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经济学类 > 金融工程 > 正文

财务困境、内部控制和收益管理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27 09:08  

Yuanhui Lia, Xiao Lia, Erwei Xiangb,*, Hadrian Geri Djajadikertab

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PR China

b School of Business and Law, Edith Cowan University, Joondalup, WA, 6027, Australia

Acknowledgements

We acknowledge the valuabl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received from the editor (Professor Bin Srinidhi), anonymous reviewers, and George Shan. We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participants and discussants at the 2017 Business Doctoral and Emerging Scholars Conference in Perth, Australia; the 2018 Accounting amp; Finance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amp; New Zealand (AFAANZ) annual conference in Auckland, New Zealand; the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ICAFEM) in Nanjing, China; and the 2019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amp; Economics (JCAE) annual symposium in Putrajaya, Malaysia. Dr. Yuanhui Li acknowledges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umber: NNSFC 71872010 and 71572009), Beijing Municip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number: 16YJB014), and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grant number: 2019JBWB003). Xiao Li acknowledges the support of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grant number: 2016YJS049).

*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61 8 63044990; E-mail address: e.xiang@ecu.edu.au (E. Xiang); Address: School of Business and Law, Edith Cowan University, 270 Joondalup Drive, Joondalup WA 6027 Australia.

Abstract: Using a sample of listed firm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7 to 20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financial distress influences the choi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ethods and how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moderates the above relati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tend to undertake more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less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Internal control exerts a moderation effec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financial distres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by restraining both accrual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study provides additional insights into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in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particula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emerging economy.

Keywords: Financial distress; Internal control;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JEL classification: G33; G34; M41

Introducti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inds that certain situations (e.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violation of debt covenant) might put managers under extreme pressure. Especially when firms are financially distressed, managersrsquo;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behaviors might be affected by the pressure of distress (Iatridis and Kadorinis, 2009). Conceptually, financial distress occurs when a firmrsquo;s liquidation of total assets is less than the total value of creditor claims (Chen et al., 1995). This situation can arise at any stage of the firmrsquo;s lifecycle, with direct implications for the firmrsquo;s future performance (Avramov et al., 2013). If such a situation is prolonged, it can lead to bankruptcy (Fan et al., 2013). Firms should be responsive to financial distress by taking corrective action or restructuring to recover from the situation (Sudarsanam and Lai, 2001). However, prior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firms in financial trouble have strong incentives to manipulate their earnings to achieve a certain target and consequently mislead stakeholders regarding their underlying financial performance (Campa and Camacho-Mintilde;ano, 2015; Graham et al., 2005; Zang, 2012).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re the two main tools available for managers to manipulate earnings (Cohen et al., 2008; Gunny, 2010; Mao and Renneboog, 2015; Roychowdhury, 2006; Dinh et al., 2016; Zang, 2012). Regarding the choice between these two tools, since room for manipulating accrual earning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mall because of the oversight by regulators such as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and by auditors (The Economist, 2016; Carangelo and Ferrillo, 2016), managers have gradually been switching to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Further, Graham et al. (2005) argue that accrual-based manipulation activities, which usually occur at the end of a fiscal year, have become more easily detectable by regulators and auditors. Accordingly,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which occurs during the course of a fiscal year, is preferred since it is less vulnerable to the scrutiny of regulators and auditors.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is claim holds during a period of financial distress.2 Although firms now

2 Enomoto et al. (2015)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i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vestor protection. While some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choi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s among financial distressed companies (e.g., Campa amp; Camacho-Mintilde;ano, 2015; Rosner, 2003; Zang, 2012), their findings are not conclusive.

have more reason to lean towar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are an exception and are potentially more desperate to tak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depending on the extent of the firmsrsquo; distress.

