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留守经历与青少年越轨行为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03:04  

1.目的及意义
  1. 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全国妇联于2014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半数,比例高达56.17%。我国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其背后有着诸多社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监护缺失、管教不当等原因,留守儿童的成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有过相关统计,截至当年,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追踪调查项目,旨在揭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宏观社会结构对于个人的影响。目前关于留守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研究多通过描述性研究了解该群体的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留守对个体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是留守状态本身还是留守附带或引发的其他问题及留守的环境导致个体的问题,目前学界未给出明确的回答。

    本题希望通过定量研究,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2014—2015学年)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留守状态本身、留守附带的其他问题及留守的环境对青少年个体越轨行为的影响。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促进青少年个体健康成长。

    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对留守状态和留守附带经历的概念研究,补充了目前学界在二者区分上的理论研究,可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2)现实意义

    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表明,如果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能够得到发现并及时纠正,就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犯罪的发生。本研究尝试着通过对留守状态与留守附带经历与青少年越轨行为关系研究,了解青少年偏差行为,提出社会工作干预策略,并对他们进行预防和矫治上的实践尝试。希望能够找到矫治青少年偏差行为更有效的方法。同时,为以后偏差行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为教育部门,家庭方面对青少年偏差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提供参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