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当前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开题报告

 2020-04-15 05: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得益于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往往在成本控制上更加得心应手,也就促成了中国经济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带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劳动力密集型终究只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的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低生育率、”用工荒”、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经融危机的联合冲击下,导致劳动力密集型愈来愈奢侈,一系列弊端也开始显现。于是发展前景和出路也就成了人们重点讨论的问题,其中转变产业结构至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得到了共识。

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及回顾

李玲,李明强(2010)认为,新中国寻找到一条依靠劳动密集投入的途径,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把握全球化的有利时机提供了内部动力。

姚洋,余淼杰(2009)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转而采取实施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即发挥其比较优势, 向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事实上, 以中国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也因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孙旷怡(2012)认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农民工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其在劳动成本低廉的同时为城市的建设、国家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低劳动成本的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增长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秘密”之一。

二.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都阳(2010)认为,低生育率水平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则已经显现,集中体现为人口结构变化成为推动中国劳动力市场进入” 刘易斯转折点”的重要因素。因应人口转变和劳动力市场转折,人口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政策都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

辜胜阻,李华(2011)认为,要充分利用”用工荒”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通过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措施,推进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健康均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殷秀玲(2011)随着中国劳动力短缺情形的逐步显现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中国低成本的优势正逐步丧失,中国应利用过渡期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加大自主创新, 强化产品定价的话语权, 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梁静波 (2011)认为, 纺织业是我国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但近年来,其发展却面临产能过剩,原材料、能源、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国际贸易壁垒等诸多挑战。鉴于我国纺织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日益上升的生产成本,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应该是在原材料、土地以及劳动力相对低廉的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的发展中国家。

李正辉,刘思明(2009)认为,我国利用外资和出口导向的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最为强烈,总体上看, 利用外资较多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出口导向的行业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等原材料加工产业。

施炳展(2010)认为,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处于低端位置; 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增加, 中国分工地位逐渐恶化; 加入WTO 促进出口增加的同时降低了中国分工地位, 中国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悲惨增长”;相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 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偏低, 两者不匹配。

三.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未来和出路

俞宪忠 (2010)认为,事实上劳动密集型战略面临着技术和效率两方面日益强化的刚性约束, 不是劳动密集型而是技术集约型战略将会长期促进充分就业和提升中国经济长期竞争力, 而劳动密集型战略则内涵了诸多的负面效应, 中国高就业压力的根源也另有所在。中国应采取科技密集和创新主导的集约式经济发展战略, 以此作为持续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创新路径。

李侠(2009)认为,”知识经济规模”优势与原有的劳动密集优势结合,打造可强化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将其与我国已有的相对优势相结合,创建资本技术优势

杨观来,吴红宇(2012)认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显著地高于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原因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雇员与雇主之间谈判力的差距最小,更易形成合作博弈的劳动关系。因此,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企业形成合作博弈的劳动关系。

邵宇开,白庆华,王浣尘(2009)认为,考虑到中国各区域人力资本分配的地域差距, 区域一方面应大力进行人力资本积累, 改善人力资本现状, 另一方面, 正视区域人力资本现状的现实, 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时理性抉择, 才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步和有效互动。

邓良,王亚新(2010)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两者可以协调发展; 金融危机后,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加强产业转移的力度; 必须提高教育和技术水平, 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投入, 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玲,李明强.人力资本、经济奇迹与中国模式.当代中国史研究,【J】,2010,(01).

[2] 都阳.人口转变、劳动力市场转折与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评论.传承, 【J】,2010,(06).

[3] 辜胜阻,李华.以”用工荒”为契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国人口科学, 【J】, 2011,(04).

[4] 殷秀玲.中国出口低价策略: 优势还是风险.现代财经, 【J】,2011,(05).

[5] 俞宪忠.对劳动密集型战略的理论质疑.财经科学,【J】,2010,(04).

[6] 李侠.金融危机下我国外贸的优势分析.特区经济,【J】,2009,(09).

[7] 杨观来,吴红宇.广东不同类型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的比较.管理现代化,【J】,2012,(04).

[8] 邵宇开,白庆华,王浣尘.人力资本约束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2009,(06).

[9] 梁静波.”十二五”期间加快纺织业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J】,2011,(01).

[10] 邓良,王亚新. 金融危机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学研究.经济体制改革,【J】,2010,(01).

[11]李正辉,刘思明. 金融危机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研究.经济问题,【J】,2009,(05).

[12]姚洋,余淼杰. 劳动力、人口和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 金融研究,【J】,2009,(04).

[13]施炳展. 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世家经济研究,【J】,2010,(01).

[14]孙旷怡.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农民工.中国统计,【J】,2012,(01).

[15]王志华,董存田. 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8212;#8212;兼论”民工荒”、”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人口与经济,【J】,2012,(05).

[16]董建蓉,李文生. 论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J】,2011,(05).

[17]佘时飞.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策略研究──基于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企业活力,【J】,2010,(05).

[18]李钢,刘吉超. 入世十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J】,2012,(08).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的巨大贡献,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自身存在的弊端以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的发展前景正变得日益重要,但相关的具体研究仍然偏少。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出路,很多学者也是把矛头直指其根本的局限性,提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未来,再辅以别的措施,将产业转移至劳动力、原材料更加廉价的中国中西部甚至亚非拉国家等等。

因此,本文侧重于描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怎样为中国的经济做出贡献,以及更多的挖掘外部限制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因素,为下面讨论解决方法提供更多的突破点。最后在已有对策的基础上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研究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计划按如下顺序进行研究:

第一章用具体的例证来回顾中国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一章, 分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之于中国经济的作用以及历史地位。

第二章, 列举并分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局限性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一些内在的根本性的因素外,也不忘外部的因素,达到全面分析的目的。

第三章, 借鉴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第三步的结果分析,为劳动力密集型的出路出谋划策。

拟采用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

(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国的对外出口是如何被影响的,进而分析劳动力密集产业是怎样被影响的。

(3) 比较分析法。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比较来强调劳动力密集型的劣势和局限性。进而为所采用的解决方法提供有说服性的例证。

(4) 定性分析法。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弊端的原因分析需要全面的分析,而不是纯粹的借鉴已有理论成果。补充的解决措施和出路也是根据上面的分析而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