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2020-04-07 08:04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对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策略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的安全问题进行探索,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于智慧城市的理念和社区协同治理机制,对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的治理展开研究。研究得出中国当前的治理工作存在着治理主体单一化、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模式低效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智慧理念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框架和多层次、多层级的联动治理方式,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完善,对中国城市到家庭的各个层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如下两点:第一,提出了智慧理念下由政府到社区的多主体智慧化建设;第二,明确了多层级联动治理方式下各层级的具体职责。

关键词:公共安全,治理主体,智慧社区,治理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urbanization is developing continuously,The public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cit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t is urgent to study the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c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afety problems of Chinese cities,Combined with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and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To study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public security in China.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governance, such as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governing body, the imperfect legal system and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management model.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smart concept of urban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framework and multilevel linkage governance methods are proposed,This will help improve China's urban public security governance system,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all levels of Chinese cities and families.The main innovation poi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First, put forward the different agent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to the community under the wisdom concept;Second, the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level under the multilevel linkage governance are clarified.

Key words:public security, governing subject ,wise community,management strategy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目的 1

1.1.3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2.1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理论研究 3

1.2.2城市安全风险的特点及安全城市理念 3

1.2.3智慧城市理念及多主体协同治理 4

1.2.4研究综述总结 5

第2章公共安全治理理论与城市网格化管理 6

2.1新公共管理理论 6

2.1.1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6

2.1.2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6

2.1.3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城市安全治理 7

2.2城市网格化管理 7

2.2.1网格化管理的优点与不足 7

2.2.2城市公共安全网格化治理 8

第3章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的问题及成因 9

3.1当前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现状 9

3.1.1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 9

3.1.2自然灾害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 9

3.1.3网络时代的公共安全问题 10

3.1.4城市的经济金融安全问题 11

3.2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现状 11

3.2.1中国城市安全治理取得的成就 11

3.2.2中国城市安全治理存在的不足 11

3.3公共安全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3

3.3.1治理主体单一化 13

3.3.2治理体系不完善 13

3.3.3法律法规不健全 13

3.3.4管理模式低效 14

第4章基于智慧理念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 15

4.1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治理总体框架 15

4.2多层级多主体的联动治理 15

4.2.1智慧城市下的智慧政府 15

4.2.2智慧城市下的智慧公安 16

4.2.3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智慧社区 17

4.3社区公共安全网络协同治理策略 18

4.3.1社区公共安全协同治理内涵 18

4.3.2社区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的运行 19

第5章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第1章 绪论

近年来中国城市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天津滨河新区爆炸...这些事故严重威胁到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呈现出复杂性、不确定性、广泛性等特点。但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治理研究尚在成长阶段,协同治理,发展多元主体等理念目前还在探索当中,所以,如何将智慧城市的理念运用到城市公共安全的建设中去,如何科学创新城市安全治理机制,优化城市安全环境,增加民众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自从城市形成以来,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就居于一个重要地位。城市公共安全的治理工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秩序保障,同时也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近些年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城市的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除了传统的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卫生事故等传统的突发事件以外,各种新型的公共安全事件如网络安全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正在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然而,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其自身极具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并且对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环境学等众多学科均有涉及,这无疑给城市公共安全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但同时其诸多学科的交融性,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与视野。

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1],当人均GDP1000-3000美元之间,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是同时也进入了风险事故高发期。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2005年达到1700美元,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高风险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社会流动加快,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民族关系紧张,社会结构极度不稳定。从现实来看,中国正在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加上全球的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科学技术的利用不当等种种因素致使我国恶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减轻或者预防该类事件的恶劣影响,如何更好的保护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成为我国政府和众多学者专家所面临的课题。

1.1.2研究目的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即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和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同时也是这片区域的经济中心。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程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城市公共安全,张沛、潘峰等认为“是指城市政府为保护社会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公共设施的稳定运行,预防和控制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和事件的发生,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稳定社会发展而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

城市的安全集中体现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大型城市、中心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安全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重点。