In the US, the Sarbanes–Oxley Act (SOX) was promulgated in 2002 after the Enron financial scandal, and attention has since been on internal control. The extant literature h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on earnings management, with mixed results (Ashbaugh-Skaife et al., 2008; Cohen et al., 2008; Doyle et al., 2007a; Jauml;rvinen and Myllymauml;ki, 2016). Following the US, China issued the Basic Internal Control Norms for Enterprises (BICNE) in June 2008, which is viewed as lsquo;Chinarsquo;s SOXrsquo;. Although Chinarsquo;s internal control nor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财务困境、内部控制和收益管理

摘 要

本文以2007-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财务困境如何影响盈余管理方法的选择,以及内部控制质量如何调节上述关系。 本文发现,财务困境企业往往承担更多的应计盈余管理,而较少的实际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通过抑制权责发生制和实际盈余管理,对财务困境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产生适度的影响。 这项研究提供了更多关于财务困境公司的收益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见解,特别是从新兴经济的角度。

关键词 财务困境;内部控制;应计盈余管理;实际盈余管理

第 1 章 引言

现有文献发现,某些情况(例如,首次公开募股、违反债务契约)可能会给管理人员带来极端压力。 特别是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管理者的决策过程和行为可能会受到困境压力的影响(Iatridis和Kadorinis,2009年)。 从概念上讲,当一家公司对总资产的清算低于债权人索赔的总价值时,就会发生财务困境(Chen等人,1995年)。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公司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未来业绩(Avramov等人,2013年)。 如果这种情况延长,可能导致破产(Fan等人,2013年)。 公司应通过采取纠正行动或重组来应对财务困境,以从这种情况中恢复过来(Sudarsanam和Lai,2001年)。 然而,先前的研究发现,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有很强的动机操纵其收益以实现某一目标,从而误导利益攸关方了解其基本财务业绩(Campa和Camacho-Minano,2015年;Graham等人,2005年;Zang,2012年)。

应计盈余管理和实际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操纵盈余的两个主要工具(Cohen等人,2008年;Gunny,2010年;Mao和Reneboog,2015年;Roychowdhury,2006年;Dinh等人,2016年;Zang,2012年)。 关于这两种工具之间的选择,由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审计师等监管机构的监督(《经济学家》,2016年;Carangelo和Ferrillo,2016年),操纵应计收益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管理人员逐渐转向真正的收益管理。 此外,Graham等人。 (2005年)认为,权责发生制操纵活动通常发生在一个财政年度结束时,变得更容易被监管机构和审计员发现。 因此,在一个财政年度进行的实际盈余管理是可取的,因为它不太容易受到监管机构和审计员的审查。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一索赔是否在经济困难时期存在。尽管现在公司有更多的理由倾向于真正的盈余管理,财务困境的公司是一个例外,并可能更绝望地承担与应计盈余管理相关的风险,这取决于公司的困境程度。

在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是在安然金融丑闻之后于2002年颁布的,此后一直关注内部控制。 现有文献调查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参差不齐(Ashbaugh-Skaife等人,2008年;Cohen等人,2008年;Doyle等人,2007年a;Jarvinen和Myllymaki,2016年)。 继美国之后,中国于2008年6月发布了企业基本内部控制规范(BICNE),被视为“中国的SOXrsquo;。 虽然中国的内部控制规范通常遵循美国的做法,但在内部控制标准制定者、市场化水平、强制性或自愿性内部控制披露以及披露内容方面存在一些关键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两国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的激励措施。 因此,中国为重新审视内部控制对新兴市场盈余管理的影响,特别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而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本文从中国的角度考察了财务困境、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特别研究了在给定的情况下(痛苦的)企业选择哪种方法(权责发生法与真实法),以及内部控制质量在这些方法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的样本包括2007年至2015年期间所有上市公司,包括15,769家公司的年度观察。 我们实证研究了财务困境对盈余管理方法选择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财务困境与盈余管理关系的适度效应。 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务困境公司倾向于进行更多的应计盈余管理,而较少的实际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通过抑制财务困境公司的权责发生制和实际盈余管理行为,对财务困境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我们的结果是稳健的替代措施的盈余管理和内部控制不足。 此外,我们发现,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财务困境公司承担较少的应计和实际盈余管理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同行相比。 与一般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比,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的财务困境公司承担更多的权责发生制和真正的盈余管理。 此外,已完成缺陷整改的财务困境公司与未完成缺陷整改的公司相比,承担较少的应计和实际盈余管理。

