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行政管理 > 正文

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以合肥市为例文献综述

 2020-06-03 09:06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市及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种新贫困群体,即城市贫困群体。他们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同样都成为阻碍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首先,城市贫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其次,城市贫困影响改革的深化和目标的实现;再次,城市贫困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最后,城市贫困影响城市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在党及政府全力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着力解决好城市贫困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以合肥市为例对城市贫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了对城市贫困进行深入分析,先就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本次研究中的”城市贫困群体”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贫困,把焦点聚集在生活在城市中的贫困人群,他们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类群体做了充分的研究。

(一)城市贫困的定义

对于城市贫困的含义,有学者这样定义,城市新贫困群体是经济体制转轨、制度转型的产物,主要包括三类人群:(1)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家庭人均收入虽然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支出过高造成负担沉重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下岗职工和”4050”人员);(2)因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福利分割而无法享受平等权利,在生活上陷入贫困的在城农民工;(3)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错位,遭到劳动力市场排斥,缺乏自信,难以融入社会的新失业群体[1]。也有学者将城市贫困群体定义为城市”三无”人员[2]

更多的学者聚焦于城市贫困群体中的某类群体。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3];二、城市农民工贫困问题,探讨农民工贫困的识别、特征及成因[4];三、城镇贫困家庭失能老人社会救助现状和困境,分析了贫困主体的现状及制度缺陷[5];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救助机制、流程及社会期望[6];五、女性贫困问题研究[7];六、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8];七、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社会救助[9]

(二)城市贫困的成因

关于城市贫困的成因国内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有:宏观层面上,产业、就业、福利体系等方面的变动是城市新贫困形成的重要原因[10]。我国目前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期,这些转型包括经济结构的变革、福利体系和制度的转型及快速城市化进程。一系列快速转型与变革对城市贫困人群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我国当前的城市贫困又被称为转型中的贫困。

转型期的城市贫困成因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经济角度和制度角度两类: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背景中的国家/区域间的资本与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是我国城市贫困人群产生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城镇居民收入不均性急剧增加,社会阶层产生明显分异,产生了新贫困阶层 [11];国有企业改革产生的大量下岗职工和登记失业人口成为城市新贫困人群的主要类型[12]。从制度角度看,我国正处于以单位为基础的福利体系向社会福利体系转型过程中,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同时粮食供给、住房、教育和医疗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极大程度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13],城市中一部分脆弱人群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与救助而陷入贫困[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