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浅析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文献综述

 2021-03-11 12:03  

1.目的及意义

1、目的及意义

目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深,由于金融全球化和国外舆论的压力,国外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也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因此国内银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作为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业能否稳定关系着我国整个的金融安全和稳定。然而,我国银行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一方面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阻碍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隐患。银行不良资产规模过大通常预示着经济中存在着潜在的债务危机,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如何处理国内银行业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已成为金融学届和政府关心的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曾在书《History of the Eighties:Lessons for the future》和《Managing the Crisis:the FDIC and RTC experience,1981-1994》中重点讨论了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美国爆发了银行危机后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方法,以及政府主导推动的处理重组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Philippe Jorion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做了分析,认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内巨额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同时也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内部的监督制度;Watanable讨论了我国不良资产产生的体制原因、我国不良资产的规模以及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存在的问题,其认为由于行政的力量在我国市场中的作用过大,不良资产处置中受到太多的行政干预,同时法律支持不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的比较滞后,因此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难度较大。

相较于国外学者的研究而言,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研究,我国由于起步时间较晚,研究的深度尚不够,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所处的研究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因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制度层面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王松奇在“中国向不良资产宣战”一文中指出不良资产的剥离是相对于成本较高的改革的安排,是当前扭曲的国有企业制度下的一种制度扭曲,其认为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采取完全剥离或者完全不剥离。汪康愈提出不良资产处置需要很强的专业性,除了需要很雄厚的资金实力之外,不良资产的定价、如何挖掘不良资产中的潜在价值、如何对不良资产进行重新组合都需要一定要求的技术含量以及丰富的投行经验。侯娜从企业、银行、政策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从不良资产增量和存量两个层面去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同年,王吉恒、宋丹丹、张立国等人从重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采取剥离、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这四个角度提出了我国解决不良资产的方法。曲和磊在《中国不良资产处置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研究》一书中通过探讨我国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指出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对资产管理公司如何改进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笔者将在以上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理上的不足,从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处理不良资产的基本模式,处理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理的新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具体性的意见,旨在促进和推动我国银行合理处理不良资产。

意义:

不良资产为银行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挤占了银行的可贷资金,进而限制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良资产反映的是银行从风险管理到监管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重视。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有利于重塑银企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银行的资金配置功能,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