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生物工程 > 正文

合成稀有萜类糖苷产物的功能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开题报告

 2020-05-24 12: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人参是常见的补益中药,应用于中医临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医疗用途 。人参中主要的生理活性成分是各种人参皂苷 ,其基本骨架,见(图 1),已鉴定结构的人参皂苷有 60 多种,其中大多数属于原人参二醇类皂苷 ,主要包括人参皂苷 Ra1、Ra2、Rb1、Rb2、Rc、Rd、Rg3、Rh2等 ,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人参皂苷的生理活性,决定了它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人参口服之后,其皂苷糖基被肠道菌和消化系统的酶水解成低糖基的皂苷, 吸收起药效, 如 Rb1口服后转化为人参稀有皂苷C-K。但是这种体内的转化受到个体各种因素的约束, 转化微量 。总的来说,人参皂苷具有多种药理功能: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过敏、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应激、抗糖尿病、抗增殖、抗遗传毒性和抗高血压以及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等。稀有皂苷的高药学活性为他们在工业和医疗领域的应用创造了一个可用性需求。然而,他们的规模,跨越细胞膜的溶解性低、渗透性差,是人体难以吸收大量的人参皂苷的直接原因 ,因为这些成分是人参总皂苷的主要部分。因此,将主要人参皂苷去糖基化生产稀有人参皂苷的转化生产不仅促进各类稀有皂苷的生产也加速了对稀有人参皂苷生物学和药理学的性质研究。

一、参皂苷的合成方法

1.1化学合成法

在糖的合成化学中,糖苷化反应是最基本的反应。传统的糖苷化反应是将一个糖的异头位衍生得到糖苷化给体与具有裸露羟基的底物称为受体,经过糖苷化反应形成缩醛键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糖苷键,见(图 2)。糖苷化反应主要涉及到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收率,影响糖苷化反应的因素很多,其中给体、受体和促进剂是3个主要因素,其他反应条件如溶剂、温度和浓度等对其都有影响。

1.2酶解法

化学合成法的反应条件复杂,产率低,对催化剂、反应温度等要求极高,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人参皂苷在工业上的放大合成。相对于化学合成法,Chung 等、Keegstra 等 研究表明酶解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对底物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好等优点,酶解法的出现极大的弥补了化学合成的不足,人参皂苷在肠道菌中的转化 Qian T X 等 利用大鼠肠道菌群来研究人参皂苷Rb1,Rg3和Rh2在大鼠胃肠道中的生物转化过程,结果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b1,Rg3,Rh2分别经大鼠胃肠道菌群生物转化后,可以分别在大鼠排泄物样品中检测到代谢产物,其中人参皂苷Rg3和人参皂苷Rh 2均可由人参皂苷Rb1在大鼠胃肠道经生物转化获得,Rh2可以由Rg3生物转化获得。研究表明主要人参皂苷Rb1可以通过胃肠道菌群的共同生物转化产生活性更高的稀有人参皂苷 Rg3和Rh2。陈新梅 对人参皂苷Rg1在大鼠肠道酶和菌群的代谢转化进行了研究, 发现人参皂苷Rg1在人工胃液中 2 h 可完全降解, 在大鼠肠内菌群的代谢下可转化为一对同分异构体人参皂苷Rh1和人参皂苷F1。

三七总皂苷在三七自身皂苷糖苷酶作用下的转化刘廷强等通过改变提取三七总皂苷的温度,利用三七自身所含有的皂苷糖苷酶,将三七所含有的主要人参皂苷如Rb 1,Re,Rd,Rg1等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如Rg3等。其研究发现人参皂苷可耐受 80 ~121 ℃而不分解, 但在三七提取过程中, 将温度设置在 80 ~100 ℃时可以将 15%的三七总皂苷(Rb,Rd,Rg 1,Re 等)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Rg2,Rg3,Rh2,C- K 等), 而通过提高温度至 110 ~121 ℃时可完全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

1.3微生物转化法

微生物转化合成法相对于化学合成法和酶解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转化效率高,副产物少,产物接近天然,无环境污染等特点。由于通过微生物转化往往能得到化学合成难以获得的新颖结构,此技术在中药的研究和创新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微生物转化法糖苷化实例见表 1。

表 1 微生物转化法糖苷化实例

Table 1 Examples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glycosylation

反应底物

反应条件 (微生物类型)

