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 > 正文

个人建构心理学与认知革命外文翻译资料

 2022-07-25 01:07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and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Brian R. Gaines and Mildred L. G. Shaw

Knowledge Scienc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lgary

3635 Ocean View, Cobble Hill, BC V0R 1L1

Abstract

It is now nearly seventy years since George Kelly commenced writing what became his majorwork defin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PCP). In those yearsmuch has changed in psychology and in the scientific ethos. The book was completed in theinitial stages of what became termed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If we are to fully appreciate PCP it is important to attempt to place it in the context of Kellyrsquo;s life and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sin psychology that preceded and followed it. This article presents relevant aspects of his era,commenting on their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PCP and the role that it played, or did notplay, in various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 In particular, the role that PCP and the repertory grid played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expert systems isdiscussed in terms of its significance for other aspects of PCP research.

1 Introduction

This article situates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in what has come to be termed the cognitiverevolution, and situates both in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psychology. The following sectionanalyses the background to, and nature of,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The next section analyzes Kellyrsquo;s accounts of how he came to develop PCP and of the influences upon him. The nextsection documents the role that PCP played in what has been presented as one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expert systems. The final section uses the lsquo;lessons learnedrsquo; and modern critiques of cognitivism to suggest promising directions for PCP research.We assume familiarity with the main features of PCP and will only present them in as much asthe detail is essential to our primary themes.

2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2.1 Psychology in the era of Kellyrsquo;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sychology had become a well-established scientificdiscipline. The establishment of psychology departments separate from those of philosophy thathad commenced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largely complete in all universities bythe 1940s. Kantrsquo;s (1786) analysis that psychology could not become a science because mental phenomena could neither be modeled mathematically nor observed had been countered by Herbartrsquo;s (1877) mathematical analyses and Wundtrsquo;s (1894) empirical studies, and by the growth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Ribot,1886). One concreteexample was research on aptitude testing and analysis stemming from Spearmanrsquo;s (1904)development of correlational statistics in order to analyse Galtonrsquo;s (1870) data on the inheritanceof intelligence.

The widespread establishment of psychological laboratories had introduced a different mode ofempirical data collection (Morawski, 1988). Boring (1950, p.x) in his influential History 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 takes the stance that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means “the psychologyof the laboratory,” although noting that “mental tests are in a way experimental” and “abnormalpsychology may be experimental.” The last vestiges of religious influence had been removed by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o that the terms lsquo;soulrsquo; and lsquo;mindrsquo; were no longer usedinterchangeably (cf McCosh, 1886). Behaviorists such as Kantor (1959b) saw the remnants ofthe notion of soul in that of mind, and eschewed that term also.

Behaviorism was the dominant intellectual model, although the debates over its ideologycontinued (King, 1930; Murchison, 1928; Zuriff, 1985).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behaviorists,Watson, Hull, Guthrie and Tolman, were retiring from their power bases; and Skinnerrsquo;s star wason the ascendant. Behaviorism, however, never completely dominate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can be seen by the balanced approaches of: Prattrsquo;s (1939) presentation of introspection andbehavior as sources of psychological data in her Logic of Modern Psychology; Marxrsquo;s (1951)Psychological Theory: Contemporary Readings which gives the behaviorist literature fullcoverage but also includes papers by Lewin, Snygg, Koffka, Kouml;hler, Gordon Allport, Freud,Rogers and Maslow; and Allportrsquo;s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PA on The psychologistrsquo;s frameof reference:

“If we rejoice, for example, that present-day psychology is increasingly empirical,mechanistic, quantitative, nomothetic, analytic, and operational, we should also bewareof demanding slavish subservience to these presuppositions. Why not allow psychology asa science to be also rational, teleological, qualitative, idiographic, synoptic, and evennon-operational?” (Allport, 1940)

2.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ypothetical constructs and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The era between 1945 and 1965 has come to be termed one of a cognitive revolution in psychology (Johnson amp; Erneling, 1997).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ervomechanisms and related human operator studies, and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during an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purposive behavior, new techniquesfor studying it, and evocative analogies for psychology. In particular, as machines were developed that exhibited complex, goal-seeking behaviors, the analysis of such behavior was abstracted to encompass any system regardless of its form of construction, whether biological or technological. Bertalanffy had developed his general systems theory of life as a form of organization before the war (Davidson, 1983), Shannon developed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s an outcome of

全文共97737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个人建构心理学与认知革命

摘要:

