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东盟FDI研究文献综述

 2020-05-02 05:05  

东盟国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区域覆盖的重要地区,是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东盟经济领域建设成果丰硕,共建”一带一路”为深化双方合作增添新动力,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中国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在巩固传统经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抓住合作新机遇,创新合作机制,努力提升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一、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研究 邓宁(1977)[1]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张从事对外直接投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有势(Ownership)、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区位优势(Location),即OIL模式,是对国际贸易直接投资理论的集大成,对于阐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活动有很大借鉴意义。

周荣荣(2016)[2]认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支撑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这一伟大构想的理论基础;面对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最重要的是要分析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将其内部化,并与东盟国家区位优势紧密结合,制定完善的国别、产业和方式的投资战略;全面了解和掌握东盟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制度,熟悉市场,妥善利用东盟区位优势。

小岛清(1977)[3]据日企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产业决策,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逐渐陷入比较劣势产品即边际产业,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逐次投向对东道国有潜在优势的产品;在H-O-S模型的发展上,认为应考虑生产要素联合投入,通过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综合转移来改变东道国的生产消费水平,提出投资企业与东道国技术差距越小越有利于产业建立,两国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中互补收益。

王萌(2018)[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是互补型贸易导向型投资,且由于投资刚起步,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边际促进效益高,对东盟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不仅有利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和比较优势部门生产力的提高,而且还为我国优势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和市场空间和贸易条件完善,是促进中国-东盟投资和贸易的良性发展。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研究 2017年,在整体投资额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表现亮眼,流量为141.19亿美元,同比增长37.4%,占流量总额的8.9%,占对亚洲投资流量的12.8%;存量为890.14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4.9%,占对亚洲投资存量的7.8%。

2017年末,中国在东盟设立的直接投资企业超过4700家,雇用当地员工35.3万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