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2 07:06  

一、公共自行车:指在某个区域内(城市、大型景区、大学城、大型企业内等),隔一定距离规划出一些停放公共自行车的点(比如社区门口、校园门口、车站、码头、商圈、景点、公交对接处、地铁出口,公交换乘点等),每个租赁点放置自行车20辆左右,供市民在一定时间内免费使用,利于低碳出行,全民健身,和城市畅通。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租赁点应该是公交车站的2倍。

二、公共自行车系统:以城市为单位进行部署、建设,由数据中心、驻车站点、驻车电子防盗锁、自行车(含随车锁具、车辆电子标签)及相应的通讯、监控设备组成。根据需要,还可以配备停车棚、管理间、站点视频监控系统、互动网站等。

三.公共自行车优势:(一)不存在大气和噪音污染,可为居民和旅游者提供便捷的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同时骑车还有助于强身健体,减少城市病的发生;(二)为城市提供1-5公里的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缓解道路交通拥堵,解决公交出行”最后1公里”难题;(三)与公共汽车相比。自行车具有体量小、操作灵活、可达性好和投资少的特点。可作为轨道交通接驳的辅助性工具,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短距离出行以及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需求,便捷、高效地集散客流,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

四、公共自行车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在中国,率先开始投放公共自行车的城市是北京,于2007年8月开始运行。北京市采用了企业自主经营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2008年奥运会期间为市民和游客服务。其后,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已经在大陆地区3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其中在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省会的发展较为迅速。

五、公共自行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沈中伟和研究生刘一杰认为目前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和实施中,由于对其社会功能的考虑不足,使得社会功能的实现存在较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1、使用人群受到限制,无法保证公正服务和促进公共健康。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本质上并未考虑所有人的需求。以2015年成都的调查为例,公共自行车使用人群主要是城市中的低收入者和青年,18~35岁以外年龄段的使用者仅18.18%;男性使用者的比例为63.64%,较女性使用者高;使用人群中没有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游客。2014年苏州的调查也表明,60 岁以上的使用者仅占6%。由此可见,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并未给老年人、女性群体、外来游客和进城务工人员等提供针对性的服务。2、功能定位单一,未能创造社会交往机会。从站点功能设计看,规划仅设置车辆存借服务功能,未设置如休憩、小型 售卖等配套功能。从车辆设计看,规划仅考虑最普通的骑行需要,未考虑更多样化的使用目的( 如家庭出行、购物、 健身和游览等)。同时,在站点区位布局上也未能较好地与城市绿地、游憩空间等相结合。由于功能定位单一,系统未能给市民创造充分的社会交往机会。 3、忽视骑行文化,未体现城市本土文化特色。作为自行车王国,骑行文化在我国城市具有深厚底蕴。然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并未继承我国的骑行文化,也未考虑各城市的本土文化特色,而是模仿国外做法,使得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呈现出同一性,如具有相似的色彩、鲜艳的外观等,并无城市文化表达,市民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不强。

(二)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王法硕认为,在推行公共自行车的政府制度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基于成本收益权衡,我国政府当前的创新主要还属于复制模仿式创新。但是,从制度设计的过程上看移植复制方式人为的忽略至少简化了政策学习中理性分析过程,体现了创新跟随者一种非理性的绩效冲动与投机预期,因而存在三方面失败的风险:其一是跟进地区与范本地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特点的不同导致复制出现”水土不服”;其二是创新跟进地区只是艳羡其他地区的创新亮点而盲目行动,没有回应本地区真问题真需求;其三是创新范本失败直接导致跟进者”克隆”失败。事实证明这三种风险均存在于公共自行车扩散过程中。其次,从性质上说城市公共自行车属于具有一定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因此这类物品的提供需要政府承担责任,具体来说政府应该扮演创新的筹划者、推动者和资源协调者的角色。在各地实践中政府对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支持态度存在明显差异:如杭州市将公共自行车项目列入”一把手”工程,市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落实,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公共自行车一直未能得到市级政府支持,由区甚至街道政府实施。其次,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运行、维护成本巨大,而在绝大部分城市采取免费或者限时免费的租赁模式,仅仅依靠租金难以支撑项目运行。

参考文献:

[1] 王法硕.制度设计、治理能力与自我更新: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效果研究#8212;#8212;以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为例. [J].中国行政管理, 2016,(06): 109~114.

[2] 刘一杰,沈中伟.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社会功能规划策略. [J].规划师, 2016,(08): 112~116.

[3] 杨杰. 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中国的发展.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S1): 63~6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