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地理科学类 > 应用气象学 > 正文

重庆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开题报告

 2022-01-12 10:01  

全文总字数:2289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植被作为地球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既是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重要一环,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和物质来源。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受人类活动与自然演变的影响,石质荒漠化加重,植被破坏严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自然林保护等政策,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生态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传统的监测采用地面测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测量精度低,误差较大,且费时费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测量方法逐渐被替代,目前较为主流的测量方法是采用基于遥感图像的ndvi计算植被覆盖度。与ndvi相比,modisevi数据改进了算法和合成方法,降低了大气、异常值和土壤背景的影响。具有反映高植被覆盖区域的生长能力、植被覆盖稀疏区域的强区分能力,据已有研究显示,modis evi数据对岩溶地质有很好的适用性。因此本研究将为未来喀斯特地貌的植被覆盖研究提供较好的参考,对农业、生态以及重大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

植被覆盖度是通过植被指数的提取获得的,植被指数的研究进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类是rvi,这是一种基于波段线性组合或原始波段比值,并通过经验得到的植被指数,它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考虑大气、土壤亮度、颜色等的影响;第二类是基于物理知识,将电磁辐射与土壤、植被覆盖、大气的相互作用考虑进去,并通过数学逻辑进行模拟将原植被指数进行不断改进得到的,例如savi、arvi、pvi、avi、ndvi等;第三类是基于高光谱和红外遥感而发展得到的植被指数,例如dvi、ts-vi、pri;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2017年朱林富等提出了基于modisevi数据对岩溶地质植被覆盖度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克服了ndvi易饱和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基于近年来的重庆地区modis e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和植被指数法分析重庆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并指出造成这种分布特征的可能原因。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 重庆地区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演变:

  2. 重庆地区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1 实施方案:

    2 研究进度安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QIU B W, ZENG C Y, TANG Z H, et al. Characterizingspatiotemporal non-stationary in vegetation dynamics in China using MODIS EVIdataset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3, 185(11):9019-9035.
    2. Choudhury B J., Ahmed N. U., Idso S B., et al. Relationsbetween evaporation coefficients and vegetation indices studied by modelsimulations [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1994,50: 1-17.
    3. 朱林富,谢世友,杨华,et al.基于基于MODIS EVI的重庆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形效应[J]. 自然资源学报,2017(12):27-37.
    4. 吴云,曾源,赵炎,et,al. 基于MODIS数据的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估算及动态变化分析[J]. 资源科学,2010,32(7).
    5. 李双双,延军平,万佳.近10年陕甘宁黄图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2012,67(7):98-108.
    6. 信忠保,许炯心,郑伟.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J]. 中国国科学:地球科学,2007,37(11):1504-1514.
    7. 李登科,范建忠,王娟.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 应用生态学报,2010, 21(11):2896-2903.
    8. 田庆久,闵祥军. 植被指数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4):327-33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