反应产物

转化部位

参考文献

人参皂苷 Rb1

乳酸杆菌

人参皂苷化合物K

C-20 位

Quan 等

人参皂苷 Rg3

Esteya vermicola

人参皂苷Rh2

C-3 位

Hou 等

人参皂苷 Rf

尼日尔黑曲霉

20(S)-原人参三醇

C-6 位

Liu 等

人参皂苷 Rb1

直立顶孢霉菌

人参皂苷 Rg3 、Rd、化合物 K

C-3、20 位

Chen 等

原人参三醇皂苷 Rg1

蓝色犁头霉

20(S)-人参皂苷Rh1、20(R)-人参

C-6、20 位

Chen 等

1.4酶法合成人参皂苷

作为植物萜类化合物, 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 1) 以糖酵解产物乙酰辅酶 A作为原初供体, 经过甲羟戊酸 (Mevalonate)中间物合成异戊 烯 焦 磷 酸 ( IPP ) 和 二 甲 基 烯 丙 基 焦 磷 酸(D MAPP); (2) 通过烯丙基转移酶 ( prenyltransferase)和萜类环化酶的催化合成 2, 3- 氧化鲨烯; (3) 2, 3- 氧化鲨烯依次经过环化、 羟基化、 糖基化对三萜碳环骨架进行复杂修饰, 最终形成达玛烷型和齐墩果酸型人参皂苷。转化过程,见(图3)。

本课题分析合成活性稀有人参皂苷的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序列特异性及对底物的选择特异性,设计引物,获得原核生物来源的功能糖基转移酶的基因,优化并构建糖基转移酶的高效表达体系,验证其催化功能。为解决稀有萜类糖苷产物的资源问题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于选择性地获得具有较高价值的人参皂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丹, 鱼红闪, 奥大介, 等. 高产人参皂甙 β - 葡萄糖苷酶菌种的筛选[ J ] .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0, 19( 3) : 195-198

[2] LI T , MAZZAGA C, COT TREL A . Gisenosides in roots and leaves of American ginseng[ J] .Agric food Chemical, 1996, 44( 3) : 717 -720.

[3] KOHDA H , TANAKA O .Enzymic hydrolysis of ginseng saponins and their related glycosides[ J] .Yakugaku Zasshi, 1975, 95( 2): 246-249.

[4] Jia,L., Zhao, Y.Q., 2009. Current evaluation of the millennium phytomedicine #8211; Gin-seng (I): etymology, pharmacognosy, phytochemistry, market and regulations.Curr. Med. Chem. 16, 2475#8211;2484.

[5] Xu, Q.F., Fang, X.L., Che, D.F., 2003.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ginsenoside Rb 1 and Rg 1 from Panax notoginseng in rats. J. Ethnopharmacol. 84,187#8211;192.

[6] Chung H J, Kim Y A, Kim Y J, et al. Purif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DP-glucose: tetrahydrobiopterin glucosyltransferase from Synechococcus sp. PCC 7942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0, 1524(2/3): 183-188.

[7] Keegstra K, Raikhel N. Plant glycosyltransferases [J].Curr Opin Plant Biol, 2001, 4(3): 219-224.

[8] Qian T X,Cai Z W. Biotransformation of ginsenosides Rb 1 ,Rg 3 and Rh 2 in rat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J]. Chinese Medicine,2010, 5: 19.

[9] 陈新梅 . 大鼠肠道酶和菌群对人参皂苷Rg1的代谢转化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11): 210.

[10] 刘廷强,何璐璐,鱼红闪,等 . 三七提取中人参皂苷的转化[J]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2009, 28(2): 111.

[11] 阮晓东, 张惠文, 蔡颖慧, 等. 微生物在中药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J]. 中草药, 2009, 40(1): 149-152.

[12] Quan L H, Kim Y J, Li G H, et al.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ginsenoside Rb 1 to compound K by Lactobacillus paralimentarius [J].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3, 29(6): 1001-1007.

[13] Hou J, Xue J, Wang C, et al.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ginsenoside Rg 3 to ginsenoside Rh 2 by Esteya vermicola CNU 120806 [J].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2,28(4): 1807-1811.

[14] Liu L, Gu L J, Zhang D L, et al. Microbial conversion of rare ginsenoside R f to 20(S)-protopanaxatriol by Aspergillus niger [J]. Biosic Biotechnol Biochen, 2010, 74(1): 96-100.

[15] Chen G T, Yang M, Song Y, et al.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ginsenoside Rb 1 by Acremonium strictum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8, 77(6): 1345-1350.

[16] Chen G, Yang M, Lu Z, et al.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20(S)-protopanaxatriol-type saponins by Absidia coerulea [J]. J Nat Prod, 2007, 70:1203-1206.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需解决的问题:

1.产糖基转移酶筛选菌株的菌种鉴定。

2.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以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