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会计学 > 正文

制造业各产业减排的财务指数分析开题报告

 2022-01-06 08:01  

全文总字数:4945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由此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影响。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强化了绿色低碳发展目标——2020年相比2015年碳强度要下降18%,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5%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大幅度减少。中国能源产业面临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的困境,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需要应对的挑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制造业16个产业2002-2012年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sda分解,分析其构成,寻求制造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可实施途径。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于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也逐渐成为经济学界的焦点。最明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当属于2006年stern发表的一篇名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气候变化”的分析报告。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碳排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sun率先提出了碳排放强度是评价碳减排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我国的何建坤和刘滨也探讨了将碳排放强度指标作为温室气体衡量的标准之一。

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ang等的研究,他们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对中国工业部门消费能源的碳排放进行了研究。shrestha和timilsina对中国在内的亚洲12国在1980年到1990年间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研究,通过divisia指数分解法分析燃料强度和发电组合这两个因素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料强度是影响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赵志耘、杨朝峰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lmdi分解模型,得到了5个驱动因素,分别是能源强度效应、结构效应、经济发展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城市化效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碳排放量增长的主导因素。郭朝先则基于lmdi分解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恒等式,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得出的结论是: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黄文若和魏楚则利用1991~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比较了世界七大地理板块国家碳排放强度演变趋势的特征,并采用lmdi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能耗强度、能源碳排放、能源结构等几个方面。研究结果表示,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具有高而降低快的特点,需重点从能耗强度与能源结构方面入手,以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以2002-2012年制造业16产业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计算16部门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类与分析。同时,引入碳排放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两个概念,根据改进后的计算公式得到16产业的碳排放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力系数,再进行分类与分析。对2002年-2012年的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SDA分析,研究推动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书籍,整理改进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碳排放影响力系数以及碳排放感应力系数公式。公式计算中运用excel表格以及在线运算工具进行相应的矩阵计算,根据结果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确定选用合适的sda分解方法。公式计算中运用excel表格以及在线运算工具行相应的矩阵计算,根据分解的结果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已阅参考文献

[1]stern n. stern review: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sun j w.the decrease of emission intensity is decarbonization at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j].energy policy,2005,33(8):975-97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