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城市规划 > 正文

呈贡万溪冲社区更新规划设计-9文献综述

 2020-05-31 08:05  

文 献 综 述

1.概念

”城中村”指伴随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城建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建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是乡村#8212;#8212;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具有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简言之,”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或发展用地范围内处于城乡转型中的农民社区,内涵是”市民城市社会中的农民村”。

2.背景研究

2.1 城中村产生问题

19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城中村”现象和问题尚未显现。1990年代中后期,城市蔓延和郊区化进程加速,城市边缘区土地被大量征用。由于城市政府要在”城中村”土地补偿和村民安置方面支付巨额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为规避巨额成本,城市政府选择了绕开村落的迂回发展思路,导致”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社区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及矛盾,影响城市的建设质量和发展秩序,引起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和城市景观问题。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周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中村”土地极具升值潜力和开发价值。土地制度的城乡差异,造成”城中村”土地权属和使用混乱,扩展失控,用地功能紊乱,内部建设过密且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极不协调。(2)规划管理问题。土地、户籍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上的城乡二元性使”城中村”发展未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盲目性,集中体现在”出租屋经济”的畸形发展。(3)社区治安问题”。城中村”成为村民、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混合社区,多元文化与生活方式在此交流、冲突、融合,管理滞后的缺失使”城中村”成为城市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灾区”。(4)社区文化观念问题”。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被动性和激进性,传统农村文化尚未转变为现代城市文化,村民显得难以适从;物质财富的急速增长并未带来村民素质的提高,中青年村民的城乡二元性和社会边缘性凸显(李培林,2002;周大鸣, 1993,1994;周大鸣、高崇,2001),富裕之后不工作不读书成为”主观剩余劳动力”(郑慧华、肖美平,2002)和”二世祖”(丘海雄、张永宏, 1997;曾坚朋、潭媛,2002);村民文化素质的低下,道德品质的没落、法律意识的淡漠日益成为 ”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刘均演、涂敏 霞,1999;梁均杰,2000)。

2.2 城中村形成机制

关于”城中村”的形成机制,张建明(1998)认为”焦点在土地,原因在规划管理,症结在体制;”李立勋(2001)将其归结为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而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则成为”城中村”形成的社会因素;李培林(2002)则将”城中村”的产生归结于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的刺激以及”类单位制”的块状管理。”城中村”的形成机制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快速城市化、城市蔓延及郊区化使”城中村”用地被包围、蚕食。(2)”城中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造成城乡土地市场脱节,土地流转受阻,收益分配、土地利用混乱。(3)传统农村管理机制使城市政府无法对其行使统一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滋生许多社会治安问题。(4)乡村到城市的急速转型并未改变村民狭隘封闭的小农意识。(5)城乡二元体制为”亦城亦乡、亦农非农”的”城中村”提供了城市、乡村的双重优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