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正文

轮轨表面保护材料探索和创新开题报告

 2020-02-20 08: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铁路运输具有运输成本低、运载能力大、运输速度快和运输效率高等优势,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最为青睐的运输方式。随着铁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钢轨的磨损量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严重的钢轨波磨会导致轮轨之间的作用力急剧增加,这不仅会产生严重的轮轨噪音,影响列车的乘坐舒适性,而且会大大缩短车辆和轨道结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甚至会造成行车事故。车轮的伤损,以及接触疲劳引起的剥离掉块,导致钢轨横向力增大将有可能导致轮轨列车的脱轨。

轻度的钢轨波磨可以通过钢轨打磨去除,严重波磨的钢轨则只能通过更换新轨来维持舒适性和保证行车安全,但是无论哪种维护方式,都会大大增加铁路工务部门的维修工作量和维修费用。通过润滑剂对轮缘及轨侧进行润滑,摩擦控制剂对轨顶及车轮踏面的摩擦系数进行控制,防腐蚀性材料对轨腰、轨底及扣件进行保护等措施可延长钢轨使用寿命,而且还能降低运行阻力,节约能源。

在车轮轮缘与钢轨轨侧之间的接触面上使用润滑材料降低摩擦系数,不仅能迅速减小轮缘及轨侧的磨损,延长钢轨使用寿命,而且还能降低运行阻力,节约能源。在轮缘表面润滑,火车运动过程中润滑膜转移到轨侧,实现轮轨间润滑。在轨侧表面润滑,火车运动过程中润滑膜转移到轮缘,实现轮轨间润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研究一种新型润滑材料,依据仿生学原理将固体润滑材料设计成具有蜂窝状微观结构,蜂窝内均匀分布纳米-微米级小孔,孔道内充满油脂。设计成功的润滑材料在微观结构上实现固体润滑材料和油脂的融合,并且具有人体汗腺功能;孔洞中油性成分不但具有长效润滑作用,且油性成分被固定在孔洞之中,不会产生油楔。当轮轨因摩擦产生热-应力时,润滑材料产生毛细现象而使微米级尺度油珠从汗腺式通道中不断“出汗”扩散 (渗排)至摩擦表面,使材料具有智能特性,达到控制油分子渗出量的目的。少量的油性成分与固体润滑成分复合,附着于钢轨侧面形成自补偿润滑膜,既保持油脂润滑低摩擦系数的优点,又有固体润滑抗极压性的优势,也不会产生油楔,以达到彻底综合油脂润滑和固体润滑的优点的目的。

设计新型摩擦控制剂,在干燥及水态下摩擦系数稳定控制在0.3-0.45;正常状态的钢轨,轨顶涂覆摩擦控制剂时,摩擦系数基本保持不变;钢轨因磨损等使摩擦系数增大时,轨顶涂覆摩擦控制剂后,使钢轨回到正常状态;钢轨因雨、雪等使摩擦系数降低时,轨顶涂覆摩擦控制剂后,使钢轨同样回到正常状态。材料在轨顶上有一定的附着力;涂覆在钢轨轨顶或车轮踏面时为液态(水:环保)或固体,便于附着及拖曳;涂覆后干燥速度要快,不会影响列车粘着力,不会被列车运行时的风力吹散,也不会被雨、水等溶解及冰冻。

设计自分层梯度防腐蚀材料,该材料具有智能性能,即材料涂覆到钢轨后,部分组分逐渐迁移到钢轨表面,渗透入微孔或裂纹(分子量小、表面能大),提高与钢轨的附着力及防腐蚀性能;接触空气的外层材料分子量大、表面能低,能够形成致密的膜,具有自洁性能及防老化性能。内层及外层材料性能渐变,形成功能梯度材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9.03.01-2019.03.16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内容,撰写开题报告。2019.03.17-2019.05.05 对轮轨表面保护材料进行结构设计。

2019.05.06-2019.05.15 对新型轮轨表面保护材料进行对比。

2019.05.16-2019.05.23 完成并修改毕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张念, 童宗文, 杨洪滨, 等. 轮轨踏面摩擦控制新技术[j].合成润滑材料,2011,38(2):12-14.

[2] liang l, xin-biao x, xue-ong j. development of a simulation model for dynamic derailment analysis of high-speed trains[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4(06): 860-875.

[3] kaizhong w, wei s, songlin d u.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speed train axle ea4t steel with continuous casting technology: 第六届国际炼钢科技大会, beijing,china, 2015[c].

[4] na w, jing z. parametric analysis of wheel wear in high-speed vehicles[j].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2014(02): 76-8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