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正文

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2020-04-13 11:04  

摘 要

构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型区域经济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意在依托黄金水道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打造对外开放生态经济与现代经济格局,以东部经济发展经验或优势,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相关经济发展理论,结合对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或外向型经济发展主题、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对外开放方式、外向型经济规模、外向型经济结构和外向型经济特点的相应分析,浅议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并在分析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解决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问题的相关建议,以长江经济带建设者们予以相应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现状;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n regional econom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it is intended to rely on the gold channel to run through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to create an open ecological economy and a modern economic pattern, with the experience or advantage of the ea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dri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o narrow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and to realize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omain economy. Based on the rel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pening or export-oriented economy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the opening mode,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and discusses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problems of the Changjiang Economic Belt, and the constructors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will be used for reference or reference.

Keyword: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国内研究现状 2

2.相关理论 4

2.1长江经济带 4

2.2对外开放 4

2.3外向型经济 4

3.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或外向型经济发展主题 6

3.1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6

3.2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方式 6

3.3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规模 6

3.4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结构 7

3.5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特点 7

4. 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 9

4.1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尖锐 9

4.2同质竞争与松散合作之间博弈凸显 9

4.3统筹协调与各自为政之间问题突出 9

4.4产业趋同与有序转移之间困难重重 10

5.解决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问题建议 11

5.1形成共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11

5.2尽可能去产业同质化,形成密切经济发展协作 11

5.3构建经济一体化意识,改变发展地域经济观念 11

5.4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有序转型升级 11

6、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构建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是国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积极主动适应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科学筹划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布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它既有利于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又能惠长远经济发展目标。构建长江经济带对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我国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划时代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我国经济发展历史意义[1]。长江经济带覆盖面积相对广泛,涵盖了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云和贵等11个省市,总面积约为205万公里²,几乎占据了全国总面积的21%,该经济带内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都已经超过了全国的40%,它的生态地位比较重要,综合发展实力相对较强,发展潜力也相对巨大。当前,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还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同质竞争与散化合作问题,协调发展与属地自我发展问题和产业类似与实现合理转型问题等都是制约长江经济带良性发展的因素。国家构建长江经济带,意在走绿色发展道路,走生态优先发展道路,以维护长江存续长期生命力,使长江真正发挥其黄金水道作用。长江经济带贯穿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发展部位,依托黄金水道,以东部经济发展优势,带动中部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以便缩小三个经济部位的发展差距,在打破人为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当中,推动经济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实现经济发展资源配置高效,实施统一经济市场融合,大力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走向协调发展之路。构建长江经济带重在优化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城镇化合理布局,培育对外开放型经济,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打造海陆双向开放型经济。所以,实现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格局,需要解决制约其发展相关问题,为此,本文是在这样背景之下,选题《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对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予以浅显研究。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从国家布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来,长江沿线各省、市努力抢抓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积极主动拓展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新格局,特别是在对外投资合作和服务外包产业等领域,出现了亮点纷呈的景象。长江经济带涵盖了长江上中下游的11个省市,既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市,又有中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还有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市。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几乎是与国家谋划和提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战略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提出的,使它们成为发展对外开放经济犄角之势,并充分发挥黄金水道连接海陆新丝绸之路优势,既能促进长江经济带对外区域经济发展,还能助势国家海陆新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对外经济发展[2]。为此,这也就体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对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加以分析和研究,指导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利于促进国家实施海陆新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力,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美丽的中国梦奠定强大物质基础。

探讨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具有独特性,以长江黄金水道为贯穿,它连接了长江黄金水道上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国家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一再推出各项优惠经济发展政策,并布局像“西部大开发”战略、新海陆丝绸之路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等,意在促进我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别过程中,实现对外经济发展开放度,最终促进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强势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力[3]。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关乎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还是关乎到了国家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长江经济带对目前国家所实施的各项经济发展战略起着互联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研究好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问题,则能体现对长江经济带的一定针对性指导作用,可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不仅如此,探讨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问题,同样具有它一定的理论意义:尽管国内有很多学者都在关注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问题,并给予了相应研究,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关指导作用,但终因每位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得到研究,未能形成一套完整指导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立足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给予较为直接的研究观点,且具有一定针对性,既可丰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研究理论,又能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起到较为直接的理论借鉴作用。