我们的论文在三个方面对文献作出了贡献。 首先,我们的论文响应了关于研究困境公司如何管理收益的呼吁(实际相对于应计收益)(Campa和Camacho-Minano,2015年;Rosner,2003年;Tinoco和Wilson,2013年)。 关于金融困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现有文献是有限的(Saleh和Ahmed,2005年)。 此外,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例如,Zang,2012年)。 因此,研究金融困境与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他情况下的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盈余管理的激励和制约因素。 中国的退市规则为财务困境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盈余管理激励,这使得中国成为审视财务困境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良好背景。

第二,先前的文献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权责发生制盈余管理(例如,Chen等人,2017年),但更好的内部控制对实际盈余管理的影响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财务困境的公司。 我们的论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第三,大量文献研究了美国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Ashbaugh-Skaife等人,2008年;Cohen等人,2008年;Doyle等人,2007年a;Jarvinen和Myllymaki,2016年)。 然而,人们对它们在金融困境中的关系知之甚少,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由于历史、政治、司法、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差异,与美国相比,新兴市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资本市场环境、内部控制标准和管理行为(Chan和Hameed,2006年;Xiang等人,2014年)。本文通过调查我国盈余管理与财务困境的关系来填补这一空白,一旦这一关系建立起来,内部控制质量在同一环境下的潜在调节作用。

论文的其余部分组织如下。 第二节介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 第三节回顾了关于财务困境、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并描述了我们假设的发展。 第四节讨论了我们的样本收集过程和实证设计。 我们在第5节中介绍了实证结果,并在第6节中总结了我们的论文。

第 2 章 研究背景及问题

2.1.除名规则和指导意见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独特设计,企业上市资格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 根据中国现行的《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的中国退市规则和指南,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贴上“特殊待遇”(ST)的标签)。 据认为,这些公司“面临着即将被除名的危险,除非它们在报告连续两年亏损后恢复盈利能力”. 如果该公司在第三年继续遭受损失,它将收到证券交易所的除名风险警告,并将在公司的股票名称之前插入一个“*ST”标签,以区分它与其他股票。 如果公司随后继续造成损失,其上市资格可被暂停,甚至终止。 现行规则下的除名标准主要基于收益。 因此,如果ST公司不能及时改进其业务和业绩,但希望保留其上市资格,就会有很强的动机来操纵其收益。 因此,中国的数据为研究财务困境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2.2.内部控制条例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最近里程碑是对企业实施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 2008年6月,中国发布了被称为“中国SOX”的BICNE,从2009年7月1日起,BICNE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 同时,鼓励其他未上市的大中型公司实施BICNE。

根据BICNE,公司应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并发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然而,直到2010年4月26日,相关政府监管机构进一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南》、《企业内部控制评估指南》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南》(统称为《实施指南》),这一要求才得到正式实施)。 《实施准则》从2011年1月1日起对国内外上市公司有效,从2012年1月1日起对上海证券交易所(SHSE)和深圳证券交易所(SZSE)主板上市公司有效。3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估指南》,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应披露内部控制评估过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分类及其整改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等信息。

进一步,2014年1月3日,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lt;编号。 21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报告编制规则——内部控制评价年度报告总则(以下简称内部控制评价年度报告总则)。 这些规则旨在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质量。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年度报告的一般规定》“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就应披露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组成部分的相关要求作出了具体解释,包括重要说明、内部控制评价结论、评价的具体问题以及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其他主要问题的说明。”