这是从乔治·凯利开始写作至今近七十年以来主要的理论界定与个人建构心理学的实践(PCP)。在这些年当中,它改变了在心理学和科学中的社会思潮。这本书是在被称为认知革命的初始阶段完成的。如果我们要充分理解PCP那么尝试把它放在凯利的生活和时代背景并结合心理学前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本文介绍了他那个时代的有关方面,评论了他们对PCP意义的理解和在心理学的各种发展中它所发挥的或没有发挥的作用。特别是,PCP和个人构念积储格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起着作用,并且其获取的知识为专家系统的探讨根据PCP的研究带来的其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引言

本文将个人建构心理学称为认知革命,并且也是心理学史上对智力的认知革命。以下分析的是背景、性质和认知革命。下一节分析凯利是怎样来发展PCP和PCP对他的影响。接下来的部分作用在于讲述了PCP作为认知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在学术研究与工业应用中为专家系统获取知识。最后一节以经验教训和认知学习理论的现代批判为PCP的研究建议了发展方向。我们假设熟悉PCP的主要特点并尽可能的呈现出它们的细节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我们的主要主题。

2、心理学史语境中的认知革命

2.1凯利职业发展时代的心理学

在二十世纪中期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十九世纪末,所有高校建立的年代,心理学与哲学的分离基本完成。 康德(1786)的分析是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心理现象既不能用于数学建模,也不能通过赫尔巴特(1877)的数学分析来反驳和伍德(1894)的实证研究,并通过实验心理学和统计技术的增长(里博,1886)。其中一个具体的例子是能力倾向测试和分析来自斯皮尔曼的研究(1904),分析相关统计数据以发展高尔顿(1870)对智力的遗传数据。

心理实验室普遍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实证数据收集(莫拉夫斯基,1988)。保利(1950,P.X)在实验心理学史上采取的立场是有影响力的实验心理学方法“实验室心理学”,虽然指出“心理测验是实验性的”和“变态心理学可能是实验性的”。在十九世纪末宗教影响的最后的遗迹已经被删除,因此,术语“灵魂”和“心灵”不再是交替使用(CF麦考士,1886)行为主义者如坎特(1959b)看到,灵魂的概念在心灵的残余,也远离这个词。

行为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模型,尽管对其意识形态的争论仍在继续(王,1930;默奇森,1928;苏里夫, 1985)。第一代的行为主义者,沃森,赫尔、格思里和托尔曼,都退出了他们的权力基础;而斯金纳这个新星在上升。然而行为主义从未完全主导心理学研究,可以通过平衡的方法看出:普拉特(1939)的内省和行为表现作为在她的逻辑现代心理学的心理数据源;马克思(1951)的心理学理论:当代阅读使行为主义文学的全覆盖,但也包括勒温,斯里格,考夫卡的论文,科勒,奥尔波特,佛洛伊德,罗杰斯和 马斯洛;奥尔波特总统演讲的APA对心理学家的参照系:“如果我们高兴,例如,现代心理学越来越有经验主义的,机械的、定量的,法律的,分析的,和可操作性,我们也应该注意苛刻的奴性顺从于这样的前提。为什么不让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是理性的,目的论的、定性的,具体的,概要的,并且即使是非经营性的?“(奥尔波特,1940)

2.2信息技术、假设建构与认知革命

1945到1965岁的时代已经被称为心理学的认知革命之一(约翰逊amp; 爱娜琳,1997)。复杂系统的开发和相关操作人员的研究,以及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供了新的见解,有目的的行为、新技术的学习,和令人回味的类比心理。特别是,作为机器开发,表现出复杂的,追求目标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分析被抽象为包含任何系统,无论其形式的建设,还是生物或技术。拜尔陶隆菲发展了他的作为战争前组织形式的一般系统生命理论(戴维森,1983),香农发展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和编码研究作为战时信息传递的产物(香农和韦弗,1949)和威纳把控制论的普遍概念发展为动物的控制和交流,该机为他的战争经历与微分分析仪和伺服系统的结果(威纳,1956)。

随着这些系统的发展,沃森严格的行为主义的延伸是通过承认“中介变量”和“理论性”(麦科克代尔amp; 米尔,1948)鼓励内部的认知过程研究的,它们的性质和关系,在于他们自己的权利,而不是作为保存观察行为现象的一种手段。在数字计算机上运行指定现象的程序提供了的操作,是类比的民间心理概念的“思想”运行在大脑,和一个工具,对复杂的人类认知过程模型进行模拟(阿什比,1952;npl,1959;香农amp;麦卡锡,1956)。

