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设计学类 > 艺术设计学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发扬模式探索毕业论文

 2021-03-21 1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发扬模式探索

首先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其中很重要的是没传承人,没人愿意学,也就是教育的问题;其次是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的现状,比较重视,但没进入课堂,因此要在课堂上尤其是艺术学院的课堂上开课进行学习;最后是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当中,人类在历史的卷轴上留下了他们不朽的画作,而那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就像那画作上的一个个点睛之笔。所有这些文化遗产,可以被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都可以通过这些文化遗产而表现出来,它们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就已经指出:"‘口头和为物质遗产’一词的定义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造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且因为它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而感到着迷。

在2002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也提到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该宣言着重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性,各国文化部长通过这个宣言,一致了他们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价值多种多样,有些已经被发现,而有些还未被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保证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拥有和保护他们,也是对人类将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保证。这两份国际性的文件都表明了整个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在了解熟悉和评估遗产能为我们带来多少收益的这个具体过程当中,是要受到过程进行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水平,会极大地限制我们对遗产进行了解和评估的这个过程。那么简单来说,就是对这些信息和价值的认识,会随着人类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逐渐提升。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在未来,这些信息会对我们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在目前,如果我们尽可能的去保护这些遗产,那么会为我们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笔巨额的投资,同时,也将会是一个可靠的保障。所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大胆地说,无论我们怎么样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幸运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而且在收集、整理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保护文化遗产的传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世代绵薪火相传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古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古代官方采取的文化保护措施和主持的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二是文人、学者进行的个人收集和保护工作。

(1)官方

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作品的记录和收集工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取得显著的成绩。西周时期已建立采诗观风的制度,朝廷专设负责采诗的官员,称为“行人”,派他们到民间搜寻歌谣,供统治者了解民情风俗,考察政治得失。

秦汉时期专门设立了掌管音乐的乐府机关,朝廷派人到民间搜集歌谣,考察社会风俗。汉武帝刘彻把惠帝时设立的“乐府令”扩充为大规模的官署,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和组织歌舞表演。

中国古代由官方组织编纂的各类大型类书、丛书,对于整理和保存中华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民间

中国古代文人著述和创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与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家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保存了无比丰富的神传说、寓言、笑话、谣谚、民歌等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

中国现代有组织、有计划地调查采录民间文学,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界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兴起了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活动,并成为当时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特别是在民俗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方法和措施,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国后,成立了全国性的民间文艺研究机构和民俗学会,并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分会,成为组织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学术领导机构;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普查和采录,在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方面。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史诗、叙事诗、神话和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的调查、挖掘、整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办学术刊物,出版了大批民间文艺和民俗学著作,特别是被誉为“文化长城”的十套“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保存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近年来,中国政府、学术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突出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建设

(2)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3)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

然而,硬币总有反的那一面。虽说我们目前有许多优势,但是中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不免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存在一些困境: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偏大 且寻找继承人困难

现存的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由年龄较大的人们传承。随着他们逐渐走向衰老,到最后离去,总得有人继承他们的绝学,延续某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他们所面对的状况是,目前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而愿意付出精力学习并继承这一份绝学的人就更少了。而且他们年事已高,在与自己的继承人交流和传承技艺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年轻人想象不到的困难。相比这些,传承人中缺少善于创新的年轻血液已经算不上什么问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历偏低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由民间流传下来的,很多传承人以前大概就是民间艺人的身份,而传统的艺人通常无法受到很好的教育。如果我们希望提高行业整体教育水平,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大众心中的地位,那我们势必要让高学历人群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当中去。

通过这两点,我们可以得知,如果想改善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从教育着手,尤其是高等教育。若高等教育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二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会详细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1)本科专业学科设置缺失

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中最重要的两个学科,但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没有出现这两门专业,即相关科目没有纳入本科教育体系之内。 作为文化学科方面的基础科目,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仅仅出现于研究生教育,并且具备招生条件的高校屈指可数,这极大地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很难普遍提高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这样会导致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

(2)高校缺乏相关课程

国内很多数高校都没有把民俗学民间文学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的学科作为一门显性学科去进行设置,目前在国内开设民俗学民间文学的高校屈指可数,即使是已经开始这两门课程的高校也一般把它们作为选修课程,没有完整充实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比较随意,课时较少,学生选课率较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高校师资匮乏

