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习近平的历史观研究毕业论文

 2020-03-27 11:03  

摘 要

管仲曾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说,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在任何时代都是尤为重要的。中华五千年来拥有着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累宝藏正等待后人去学习和挖掘。历史和未来是相通的,学习历史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而现今社会上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一部分人否定历史、篡改历史,甚至企图动摇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执政地位。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习近平大力倡导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从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及鲜明的特征、具有的意义等三个部分来构思全文。全文有两个创新的亮点:一是将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特征归结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真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二是紧密结合了现实政治,认为习近平历史观具有指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添历史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历史观、马克思主义

Abstract

Gan Zhong once said, “The suspects today have seen the ancients, and they do not know where they came from.”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once said: “With copper as a mirror, you can dress upright; with ancient mirrors, you can learn about flourishing.” It can be said that learning history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any era. In the past five thousand years, China has a treasure trov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s waiting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learn and dig. History and the future are connected. Learning history is a better future. Nowadays,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nihilism has emerg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ome people have denied history and falsified history, and even attempted to shake the communist party’s ruling position in China. Therefore,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Xi Jinping strongly advocat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o conceive the full text from the three backgrounds of Xi Jinping's historical view: the background, the basic content,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he significance. The full text has two innovative highlights: Firs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s historical view are attributed to the unit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unity of systematicness and scientificness, and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econd is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political reality. He believes that Xi Jinping’s historical outlook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guiding the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tate affairs, help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add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to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country.

Key words:Xi Jinping;Historical View;Marxism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文献综述 2

1.3.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

1.3.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3

1.4研究方法 3

1.5本文创新点 4

第二章 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背景 5

2.1宏观时代背景 5

2.1.1对国际形势发展的综合判断 5

2.1.2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6

2.2微观影响因素 6

2.2.1个人成长经历 6

2.2.2求学经历 8

2.2.3工作经历 9

第三章 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与特点 10

3.1基本内容 10

3.1.1群众主体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 10

3.1.2唯物辩证史观,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公正客观对待历史事件 10

3.1.3全球视野史观,反对片面地看待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 11

3.1.4人类文明史观,历史是“教科书”、“营养剂”,党史是“必修课” 12

3.2鲜明的特点 13

3.2.1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13

3.2.2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3

3.2.3真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14

第四章 习近平历史观的意义 15

4.1时代影响: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 15

4.2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6

4.2.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6

4.2.2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 16

4.2.3倡导总结历史经验,掀起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学习历史的热潮 17

4.3实践指导: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文化瑰宝 17

4.3.1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17

4.3.2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理论指导 18

4.3.3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添历史文化自信 18

第五章 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不断的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实践,开创着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但是,目前中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时代变化的的日新月异,中国共产党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背景下,一部分人无视历史事实,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否定党在中国近代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任意裁剪历史事实来歪曲历史真相;丑化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以此摧毁国家民族文化的根基;美化历史的反面人物,淡化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殖民统治的暴力行径;以假设论断史实,以此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所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否定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此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历史学的学科建设相对薄弱,历史学及其相关学科一直是高校学科中的“冷门专业”,从事历史研究尤其是党史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少;在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冲击下,青年人越来越接受西方价值观的灌输,甚至以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引以为“时尚”,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而与此同时忽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的传承视而不见。殊不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如此令人惋惜的现象,我们应该加大力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1.2研究意义

  1. 研究习近平的历史观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和中华文明的自信,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探索习近平的历史观有利于引领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更好的实现中国梦,同时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理论指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提供核心思想。第三,探究习近平历史观有利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和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文明历程、近代中国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史、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九十年的奋斗史、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掀起历史学习的热潮。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学者对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成果颇丰,我认为他们主要由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习近平历史观形成背景的研究,二是对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内容的研究,三是对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贡献的研究,四是对习近平历史观的实践意义的研究。