这个时代发展的四个学科领域:控制论和系统论,其中将生活和人工系统的行为和结构抽象为一个共同特征明显的层次(阿什比,1956);认知心理学主流研究在美国的复兴(巴尔斯,1986);出现认知科学中的计算机模型被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约翰逊·莱尔德和华生,1977);而出现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被开发用来模仿人类的行为(弗莱克,1982)。威尔逊狭窄的行为主义没有欧洲的那么有影响力,对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希腊的启示研究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肯普,1996)、第十七世纪的启蒙科学从牛顿和斯宾诺莎到休姆、康德、黑格尔、本瑟姆,汉密尔顿或哈密尔顿的约翰·穆勒和斯宾塞的成长,以 布伦塔诺,美浓,罗素,塞尔茨河,巴特莱特,维特根斯坦,勒温,皮亚杰,维果茨基,卢里亚,图灵和克雷克的现代研究,曾对美国的认知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3认知革命作为历史关怀的回归

认知革命的性质一直在争论,特别是那些在科学研究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试验中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案例;虽然没有达成满足他的(改变)标准的共识(布里斯克曼,1972;格林伍德,1999; 巴勒莫,1971; N.沃伦,1971;魏玛,1974a,1974b;魏玛amp;巴勒莫,1973)在美国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崛起之前,认知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的复苏可能被看作是一个“革命”的原始意义上的回归原点。美国有自己悠久的认知传统,麦考士,皮尔士,贾丁,詹姆斯,杜威,鲍德温和米德开始尝试转移当鲍德温被解职后,通过继承约翰霍普金斯部门和心理回顾,华生获得了他的权力基础。美国心理学家与欧洲认知心理学家有很强的知识链接,值得注意的是汉密尔顿(1859)在心理学中引入了“认知”这个术语(注意到他会用它来代替“知识”这个术语,因为他需要一个复数,形容词的形式,pp.279-280)并且斯宾塞(1864)的进化心理学使杜威和鲍德温受到了启发。

贾丁(1885)对认知心理学的元素开始的定义:“认知是一个普遍的名字,我们可以适用于所有这些精神状态,包括在意识中有一些已知的情感或心灵本身的活动,或一些外部的能力或对象。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析成其基本要素,并试图在确定性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知识都通过了从最简单的进展到最复杂的条件。”(p.1-2)其中,除了在使用术语情感时,我们会说情绪,在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方法中,现代认知科学文本不会偏离位置。在他的心理学:认知能力麦考士(1886),是普林斯顿总统鲍德温的博士生导师,在讨论注意力的广度的相同的限制上,米勒(1956)后来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常常被看作是认知革命的概括。“一个奇怪的问题已经开始了,关于我们的心在同一时间时能拥有多少东西的问题。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坚持认为我们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在同一时间,对于六个独立的对象。这是一个实验问题。我想,你会发现如果在你面前的地方,无论在事实上或想象中,有许多对象,人或大理石,或椅子,你将无法看到或注视超过四或五个对象;其余的看起来都很暗淡,或者如果你想想起他们,你必须这样连续做。” (p.121)

2.4认知革命的信息加工隐喻

这并不奇怪,米勒(1956)的神奇数字七,加减两篇论文没有参考汉密尔顿和麦考士七十年前的报道,特别是从他后来的笔记中,他当时在邀请的地址看到了那篇文章把它作为幽默的诡辩而不是作为学术突破(米勒, 1961, pp.400-402). 有趣的是,他的演讲的现象被视为“认知革命”(赫斯特, 1988) 因为他的分析是基于香农和韦弗(1949)最近发展起来的信息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学是,仍然遵循康德的处方通过寻找合适的数学而成为一门科学。勒温(1936)曾试图这样做所以他的拓扑学心理学原理像赫尔(1940)的数学演绎推理理论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但他们的时间用这样的数学是不够的,并且有效地使用它的工具不存在。不幸的是,信息理论和人的信道容量的概念也未能实现其明显的早期承诺(米勒,2003)。

形成模型解决我们自身性质的终极问题导致人们寻找与人类认知有关的隐喻以更好地了解系统(利里, 1990). 认知革命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隐喻认知心理学迅速取代行为主义的黑盒子的隐喻。福格尔的出版物(1967) 人类的信息处理与奈瑟(1967)认知心理学和五年内琳赛和诺尔曼(1972)可以出版大众市场本科教材称为人类信息处理:心理学概论。

