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正文

2-氰基-6-甲氧基苯并噻唑的合成文献综述

 2020-04-28 08:04  

文 献 综 述 1.1课题背景 2-氰基-6-甲氧基苯并噻唑是合成D型萤火虫荧光素的中间产物。

生物发光[1]是生物体内的酶(荧光素酶)和其底物(荧光素)的酶催化反应[2],荧光素在这个过程中是释放光子的直接载体,同时也是传递能量的物质,在整个酶催化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发光分析方法不断的发展,荧光素的价值也在不断的被人们发掘着。

发光生物体内有五大类常见的发光底物,萤火虫荧光素是其中的一大类,它起源于一些昆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3]。

化学合成的虫荧光素与自然提取的虫荧光素其生物活性基本一样,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科学家设计各种路线人工合成以代替生物提取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恶劣影响。

同时,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虫荧光素的结构分为D型和L型,其中D型是生物发光的专一底物。

萤火虫的发光种类主要有北美萤火虫 (Photinus pyralis) [4], 日本萤火虫 (Luciola cruciata )[5]及东欧萤火虫 (L. mingrelica)。

早在1917年,科学家就发现了萤火虫荧光素酶和其底物荧光素的酶催化反应。

直到1947年,人们才发现这个反应中还需要ATP的参加,即在没有ATP的情况下,只能从该反应中观察到微弱短暂的光,加入ATP之后则能看到明亮持久的光,这一现象极大的推进了萤火虫生物发光系统的研究进展,而在这之后,人们又发现该体系中不仅需要荧光素酶、荧光素和ATP,还需要Mg2 ,此后人们不断地探索,最终确定反应体系的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从而提出了萤火虫生物发光机制。

萤火虫荧光素酶与荧光素(LH2)首先结合形成E-LH2,然后再与ATP反应生成E-LH2AMP和PPi,E-LH2AMP与O2接触生成过氧化物经裂解形成激发态产物,从而激发态电子跃迁会基态,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出,由此生成我们可见到的生物荧光。

1.2 2-氰基-6-甲氧基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 1.2.1 荧光素的合成路线 1963年,Seto课题组使用对甲基苯胺为原料氨甲酰硫代羰基硫代乙酸反应生成硫代酰胺,再与铁氰化钾氧化成环、三氯氧磷脱水、吡啶盐酸盐脱甲基和D-半胱氨酸盐酸反应得到最终产物D-荧光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