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技术创新下的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3 05:04  

文献综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产业,航天航空,新能源,基因工程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经济逐渐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更大程度地依赖科学技术,科技在生产要素中的比重以及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都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葛如一等(2008)指出技术创新,特别是不连续的技术创新具有难度高、风险大等特点,个体很难单独完成,所以出现了不少围绕技术创新建立的合作关系。在人们不断探索下,产学研合作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一、产学研合作的概述

杨良超、孙海英(2009)在文章中指出,产学研合作,仅从名义上的参与单位来看,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杨榕等(2001)认为,机械地把只有三部门同时参加称为产学研结合的观点是狭隘的。产学研结合在客观上形成生产企业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纽带,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只要能够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有机结合,就可以称作产学研结合。

有关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起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随后创新研究不断深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Nelson和Winter创立了创新的演化经济理论;80年代后,新兴产业大量兴起,学术研究对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90年代初,Freeman和Lundvall等学者开创了以国家创新系统为代表的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Freeman(1987)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并指出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美国学者Chesbrough(2003)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认为企业应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大学等外部知识源进行广泛合作。Etzkowita(1995)所著的《三重螺旋》更指出产学合作是大学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

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促发了大量有关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其后产学研思想逐步发展,其中,郭晓川(2001)完成的”大学#8212;企业合作技术创新行为的实证研究”、柳卸林(2000)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鲁若愚(2012)的”企业大学合作创新的机理研究”、佟晶石(2002)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历史与实践分析”、王成军(2005)的”三重螺旋: 官产学伙伴关系研究”、郭斌(2007)的”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等,是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思想的雏形。陈劲(2004)在教育部重大专项研究成果《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一书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思想,指出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应相互联合,结成产学研知识联盟正成为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技术转移方式,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织形式。王毅、吴贵生(2001)从知识的角度分析产学研合作的目的;刘力(2004)蔡立斌、霍英德(2004)分别强调了产学研联合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综述

广东省政府教育部及发展研究中心(2007)对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合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政府牵头,制定计划、实施各种举措,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如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规划与资助,在大学内建立”大学#8212;#8212;工业合作研究中心(UICRC)”,”工程研究中心(ERC)”和”科学技术中心(STC)”、德国的建立”创新网络计划(InnoNet)””主题研发计划(Fachprogramme)”、日本政府主导确立产学官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等

二、企业、大学自发合作,实现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的互补。如美国依托著名大学创建高科技园区设立创新中心(硅谷科技园、北卡罗那金三角科技园等)。法国在大学增设”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