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 > 正文

武汉近代里份景观环境改造与更新研究——以坤厚里为例文献综述

 2020-04-14 02:04  

1.目的及意义

1. 设计(论文)的目的

通过本次课题,从多方面对武汉近代里份进行分析和了解,从当前里份的居住环境中所存在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从而更加深入了解老住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多功能性,结合当前里份的历史文化、当地居民的需求特点等,改造出更加具有人性化同时也具有设计感的公共空间景观。同时,在现有的里份景观环境改造的理论及经验基础上,提供给人们新的视角,从多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有适应性的城市历史住区景观环境改造与更新的方法。

2. 设计(论文)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我国当下在老旧住区景观环境改造的过程,不仅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焕发老街区活力,也要适应绿色节能,生态环保的社会要求,实现老住区内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化发展。通过对里份住区内使用主体、街区条件与环境、地域文化与人文文化等元素的梳理组织,探索总结出该时代背景下因地制宜的老住区景观环境改造原则,丰富构建良好的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通过对坤厚里的景观环境改造,梳理里份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找寻其中蕴含的城市记忆及历史文化,对其进行新旧的交融,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同时从生态、需求、潮汐空间等多个角度分析总结出里份住区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重新激发社区活力,促进住区环境的生态发展。

3.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历史住区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方面的研究呈现出了更加全面化的局面,对于相关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广泛,研究方向和方法也处于多方面的发展方向。吴良镛教授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探讨了居住区环境的理论,以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作为重点,以营造合理的居住环境为思路,促进人们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2016年,上海启动了“行走上海——社区空间改造计划”,设立了11个改造点进行项目实践,采用多种手法对弄堂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更新,进而实现居民生活空间和社交空间关系的改善,通过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以满足居民更高的居住要求。北京大栅栏是离天安门最近,规模最大的历史住宅住区,因此它也面临着许多同北京其他区域旧城一样的难题。随着2011年大栅栏保护计划启动,在北京市文化历史保护区政策指导下,创新出了一条新的改造计划,采用节点式景观环境开发改造,开发时保留原有空间的特质,并按节点吸引新的业态,激活区域。通过建立共享平台,促进有机更新,营造出“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改造模式,增强老住区的环境活力。

4.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对于历史住区景观环境改造的工作开始的比较早,史蒂文#8226;蒂耶德尔所著的《城市历史住区的复兴》中提倡传统空间修补应体现出一定的标识性,注意弥补城市碎片和城市缺失的内容,注重多功能的混合,保留多样性的空间,以一种较小的渐进方式,保护和丰富现有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结构。随后,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会(IBA)针对柏林老城区的景观环境进行了微改造,以多特蒙德大学教授制定的“批判的重构”为设计依据,提出修补受损的街边建筑,寻求街道空间的连续性与多元化,并通过对建筑周边环境的改造,丰富老住区的空间活动。例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博洛尼亚由于老城区住宅老化,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的居住需求,因此提出了适应其自身特点,并满足部分低收入者生活条件的改造方案,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此外,路德林与福克著写了《营造21世纪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对当下的邻里社区环境改造提出了新的可能和要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创建一个生态友善的社区环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