1.3国内研究现状

社会经济发展课题一直是我国学者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在国家一再推出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愈发使社会经济发展课题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当国家推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战略以后,便有很多学者在高度关注当中参与了积极主动的研究,并出现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比如李兰(2016)曾在《商场现代化》上发表了论文,即《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她根据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结构探讨了产业竞争力现状,提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需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并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何婕(2016)也在《商》当中发表了一篇《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财政现状》文章,重点探讨了尽管制约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资金投入的不足则是重中之重的制约因素,发展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需要注入更多建设开发资金,才能更快促进长江经济带规模经济模式的形成;任洁(2017)撰写了《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他以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业发展结构与生态经济发展关系,站在长远发展战略角度,提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尤其要注重绿色产业经济发展,以保护黄金水道长效发挥各区域经济发展连接纽带的作用。当然,还要像成长春、伍登和段斌等很多学者,都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外开放经济的不同角度,给予了分析研究,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对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均有一定的现实理论指导作用。伴随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还会有很多学者加入对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课题的研究,会对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起到动态性的理论指导作用。

2.相关理论

2.1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覆盖的范围达11个省市,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云和贵等都处在长江经济带内,约合面积为205万公里²。长江经济带内的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都已均超过了全国相关总量的40%。推动建设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一项国家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长江经济带以长江黄金水道为贯穿,连接了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凭借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有着其独特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经济发展潜力。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就已经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挥着战略支撑和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建设和发展长江经济带,从经济建设和发展角度看,它既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开发建设的战略,又是打造我国品牌内河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带、水陆开放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示范带的样板区域经济[4]。2016年国家正式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对长江经济带确立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即“一轴、两翼、三极、多点”。“一轴”指的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凭借,依托上海、重庆和武汉经济发展核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两翼”说的是沪蓉和沪瑞两大南北运输通道;“三极”确指的是沿长江岸边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等城市群,“多点”指的是围绕发挥长江沿岸三大城市群辐射作用而新兴的卫星城。 

2.2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既指国家不断扩大对外的经济交往领域和范围,也指政策的放宽,在放开和取消各种限制基础上,推出相应保护国内投资场政策,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5]。对外开放早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对外开放既是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秘诀,又是全面建成我国小康社会的件法宝,它已经成为繁荣国家强盛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顺应世界一体化经济发展趋势,必须推行互利共赢经济发展开放战略。我国已经打开的开放大门永远都不会被关上。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需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经济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既要实施“引进来”,还要实施“走出去”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化创新能力方面的开放合作,营造海陆开放和东西开放新格局。

2.3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主要是指大力优先发展产品出口经济,将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实现对国内动经济发展的带动。国家通过系列的税制、汇率与信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产品出口经济,以通过扩大产品出口,促进外汇增收,凭借产品出口,更多引进国内经济发展所需新技术和新设备,用以推动国内经济发展[6]。外向型经济重点强调的是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在强化产品出口能力当中实现利用外资,消化被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国家劳务合作能力,节省相应劳动耗费,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提高国内经济发展效益。

3.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或外向型经济发展主题

3.1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长江经济带东西横跨我国经济发达区、相对发达区和欠发达区三大经济发展版块,因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多变,且区块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处在长江经济带内的区际之间经济发展协调关系水平和质量还未达到一定程度,所以,各区块之间经济发展依然处在不平衡状态之中[7]。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重庆、湖北和安徽三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贵州、四川、云南和湖南四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据2015年源自国家发改委统计的数字表明:上海、浙江和江苏人均GTP达81038.6元,重庆、湖北和安徽人均GTP达41961.8元,而贵州、四川、云南和湖南的人均GTP仅为33775.7元。上海、浙江和江苏面积仅占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10.27%,人口仅占27.20%,但却创造出了占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的45.25%,而中西部面积和人口分别占了长江经济带总面积和人口的69.87%和47.31%,地区生产总值仅是32.8%。可见,各区块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相差比较悬殊,特别是贵州、四川、云南和湖南四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长江经济带主要九省二市总GDP与进出口额度