关于习近平历史观形成背景方面的研究:高翔莲,曹阳在《论习近平的历史观》[1]中强调习近平的历史观是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时代要求下产生的。陈科材在《习近平历史观》[2]中写道在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国际上世界多极化趋势下,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新的基本遵循,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引。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于习近平历史观内容方面的研究:高翔莲,曹阳在《论习近平的历史观》[3]中将习近平的历史观内容凝练为三个方面:尊重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尊重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以及国家领袖,尊重历史对于当今的教育功能。同时认为,坚持习近平历史观,才能够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于桂荣,秦书生写的《论习近平的历史观》[4]中将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关注历史本体,发挥历史功用;突出历史主体,坚持群众史观;学习历史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深化历史研究,探寻发展规律;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人类文明。张志丹,李文玲著作《习近平的历史观》[5]认为习近平的历史观是扎根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并且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

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贡献的研究:于桂荣、秦书生写的《论习近平的历史观》[6]中认为习近平的历史观开辟出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境界,推动我国历史学科建设的发展等理论价值。黄天一的《习近平历史观研究》[7]写道习近平历史观具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等理论价值,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杜晓玲的《习近平历史思想研究》[8]写到习近平的历史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思想的发展,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的历史思想的发展。

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实践意义的研究:李秋芳、王晓宇在《在全球视野下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的思考》[9]一文中的主要论点是习近平历史观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很大作用,并站在全球的视角下加以分析。同时他认为,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有利于在全球视野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詹红菊的《习近平的科学历史观及其现实意义》[10]认为习近平历史观为治国理政提供理论支持,引导现今人民价值观的重塑,为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添自信。姚蓝的《习近平历史观初探》[11]认为习近平的历史观有助于党探索国家未来的道路,有利于培养我国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人民形成科学的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1.3.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习近平“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外交战略思想的提出,习近平的思想越来越受到外国媒体的关注,引起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目前外国学者对习近平的外交战略展开了较多的研究,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例如,彼得·斐迪南著作的《习近平外交政策下的中国梦和“一带一路”》[12]中重点提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习近平外交战略上的巨大创新成果。

1.4研究方法

对习近平历史观的研究,本文主要采取两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图书资料,研究国内外相关论文期刊,查找有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习近平历史观研究等资料文献,以此来完成对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容的总结。二是归纳分析法。运用归纳分析法借鉴习近平的成长和学习经历,结合习近平成长的国内外的时代背景,构建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1.5本文创新点

查阅了习近平历史观的相关文献后,我认为学术界对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总结不够全面。因此,我将其归结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真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并且,我认为学术界将习近平的历史观对于现实政治的指导意义分析的还不到位。我认为习近平历史观具有指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添历史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因此,这两点将是我本篇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背景

2.1宏观时代背景

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宏观时代背景的影响,任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也会刻上时代的烙印。当然,习近平的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均与其所成长的国内外的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与实践存在辩证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且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必将指导实践并推动实践的发展。习近平的历史观来源于相应时代的实践产物,是关于正确看待历史的客观的系统的世界观,其形成一定会引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的历史的学习和弘扬,从而增强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2.1.1对国际形势发展的综合判断

习近平的思想成长及成熟的重要阶段正处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的主题逐渐演变为和平与发展,各国都开始关注自身综合国力的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高峰时期,进行持续的冷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峙,资本主义阵营不断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攻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从未间断对我国的文化渗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站在唯心主义史观的角度,大量诋毁马克思主义,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在近现代史上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否定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人民取得的一项又一项的重大成果,否定我国的民族英雄和党的优秀的党员干部所取得历史功绩并丑化其历史形象,甚至否定中华民族沉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现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我国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宣扬就像嵌入一种具有腐蚀性和传染性的病毒,企图向我国的青年人传输西方的价值观,动摇年轻一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扭曲我国的历史,并以此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对我国政治思想、文学文化领域进行干扰和破坏。

面对国际上历史虚无主义肆虐的形势,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正视我党和我国的历史,带动我国历史学科的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更强大的民族向心力。