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在原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见解,为我国城市安全治理道路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前进方向。

1.1.3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市安全问题和非传统的城市安全问题交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因此,对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城市安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城市安全的内涵正在随着城市环境的变化,由传统的以军事安全为主导的观念,向着包含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安全观念进行转变。城市的规模越大,功能越复杂,潜在的危机也就越容易诱发。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基本功能在全方位的扩展,对全社会的贡献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在人口、环境、资源、公平正义、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处理不当就极易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幸福感下降,危及城市的公共安全。面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各级政府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健全城市管理体系,虽然当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还要必须看到:中国城市中统一的危机防范与处置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危机应对缺乏必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综合性风险评估薄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不深,决策水平不高,应对危机的参与度不足,信息共享度欠缺,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待完善,在整体危机管理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城市发展的固有矛盾与传统安全、新矛盾和非传统安全多重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城市安全问题更加趋于复杂化。

就理论的研究意义而言,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称呼安全现状的分析,针对当下我国城市安全评价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单一,公众参与度不足等特点,构建了基于智慧城市下对城市公共安全评价体系,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这一模式进行了研究,这将有助于我国丰富完善城市安全治理的理论体系,建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框架,为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就实践意义而言,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唤醒政府动员社会公众力量共同治理城市公共安全的意识,使政府意识到:在城市突发事件日益频繁,各种新型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仅仅依靠政府单一主体的安全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风险社会下城市公共安全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政府必须重新定位的自己的功能,审视自己的角色,采取协同治理的理念,发动公众参与治理的新模式,这样才可以增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效率。

基于以上城市安全的现状与背景,对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进行分析探索,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策略办法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理论研究

李永清教授(2016)提出,要深化认识,坚实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工作的基础[2]。政府应当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治理观念,准确认识到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的战略性高度,为城市安全评估工作打牢基础。首先第一步要打牢基础,丰富理论知识体系,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同时根据国情,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其次要开展多元化主体的评估,摒弃过去的单一政府主导的行政评估体系,升级为开放、公众与专业机构多主体参与的评估模式;最后要积极探索研究新的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坚持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技术,运用风险矩阵、数学模型等方法完善城市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框架,提升评估工作质量。

李治欣博士(2015)年对社区安全综合评估和安全社区综合评估进行了论述。他提出了安全社区综合评估在研究领域较社区安全综合评估更加广泛性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安全社区综合评估主要是对安全社区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涵盖的内容更加全面,而后者则是着眼于社区安全工作的一些具体的事项进行评估。他认为社区安全综合评估只是构成安全社区评估的一项基础工作,只有做好社区安全综合评估工作才能更加全面具体分析安全社区建设状况。并且二者具有一致的目标,即营造安全系数更高的社区环境。

1.2.2城市安全风险的特点及安全城市理念

2006年6月主题为“我们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构想化为行动”的第三届世界城市论坛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在本次论坛中,提出了安全城市的倡议。论坛提出 :本世纪,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力量和威胁给城市规划、城市政策和城市设计的有效应对能力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传统城市安全理论的基石(个人安全、社区安全、服务和系统的安全)亟待发展,急需变得更加敏感和灵活。于是,一个探寻适应性安全、预防性安全和人类安全三者间关系的研究方案被提上议程。

郭叶波博士(2014)提出城市安全风险的特殊性[3]

从致灾因子来看,城市更容易发生人为灾害和综合灾害。

从灾害过程来看,城市灾害的扩散性较强。

从灾害衍变来看,城市在发生原生灾害之后,更容易发生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从灾害后果来看,同一等级灾害发生在城市将产生更大的危害性。

我国当前特大城市除了存在传统上的政治,国土,军事,社会治安,公共交通等安全领域的风险,也面临着非传统的新型风险,主要体现在经济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社会安全风险,生态安全风险,资源安全风险和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针对中国特大城市的脆弱性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不断完善城市安全问题治理的体制机制,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做好防范措施。