年份

GDP(亿元)

出口总额(亿美元)

进口总额(亿美元)

1995

29600.78

382..67

285.28

2000

40268.05

940.29

641.36

2001

44464.86

906.57

830.59

2002

49349.42

1127.37

970.45

2003

56926.68

1654.26

1309.65

2004

68478.18

2407.50

2142.36

2005

80292.94

3071.82

2209.71

2006

93338.94

4169.73

3012.36

2007

112265.12

5225.58

3653.25

2008

133072.30

6238.70

4099.28

2009

147006.58

5274.14

3721.07

2010

174296.21

7128.74

5804.25

2011

189385.84

8368.19

6310.27

2012

242416.52

9288.27

6279.61

2013

251303.66

9777.50

6514.94

2014

283033.87

10616.57

6834.24

2015

304199.43

10276.69

6309.84

2016

334196.65

9443.17

6101.78

3.2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方式

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方式依然是对外实施投资,对内吸引外资,向开放要动力,充分把握四川、重庆、湖北、浙江和上海五大自贸区建设机遇,强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融合,依靠长江黄金水道当中的内河良港,构建内陆多式联运枢纽港口[8]。重庆的果园港拥有3个吞吐100万辆的商品汽车滚装泊位;3个吞吐900万吨的散货泊位;10个吞吐200万箱的集装箱泊位和16个5000吨级泊位,它已经实现了内航运、公路和铁路的无缝联运。向西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连接了我国大西北以及中亚和欧洲地区;向东依靠长江黄金水道实现了江海联运,打通了走向海外的通途;向南和向北依托铁路与高速公路实现了连接对云、贵、川、陕等内陆地区。同时,中欧班列的开通,实现了与“一带一路”的无缝接轨,为陆路通向世界打开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通道,勾连了5大自贸区。今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生产总值总额占据了全国44.2%的比例,商务部再次发布最新数据,今年1-4月,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实现了对外投资达108.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4.2%。吸引外资成效显著,投资5.5亿元人民币的韩国RB集团,在重庆打造集艺术、时尚消费、医疗和餐饮等为一体的“1089艺术美丽中心”。

3.3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规模

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规模较大,以占我国国土总面积比例的21%,承载着6亿人口的生存量[9]。有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2016年生产总值(GDP)达到了33.3万亿元,相比2012年,增加了近10万亿元;以43.1%的高比例占了全国的经济总量,比2012年一下子就提高了2.2个百分点,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均源自长江经济带内较大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规模带来的成果。传统的建材、能源、石化和钢铁等产业、新型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众多的临港产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现代化的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等产业发展均蕴含着强大的外向型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潜力。

3.4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结构

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结构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还有第三产业。上海市的第一产业比重较低,仅占GDP不足1%比例,重庆、浙江和江苏的第一产业比重占GDP的10%以下,其他省份的第一产业比重都在GDP的10%以上,其中,以贵州和云南两省所占比重较大;上海、贵州和云南第二产业对GDP的占比相对较低,安徽与江西第二产业的占比超过了50%,其他省市所占比例区域下降趋势;上海、浙江和江苏第三产业GDP占比排名相对靠前,特别是上海已高达60%以上,云南和贵州的占比也相对较大,湖北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总体而言,在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结构当中,主要还是依靠第二、三产业的拉动,并且依然还是第二产业在唱主角儿,第三产业的位置处在逐步提高当中[10]

