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大学生恋爱关系的建构:一个空间互动的视角文献综述

 2020-05-01 08:05  

1.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在当今社会思想包容、开放的情况下,恋爱已成为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使我们和伴侣之间建立并维持了一段特殊的亲密关系,从而满足我们对归属感的需要。而一段恋爱关系的建立是品尝爱情美妙滋味的开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校园空间无论在物理设施配套还是在社会氛围上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互生好感的少男少女们都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规定。恋爱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两个陌生男女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下从相知到相恋的过程包含着许多社会学的思想和理论,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2)研究意义

已有研究在大学生恋爱关系建构、恋爱关系建构与校园空间之间的局限性很大程度是由于缺少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笔者从空间互动的视角出发研究大学生恋爱关系的建构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而恋爱关系建构与校园空间之间讨论的欠缺让本文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性。

(3)研究现状分析

①大学生恋爱的研究

目前国内现有的针对大学生恋爱的研究虽然相当丰富,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恋爱观(张燕妮,2017)、大学生恋爱心理(周晓芳,2012)、大学生恋爱问题(王坚、冷淑敏、王勇,2012)、大学生恋爱动机(杨良群,2011)、大学生恋爱消费(赵虎,2011;韩明晨,2012)等方面。对恋爱关系的建构过程关注的少之又少。与之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是王银萍运用关系辩证理论视角,解读网络恋爱的建构过程。这一研究为我们展现了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下人们是如何通过人际话语建构恋爱关系的,其中包括话语张力如何体现、传播过程中关系双方的身份认知的影响以及局外人的意见是如何左右关系发展的。研究详细介绍了网络人际话语对恋爱关系的直接建构、间接建构以及建构特征。虽然是来自于网络恋爱的研究成果,与大学生恋爱关系建构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其研究思路和分析过程却可以为本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至于国外相关研究则侧重于分析影响大学生恋爱的各种因素。文化因素方面的论证主要有David(2003)一项涉及5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个主要地区中的人们,男性在性方面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方面普遍比女性要求高。Roy,Jean(2002)认同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性行为都是受到压抑的。国内关于大学生恋爱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例如李志和彭建国(2000)在对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即男女标准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些。 家庭因素方面的研究是Donnellan,Larsen-Rife,Conger(2005)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考察观测对象青春期的家庭特点,以此来预测成年早期的恋爱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状况会导致恋爱关系能力的不同。家庭中父母的冲突对大学生恋爱中的认知和情感都有影响。除此之外国外对大学生恋爱的研究主题还有讨论社交软件与恋爱(Fox,Warberamp;Makstaller,2013)、大学生情侣中的亲密关系暴力(Lopez-Cepero et.al,2015)等等。

②校园空间的研究

校园空间所提到的“空间”属于社会空间,它所传达的意思与以往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空间内涵并不相同。社会空间强调的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空间,而不仅仅是物质性。自1970年以来,空间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促成当今空间研究成为显学的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于1974年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在《空间的生产》中,列斐伏尔分析了物质、精神、社会三种空间。在文军和黄锐的文章中,这三个层次的空间分别被表述为“被感知的物质空间”、“作为空间表象物的认知空间”、“亲历空间”(文军,黄锐,2012)。这种表达方式更易被我们理解。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