1.2.3智慧城市理念及多主体协同治理

地震是处于板块交界处国家日本所面临的的一项重大灾害。以地震预防为代表的东京防灾计划具有五个特点:一是防灾理念上,形成“灾害评估—预防计划—应急对策”三位一体的循环灾害管理模式;二是防灾体制上,形成多元化与分权化的防灾体系;三是技术支撑方面,形成完善的灾情综合评估体系;四是法律保障方面,形成基本法与专项法相结合、国家法与地方条例相结合、防灾计划与法律体制相结合的法律体系;五是公众参与方面,公众全过程参与灾害预防与灾时救助。

2008年,荷兰兹(Hollands)发表了一篇论文,专门论述了智能城市向智慧城市演化的过程[4]。荷兰兹认为:智慧城市并不仅仅是建立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在它看来,任何成功的社区、企业或探索,关键的因素都是人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他认为,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方面不在于创造智慧城市的能力,而是要把这种交流当作是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智慧城市中,运用信息交流技术,可以赋予人力量并对人们进行教育培训,允许他们成为社会成员并参与有关环境方面的争论。对于真正的智慧城市的建立,荷兰兹建议:如果要保留智慧城市这个崇高的头衔,在技术方面就要敢于冒更大的风险,下放权力,合理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智慧城市进行重新的定义。

马克.迪金(Mark.Deakin)在《智慧城市的演化:管理、模型与分析》一书中第三章的网络城市社区实践中,讨论了网络城市社区这一种组织形式为能力构建、电子政府服务的开发、合作设计、监督和评估提供支撑。第一,就在线服务所需的竞争、技巧方面来讲,网络城市社区允许居民联合社区,然后建立一种协议关系,支持特有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第二,网络创新与合作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一种信用体系,使市民能够参与其中,并且向他们展示主动参与数字包容性更新改造社区活动,在智能的基础上,加上了社会资本开发、生态整合和生态平衡等智慧特征;第三,这里的生态整合和民主创新平等是以政府协商审议与以市民为主导的政策决策的形式进行的,使市民成为社区的成员,参与正在进行的现代化管理。

王莹博士(2017)“提出“主体多元—结构塑造—主体互动—机制选择—实现协同”的城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5],从多元主体建设、网络结构塑造、多元主体互动、协同机制选择四个层面,发现并分析城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模式构建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探索城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多元主体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能够做到资源整合,共享信息,培育责任等优点。

1.2.4研究综述总结

基于以上资料分析得知,对于传统的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在诸位专家学者的研究下,已有较为成熟的治理策略措施,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更多的城市安全领域的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将从城市现存的公共安全问题入手,分析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及机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结合当前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方案,为我国城市安全建设提供参考,以保证我国城市安全平稳运行,促进社会进步,人类繁荣。

第2章公共安全治理理论与城市网格化管理

2.1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影响下,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西方各国进行了一场由上至下且旷日持久的政府体制改革,由此,世界进入了一个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虽然各国改革的起因、措施、策略规模等有所不同,但是改革都是沿着“新公共管理”的大方向进行。“新公共管理”这一场改革对西方公共管理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意义。

2.1.1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各国政府在面临困境中而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的统称。它既是行政改革之初的理论指导依据。又是改革完成后的实践成果。随着这一套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新公共管理这一模式已经取代旧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而为了当代公共管理部门所用。波利特在其作品《管理主义和公共服务:盎格鲁和美国的经验》中提出,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古典泰勒主义是构成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并且强调了商业运行中的理论、技术和模式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运用;瓦尔特.季克特在《荷兰的行政改革和公共部门管理》一书中将新公共管理定义为一种具有商业管理风格、顾客就是上帝和引入市场竞争的改革方向;胡德则是把新公共管理看作一种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依靠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

虽然各个流派对新公共管理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其中心就是指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基础,对行政绩效的提高也不再沿用集权、监督和加强责任制这些过去的手段,而是利用企业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办法来提高行政效率,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构建市场和顾客为导向的公共管理模式。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