3.5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特点

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具有的特点:第一,沿江开发区发展较快,并成为集纳经济要素的重要载体。有占据全国总数27.4%的5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全国总数19.3%的2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如上海外高桥、宁波和张家港等3个保税区,同时,还有一大批省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1]。它们成了长江经济带开发和开放的前沿,既在吸纳生产要素向沿江方向转移,又在集聚各种优势生产要素;第二,初步形成临港型产业集群。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金属制品和特种钢等冶金产业和成套设备、船舶、机床及汽车等装备制造产业都向临江港口集结。像重钢、马钢、攀钢、宝钢和武钢已为钢铁龙头产业;镇海、金山和扬子是较有名气石化产业;新世纪造船、中远川崎和扬子江船业是船舶工业的佼佼者;上海大众、南京南汽、苏州金龙、芜湖奇瑞、宁波吉利、武汉神龙和重庆长安等成为了汽车工业的支柱;海螺集团的建材产业首屈一指。据2012年数据统计,长江经济带的钢铁产量就占了全国总量的30.5%,汽车的产量占了全国总量的43.0%,特别是轿车的产量占了全国的48.4%。第三,临港产业发展崛起了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几乎遍布了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各个省市,且发展迅速。上海、、浙江、江苏、重庆和湖北的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工程、激光技术、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现代技术产业均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尤以苏州生物纳米、无锡物联网、重庆车谷、南京“软件谷” “上海中国硅谷”和武汉“光谷”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新亮点。

4. 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

4.1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尖锐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主题是绿色发展,根据其间经济产业发展结构,第一二产业依然占据相对比重,并向临江沿线转移。同时,全域境内也存在产能过剩和产业低端传统产业,造成长江水体污染严重[12]。化工和钢铁等排污严重企业给黄金水道造成了巨大污染压力。仅在江苏不到两百公里的沿江地段,就集聚了100多家化工企业,据相关部门统计,2014年的污染物排放量就达600多万吨。不仅如此,长江上游地区高原干旱与干热的自然环境,难以实施更好绿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尽管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提倡的是绿色发展主题,但因企业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很难将预防污染工作做到位,加剧了长江经济带内的经济发展与打造绿色产业经济之间的矛盾。

4.2同质竞争与松散合作之间博弈凸显 

  长江经济带强调的是经济合作的协调发展,但从目前经济建设实践中看,依然是以行政区划为界,形成“诸侯经济”格局[13]。产业结构安排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且具有同质化,出现内部竞争态势,如特种钢产业就有5家之多,汽车产业也有7家;区域经济发、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综合交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等,难以形成各省市共识,往往是商议多,协作少,行动慢。各省市仅有的合作并不多,能有的合作也是一种松散合作之态。受产业同质化影响,出现资源同争和各不相让等恶性竞争问题。有些省市甚至高政策洼地,不吝牺牲环境资源,不能按照经济发展主题从事经济发展。

4.3统筹协调与各自为政之间问题突出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是振兴长江全流域经济发展,并进行全流域管理。发展绿色经济涉及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建设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和产业结构整体布局等多方面的统筹协调[14]。但从目前实际状况看,在落实统筹协调规划当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现象相当严重。他们的理由貌似还很充分,言说自己处在经济发展初步阶段,需要按照自我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优势,先行缩小与其他省市经济差异,再谋更好的协调发展问题。仅以黄金水道建设与管理为例,各省市之间不能依据统筹规划,整合港口、航道和水利管理资源,依然按各省市各管一段传统建设方式,你干你的,我做我的,导致各省市之间,甚至是在同省市之间出现不正当竞争问题,严重缺乏长江航道建设的职责统筹和功能统筹,不能建设为全流域经济建设提高更好服务的黄金水道。长江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像黄金水道建设一样,各行其是现象相当严重。