虽然中国的内部控制规范和相关准则一般遵循内部控制-赞助委员会的综合框架特雷德韦委员会(COSO)在美国的组织,这两个框架之间存在一些关键的差异,描述如下。

第一种差异涉及内部控制标准的主管机构。 美国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由COSO制定,这是五个私营部门组织的联合倡议。 因此,设置过程是自下而上的。 然而,中国的内部控制标准是由政府制定的,因此设置过程是自上而下的。 由于政府的权威和影响力,特别是在中国,政府主导的内部控制条例有望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真正而强烈的影响。

第二个差异涉及市场条件。 虽然美国市场被广泛认为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市场化水平较高,但中国是一个体制监管不善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Allen等人,2005年)。 在这些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内部控制的条例和做法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Liu等人,2014年)。

第三个差异涉及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的程度。 在美国,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在中国,只需要大型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其余公司可以自愿报告其内部控制信息。中国的内部控制条例使得审查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是否与强制性披露者的行为不同成为一个独特的背景。

第四个差异涉及内部控制披露的内容。 在美国,上市公司主要需要报告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信息。 因此,可以看出,美国背景下的内部控制条例更多地侧重于审计视角。 然而,中国上市公司必须报告与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信息。 这表明中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强调审计和管理的观点,使我们能够审查内部控制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特别是在替代盈余管理方法之间的选择。

第 3 章 文献综述和假说的发展

3.1.财务困境与盈余管理

当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其收益可能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预期,这将导致其股价和公司价值的下降。 金融困境也会提高企业发行债务的成本,使债务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正如第2.1节所讨论的,根据目前关于中国除名的规则和指南,希望保留上市资格但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可能有强烈的动机来操纵其收益(Chu等人,2011年;Ding等人,2007年;Du和Lai,2018年;蒋和王,2008年)。 一些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倾向于采取盈余管理的方法来避免亏损,并在中国的特定背景下连续三年亏损(例如,Chen等人,2001年;Haw等人,2005年)。

然而,财务困境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极为有限(Saleh和Ahmed,2005年)。 此外,这一相当有限的文献侧重于财务困境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例如,Jaggi和Lee(2002)将增加收入或减少收入的可自由支配应计项目的选择与财务困境联系起来,发现增加收入或减少收入的可自由支配应计项目之间的选择受财务困境严重程度的影响。 萨利赫和艾哈迈德(2005)也发现,陷入困境的公司的经理倾向于采用减少收入的权责发生制。

当企业操纵其收益时,它们不仅可以利用通过采用不同会计方法进行的权责发生制收益管理,还可以利用通过实际经营活动或交易实现的实际收益管理(Cohen等人,2008年;Gunny,2010年;Mao和Reneboog,2015年;Roychowdhury,2006年;Dinh等人,2016年;Zang,2012年)。 在现有的研究中,Cohen等人。 (2008)发现美国公司最近从权责发生制盈余管理转向了实际盈余管理。 Liu等人。 (2011年)还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方法已经逐渐从权责发生制盈余管理(通常很容易进行,但更有可能被检测到)转变为实际盈余管理(不太可能被检测到。 这两项研究都没有考察财务困境对应计和实际盈余管理之间选择的影响。 这种缺乏研究的情况令人惊讶,因为财务困境可能会改变上文讨论的从权责发生制转向实际盈余管理的趋势,因为这是一种极端的财务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行为,包括盈余管理做法,可能会被扭曲。 这一观点得到Graham等人记录的一项调查的证据的支持。 (2005年),发现首席财务官们承认,如果一家公司陷入“消极的困境”,其经理们的生存努力将主导他们的报告担忧。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Zang(2012)研究了财务状况不佳对实际活动操纵和权责发生制盈余管理之间权衡的影响,以及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实施更高水平的权责发生制盈余管理的文件。 然而,本研究并没有具体研究金融困境对权责发生制和实际盈余管理之间的选择的影响,特别是在体制监管、市场条件和公司行为与发达市场不同的新兴市场环境中。

由于进行实际盈余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405970],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