2.5认知革命的目的论和控制论的模型预测

信息处理隐喻是被称为控制论研究的成果之一(维纳,1948),通过目的论的行为模拟实体追求的目标,负反馈过程常见于伺服机构和人民(罗森布鲁斯,维纳,amp;比奇洛,1943)。乍一看,控制论似乎是行为主义的终极抽象形式,因为它是系统的输入输出行为,如果在所有情况下表现出相同的输入输出行为,系统有着相当的分类 。然而,控制论应用于生活系统的意义在于,等价系统可能是一个人和一个计算机程序,也就是说,人可能被视为一个人。 行为主义作为一个黑盒子的做法是无法访问的,但程序可以被视为一个白色的盒子,其操作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进行调查。当然,该计算机程序的做法,即使在最抽象的层次上,在任何方面可能没有对应的人,除了相同的行为。然而,这是自然现象,是所有的科学模型的一个问题,系统有着相当于人类行为的发展,被视为潜在的重要来源和洞察行为的基础。这是认知科学的推理模式。

在控制论的早期所取得的大部分成就是为了展示行为似乎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实际上却是任何系统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例如,阿什比 (1952)显示任何系统随着许多平衡状态而出现习惯化的现象,在其反复刺激下反应会有下降幅度。同样,由香农和韦弗(1949)分析的信道容量的上限是任何通信系统的属性,无论是自然或人工。

克雷克(1943)已经超越威纳的类比在人类跟踪行为之间和伺服机构的演示中,虽然简单的伺服机构依靠误差校正来驱动其目标寻求行动,人们预期能够产生适当的行动,避免错误。这使他提出:“如果有机体携带了外部现实的“小规模模型”并且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动在它的头脑中,它可以尝试各种选择,断定哪一个是最好的,在情况出现之前对未来的情况作出反应,利用过去事件的知识来处理现在和将来,以各种方式使反应更充分,以更安全、更适当的方式对它所面临的突发事件。”(p.61)

斯特劳德(1950)提出克雷克的研究在第一次发表的梅西会议论与威纳说他建造了这样一个预测模型。这是他后来描述能力过程的输入输出数据是从一个黑盒子产生白盒字,恢复其过去的行为并且预期其未来行为 (威纳, 1961, 第二版序言);白盒子的机械装备是相当于黑匣子的,但其机制项正在检查。控制论模型的人在寻找目标并进一步通过阿什比(1952)的行为在他的大脑设计中建模,米勒、加兰特和普里布拉姆(1960)他们的计划和行为结构,通过鲍尔斯 (1973)的行为:控制知觉。需要注意的是,目标的控制论模型被托尔曼(1925a; 1925b)描述,在十八年前的罗森布鲁斯等人的论文:“看来,寻求目标必须被定义为不仅规定是一种坚持的倾向或者减少随机的方式直到食物到达,而且作为一种倾向,选择在两个较短的范围内(也可能更容易和愉快)或更多的替代方法。(托尔曼, 1925a, p.38)”

麦克杜格尔 (1928)以有利的意见引用在他的鲍威尔演讲中批评华生的行为主义。托尔曼制定的目的是比威纳更深刻,因为他强调随机行为可以追求目标,并且规划可以提高目标追求。随机方面的重要性是双重的:后来显示导致目标实现的随机行为不能更好地建模相比于一个白盒包含一个零记忆随机源,而且一个确定的自动机尝试这样做将会导致无限复杂(盖恩斯, 1976);并且对于一些问题,随机的解决方案是接近最优的,可以实现目标,否则将需要无限大的内存(盖恩斯, 1971).如果科学论文(没有引文) 的审稿人更加勤奋,并且注意到托尔曼的早期哲学杂志纸,或赫尔有运用他的数学方法建立托尔曼见解的模型,那么“认知革命”可能更早发生,对行为主义来说,赫尔和托尔曼的框架会被看作是自然进化的。

2.6认知革命作为行为主义的演变

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又可以解释为行为主义的逻辑发展在这过程中变量的具体化和通过黑盒/白盒变换,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欢迎它。1960年布鲁纳和米勒是哈佛中心认知研究的创始人(米勒注意到“对于我,即使到了1960,使用“认知”是一种蔑视的行为”1961, p.411),但后来批评认知革命的成果,说明:“让我先告诉你,我和我的朋友们认为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的。这是,我们认为,全力建立的意义是心理学的中心概念——不是刺激和反应,不公开观察行为,没有生物驱动及其转化,但意义。这不是一个反对行为主义的革命,目标转化到行为主义成为一种追求心理的方式并且有点唯心主义。爱德华 托尔曼这样做了,收效甚微。”(布鲁纳,1990, p.2)

布鲁纳和米勒之间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在最近的一篇文章由米勒(2003)总结了“认知革命”的结论:“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原始梦想,对发现人类心智的代表性、计算能力、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并在人脑中实现,仍对我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p.144)

要解决笛卡尔二元论,心-脑的关系仍然是一个主要目标。行为主义心理学试图打击的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心灵

全文共6608字,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14506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