4.4产业趋同与有序转移之间困难重重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历史经济发展当中就已经存在了严重的产业同质和制造结构类似问题[15]。根据测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已经超过了0.7,而重庆和上海将近达到了0.9。这种产业结构现象,既不能及早形成经济发展互补,又不能更好实现产业链的对接与分工。依然还是存在原有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缺资源,上游经济发展缺资金和技术问题。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后,各省市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石化产业和整备制造业作为产业经济发展重点,因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便一窝蜂上马,仅电子信息产业就已经有了9个,汽车制造业、石化产业和整备制造业也有了6个。安徽的皖江开发建设产业模式与湖北长江沿线建设产业模式基本类似。产业的趋同,既浪费了资源,还加剧了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形成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5.解决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问题建议

5.1形成共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长江经济带全域境内确实存在各省市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但为了突出体现绿色经济发展主题,需要各省市在不同层面上,既要立足自我优势,又要实现经济发展互补,将经济发展理念高度统一到国家开发建设战略部署上来,既要达成共识,又要步调一致,把恢复或修复长江黄金水道生态环境摆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之上,突出体现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特色,围绕黄金水道做足绿色经济发展主轴文章,在协调发展中提升经济产业发展档次,提高对外经济市场竞争力[16]

5.2尽可能去产业同质化,形成密切经济发展协作  

对长江流域产业结构进行周密调研,弄清同质化产业情况,根据现有产业同质化问题,结合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主题和构建经济一体化要求,淘汰产能过剩和产业低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现代产业,切忌搞那些既浪费资源,又难具市场竞争力产业[17]。各省市就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石化产业和整备制造业已经达成了共识,可在共识之下实现统筹规划,对全流域进行合理布局;长江经济带内有很大经济协作发展空间,下游一直缺少经济建设资源,而上游又缺少经济建设资金和技术,在上下游之间的各省市完全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强化经济发展协作,在全流域统筹规划发展框架内,将下游资金和技术以支持上游省份经济发展为目的向上游进行移转,而上游具有的经济发展建设资源,通过黄金水道流向下游,形成密切经济发展协作业态[18]。 

5.3构建经济一体化意识,改变发展地域经济观念

国家之所以推出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与发展战略,其目的是要将全长江流域打造成为一个具有提振社会经济发展实力和推进对外经济的品牌经济带,因为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具有较强呼应作用[19]。同时,可借势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建设,以下游的发达经济优势,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迅速崛起,顺势完成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就需要长江经济带内的各省市充分认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性,必须按照其经济发展主题,建树经济一体化意识,克服各自为政发展地域经济传统观念,放眼长江全流域经济建设大局,在产业结构布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资源资金和技术共享和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加强密切合作,在共识下进行绿色产业经济发展,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最具经济影响力的经济带。

5.4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有序转型升级

因长江经济带处在经济建设与发展初级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对现存不适应经济带内继续发展的传统产业,借势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发展机遇,围绕生态经济发展主题,或进行淘汰,或进行转型升级,尤其是对那些低产能和高能耗,且围绕严重的工矿企业,如钢铁、化工或工矿业,既要舍得割爱,又要下定决心,能实现转型升级的转型升级,不能转型升级的则要淘汰[20]。同时,对那些趋同产业,依据其生产经营能力以及规模,实施兼并或重组,构建规模型产业集群,既可提升市场竞争力,又可利于生产出口性产品,还能带动区域经济增强发展实力。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依据统筹安排,打破行政地域管辖限制,以整经济带全局一盘棋发展思路,谋划现有产业有序转型升级,各省市提高自觉主动意识,国家相关部门强化指导协调,力争将经济带内产业发展结构靠近生态经济发展轨道,逐步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结语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还有很多阻滞其生态发展主题因素需要解决。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地域限制,在诸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强化协作和协调发展,尤其是在黄金水道开发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大交通体系构建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协调合作,以一盘棋思想,心系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发挥各省市优势,实施长江全流域经济发展互补,依靠各省市在达成充分共识背景下,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建设与发展大格局,依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兴建现代新兴产业,打造规模化经济,更多生产出口型产品,以出口经济带动经济带对外经济发展。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