林地、陡坡地、湿地等,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这些绿色屏障能够减噪、降尘、蓄水、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根据不同山地类型,选择不同发展模式,如带状结构,点状结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等。

(3)控制建筑系统和景观系统

人们常常把建筑作为是感知城市空间的标志物。山地建筑的独特形态是山地城市风貌的特色因子。在控制建筑系统时,应该着手于建筑系统平面和纵向轮廓,应加强城市门户与标志的设计,结合城市环境地形,认真选址,精心设计,体现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和精神,使城市面貌得以美化,城市景观得以丰富。因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人地矛盾突出,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该尽量提高。在设计山地城市景观时,设计者要多留心那些不可建设用地敏感用地和,如河流、坡地、山脊、冲沟、水岸、湿地等。还应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构建丰富的城市绿化空间

五、总结

我国山地城市的规划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很多方法和标准还处于探讨中,黄光宇先生留下的山地城市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以此为理论基础,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山地城市发展的新思路,采用规划新技术,实现山地城市高效运转,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山地城市学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黄光宇. 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

[3] 徐坚. 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王阿娜. 资源型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8212;#8212;以山地晋城市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0

[6] 李楠. 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D].重庆交通大学,2009

[7] 黄光宇. 山地城市结构的生态学思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29(1)

[8] 扈万泰、Peter Calthorpe:重庆悦来生态城模式#8212;#8212;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城市规划学刊,2012/02

[9] 黄光宇. 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时代建筑,1998/01

[10] 周潮,南晓娜.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06

[11] 赵万民,王纪武. 现代山地都市轮廓线景观研究[J].华中建筑,2004/02

[12]《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及实施细则》

[13]《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14]《铜仁市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15]《铜仁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16]《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17] Perkins Eastman,SM#8212;Physical Report#8212;Built Form amp; Urban Character of Pittsburgh Hillsides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一、研究的问题:

1、土地利用的适应性:探讨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的可能性,研究不同地形和坡度的适建性,以及可能的开发建设强度。

2、城市特色和个性:铜仁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特色显著,研究如何满足城市发展建设要求的同时显山露水、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增强人文特色,塑造城市独特的整体意象,突显城市特色与个性。

3、生态城市理念和目标:铜仁目前仍然保持了很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和建设如何融合可持续和生态城市理念, 推进大运量交通、生态通廊、城市农业、可再生能源、雨污处理等理念和技术, 提高城市发展的品质。

4、城市形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铜仁山地城市基本特征正面临破坏的危险。”山地当成平地建”的现象屡屡发生。铜仁地处山地丘陵地区,路网不顺应山地地形,道路直接穿过自然山体进行建设,严重破坏山地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

5、建筑形态:山脊线被生硬的建筑轮廓线所取代,优美的山体被程式化的建筑群所遮挡和屏蔽,或将坡地铲平建设千城一面的建筑,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都受到严重威胁。

6、实施可行性:对地块的开发功能、形态作相应的经济测算和可行性研究, 确保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二、拟采用的方法及设计流程

1、专题研究

(1)对地形地貌的适建性加以分析,从高程、坡度和朝向以及城市景观等方面对基地内不同地块的适建性和开发强度作出评价。

(2)研究不同建筑形态在基地内建设的可能性,并分析相应的空间和景观影响、开发强度和经济性。

(3)研究区域内的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应考虑如何体现山地城市特色,避免山体和自然景观被程式化的建筑群所遮挡和屏蔽。对城市开放空间、片区横向和纵向的城市天际线加以研究,形成有序的空间形态和丰富的城市景观,提出城市设计方案。

(4)基于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提出基地内部的动静态交通系统规划方案,道路系统应尊重地形地貌, 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经济和便捷性等因素,结合景观系统,研究区域的慢行系统。

(5)研究当地城市风格和民族特色。

2、设计流程:
(1).资料收集:整个设计初期,通过对各类资料的收集,从而深入了解铜仁川硐新城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状况;同时整理分析国内外类似的相关案例,形成对于本次设计的基本概念。
(2)模型制作:通过初期的地形等条件的分析,开始对于现状基地模型的制作,通过模型进一步了解自然情况,对于内部诸如坡度等条件得到客观上认识。
(3)初步构思:在基本资料与模型得到完善后,对于方案初步构思,基本确定整个设计的框架,即明确总体布局、功能、空间结构等等,同时对于地块进行一定研究分析,明确不同地块上所部属建筑形式以及功能等。
(4)参观实习:对于设计初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罗列,在参观实习过程中,将问题结合实际所见进行分析,为后面方案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基础。
(5)方案比较:对于方案的总体布局、功能结构、形体空间、交通组织、景观规划等方面修改与优化,将方案中存在疑惑的内容进行比较方案设计,选择更为合适的方案。
(6)方案深入:在总体设计基本成形后,选择设计中的重要节点进行放大设计。
(7)方案确定:在方案确定后完成正图的绘制以及文字说明的编写,同时准备相关的汇报文件。

3、用到的软件工具

包扩CAD, SKetchup, PS,FastTFT, GIS等分析及绘图软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