2.1.2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地进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很多的胜利成果,但同时在面对新中国普遍生产力落后但又基本国情复杂与正在进行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史无前例的壮举等两大难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领袖也不是神,历史前行的道路也是曲折与前进的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犯了两次“左”倾的错误:一次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这两次“左”倾错误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们必须要正视这段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让这段历史发挥它的价值。

这两次“左”倾错误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过程中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只是一味的照搬苏联的模式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论断,而不顾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国情。因此,可以说是党的领导人在治国治党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而用理论中出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结果只能是做出偏离实际的决定。

习近平的青年时期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他的家庭、生活和学习都因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而遭受了重大变故。对别人而言,“文化大革命”可能只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名称,而对于习近平而言,却是十年的切身体验。因此,这对习近平形成敬重历史、正视历史,注重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历史的经验教训并重的历史观念有重要的影响。

2.2微观影响因素

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还与其个人成长经历、求学经历、工作经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时期的知青经历让习近平形成了以群众为主体的史观;在清华攻读博士期间大量阅读的书籍则使他历史观的形成有了厚重的知识积累;而丰富的工作经历则使他的历史观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更具实践意义。

2.2.1个人成长经历

习近平于1953年出生于一个光荣的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与母亲齐心都是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父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的政治工作的领导人,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因此,习近平从小就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父亲秉承着唯物主义思想,坚持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下,为习近平形成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公正客观对待历史事件的历史观奠定了思想基础;习仲勋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才能稳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老一辈的革命家,习仲勋的一生都在努力的践行着为人民群众谋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1943年,在担任绥德地委书记的工作期间,他曾经对身边的党员讲,我们要为52万群众服务。父亲以实际行动来教育习近平: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才是党执政的基石。这使习近平的脑海埋下了忠诚于党、忠于人民的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习近平的执政期间,一直强调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赋予的重担。这帮助了习近平形成了群众主体的历史观,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的思想。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纵观历史长河,历史上每一位有所作为,影响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都有着寻常人所不曾经历的过往。作为国家和党的最高领袖,习近平承担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一个民族的兴衰与人民群众的福祉,能够承担起如此重担的领袖,其成长经历必然是充满坎坷的。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父亲习仲勋在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被冤枉为“利用小说反党”,造成了当时牵连甚广的“习仲勋反党事件”,习仲勋的家人朋友也遭到迫害。习近平自然也难逃厄运,甚至一度被关押和批斗。后来,年仅十五岁的习近平申请到陕西的偏僻农村里插队,在这里度过了整整七年的青春岁月。在这七年间,他积极参与从事农村的生产活动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交口称赞,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面对家庭的突然变故和突然而来的生活变化,带着所谓的“成分不好”的帽子和“黑帮子女”的身份,忍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习近平只能比别人更加努力的劳动,以更积极的态度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之中。习近平以惊人的适应性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逐渐成长为一个脚踏实地、责任心强、勇于担当的有为青年。正是这种曲折的成长经历和特殊的家庭背景,也加速了他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如何辩证的看待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从而推动了其历史观的形成。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到:“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3]正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亲身经历,才让习近平在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上坚持从唯物辩证主义角度出发,全面的思考一个事物的两面性。同时,也让习近平更加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尤其是重视学习与反思党发展的历史进程。

2.2.2求学经历

1968年12月,毛泽东作出了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决策。为了响应毛泽东的决策,当时15岁的习近平同与当时全国大部分学子一样,中断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主动申请到了当时全国艰苦偏远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成为当时上山下乡的一名知青。因受父亲习仲勋的影响,习近平的求学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73年,习近平还在延川县梁家河村上插队,公社和县上推荐习近平上大学。但是由于家庭背景的缘故,习近平却没有被录取。直到1975年清华大学招生,习近平才得到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曾写到能够上清华大学中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当时县教育局的领导为习近平仗义执言,加上习仲勋被下放劳动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开了“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3]可以说,习近平的求学经历也是一波三折的。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