因为没有对这方面的认识,所以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自己学校内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而且没有从事该学科的教师作为支撑,有部分教师是转自其他学科,也有的,没有经受过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训练。有些教师着重于金融方面的研究,而有些教师比较看重法学,但是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教师却寥寥可数。师资力量的匮乏会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2003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在持续的进行之中,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都响应号召,建立了很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与2011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一部法律,该法律第34条中提到:“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已成为学校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高校应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和培训的责任。所以高校就应该尽其全力而又成体系的挥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以及它的学科化发展。

那么我们如何在高校中做到传承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想除了需要分析当前的情况,了解一下外国,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也是很重要的。

(1)国外历史

口口相传的古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及其流变的活水源头,是后世各类希腊文学的蓝本。

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歌。目前确切可知的最早作品是源于荷马时代的荷马史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荷马史诗开始时也是以口头形式出现的,在传诵过程中,英雄传说又同神话故事交织在一起,由民间艺人口头吟唱,世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在氏族贵族的官邸中咏诵,约公元前9世纪、8世纪时,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对此予以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古印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印度的吠陀传统颂歌是世界上幸存的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在印度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早在公元前1500年前,许多内容就在雅利安人中间流传。为了便于朗诵、传授和记忆,经过几代人的加工整理,收集成了四部《吠陀本集》。

在印度文化遗产中,与吠陀传统颂歌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是《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这两部史诗被誉为古代印度文学艺术最高峰,被印度人视为圣经,最早也都是口头文学,其内容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历史事件。

公元前500年,《摩柯婆罗多》还只是一篇短篇故事诗,印度的背书人和讲书人聚众背诵,慢慢把它传播与民众之中,后来一代又一代地又逐渐加进去了很多婆罗门教的传奇故事,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从宫廷往民间传递下去。

在印度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传统剧组上演《罗摩衍那》,一演就是好几个月,曾远传异国他乡。亚洲不少国家都受到过它的影响。

  1. 国外现状

日本是最早开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1949年1月24日,一场大火把当时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法隆寺金堂烧成灰烬。金堂的墙壁上描绘的飞鸟时代的壁画顷刻之间在世界上消失了。在之后的两年中,还有4件国宝建筑物被烧毁。5件国宝在两年之内化为乌有,令日本的朝野人士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忧心忡忡,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同年8月29日开始实施,其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从此,日本开始非常注重对无形文化财(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的保护。

1955年日本首次公布经认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日本的重要无形文化财有3种认定方式,即“个项认定”、“综合认定”和“持有团体认定”。一般是先由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文化厅在咨询文化财专门调查会成员的基础上筛选出认定名单,提交文化审议会审议,经审议通过后,由文部科学大臣最终批准并颁发认定书。文化厅长官负责监督被认定的“人间国宝”,“人间国宝”在传承“绝技”时,要进行记录、保存并公开,使他们“实现艺术价值”。从此,日本的“人间国宝”认定制度对于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产生了越来越大影响,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广,被纳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整体框架之中。到目前为止,这个体制已在日本之外的韩国(1964年)、泰国(1985年)、菲律宾(1994年)和法国(1994年)得到了推广和建立。从1996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威尼斯、东京、马尼拉等地先后举办了八次“人间国宝保护体制国际培训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日本,传统的保护修复技术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木雕泥塑书画,以及纺织品等至今还是以传统的保护和修复为主导。1959年,在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由七家最有经验的私人企业组成的国宝修理装潢联盟。受日本影响,韩国于1962年1月出台了《文化财保护法》。该法律的出台使韩国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呵护。

在韩国首尔,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

韩国一年四季都举行的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乡间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另一种是二战战后韩国政府提倡的各种民族节、民俗文化节,他们以有意识地保存、继承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提高对本乡本土的热爱的目的,各地都有,各有特色。确立了国家级无形文化财100多种,地方级无形文化财200多种。民间文化大部分被囊括其中,并且通过文化节加以传承、演出,使他们不是成为博物馆中僵死的标本,而是构成韩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战后在西欧各国中,法国较早开始了对文物古迹、古建筑群和古遗址等文化遗产实施保护。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通过强有力的全国性政策,进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抢救性工程。从那时起,法国在保护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从国家行为向街区、村镇延伸,政府开始制定免税政策或用津贴和奖励的办法鼓励私人保护和合理使用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有体系性的一整套保护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