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心理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03:04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近年来已与高雅文学、通俗文学形成鼎足之势的网络文学,其飞速发展的态势以及由此衍生出的IP 转化、网文出海等热潮的推动力,来自于目前仍以可观数目攀升的庞大受众群体。受众群体从接触到接受到热衷于网络文学,其间的心理发展是值得研究的。

本题望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了解大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群体进行网络阅读的心理机制,分析大学生接触网络文学时所处的心理状态,在进行网络阅读中又能得到何种心理层次的满足,并以此推论大学生在目前阶段所缺失的且不得不寄托于网络文学才能得到虚幻性满足的现实困境。

1.2研究意义

本题的立足点为“大学生通过网络阅读获得的愉悦感,本质上来源于自我与文学形象相契合的共鸣,即文学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理想自我形象的期望”。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学中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便代表了大学生所期望的理想自我形象,代表了大学生的现实困境下的心理诉求。通过对网络文学中经典人物角色形象特质的分析,可以从中概括出大学生所期望的理想自我形象,即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文学中得到的可以满足其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或无法达到的部分。

本题期望通过分析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形象期望,从而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实现或期望实现的心理诉求有所把握,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对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促进大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分析中,关于网络文学阅读快感的研究有曾子涵的《论网络文学“爽感”特征的生成机制——以猫腻的作品为例》,她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得到象征性满足后产生的强烈愉悦感定义为“爽感”,是对现实困境的象征性解决;而贾宽涛在《网络盗墓小说中的“他者历史”文学书写研究》中,将这类愉悦感进一步具体化为“他者历史”,“他者历史”具有经验性和碎片化特点,是文学文本呈现的历史图景,具有虚构性与想象性,不等同于真实历史;而周冰的《网络小说阅读成瘾的症候与挑战》则从反面的角度对网络阅读进行了论述,她在文章中认为网络文学是经过读者的阅读行动和想象性满足的回报,最后达成成瘾性的阅读行为投入与循环,并对以过度摄取、快感沉浸和主体的戒断反应为症候的网络小说阅读成瘾表达了隐忧。

对国外网络文学的研究,则有如王剑《韩国网络小说特征研究》,指出韩国网络小说具有形式性、写实性、问题性等基本特征,朴艺丹的期刊论文《浅谈21世纪韩国网络文学》则结合韩国网络都市小说《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匿名城》等浅析韩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而张雨《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金小英《网络小说语言词汇分析一一以中韩网络小说为例》等硕士论文则从比较文学视野对比中外网络文学的不同。

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在相关文献的研究中,以网络文学读者作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有黎洌在《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与引导》中,针对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的现状及接受的心理、网络文学阅读对大学生可能会造成的影响,给出了针对大学生的网络文学阅读的导读策略。2017 年,张冬静、周宗奎等人对《神经质人格与大学生网络小说成瘾关系》的研究,使得对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心理的研究,进展到了更为深入的层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