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材料类 > 材料物理 > 正文

CuInS2敏化ZnO纳米棒薄膜的制备与表征开题报告

 2020-02-10 1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能源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二十世纪现代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能源需求日趋紧张,并对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风能、潮汐能、沼气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其中太阳能是太阳内部高温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辐射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2] 。在太阳能的利用中,发展较快也较多的是利用光伏效应制成的太阳电池。据估计,一年内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总量是目前世界主要探明能源储量的一万倍。太阳能不仅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同时,也是清洁能源、无污染,不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等特点,而这些是常规能源无法比拟的,因此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对太阳能电池进行研究与开发。

太阳电池是直接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它是基于半导体器件的光生伏打效应的原理进行能量转换的。19世纪50年代,bell实验室制备了首个晶体硅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达6%左右[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硅电池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光电转化效率从上世纪年代贝尔实验室的6%发展到如今的26.3%[4]。然而,单晶硅电池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大面积应用,如制造过程中的高能耗(髙温、高真空)、硅材料的纯度要求高(99.999%)、材料用量大(500μm以上才具有光伏效应),并且不易进行大面积柔性加工。总的说来,硅电池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使用和民用化。

为降低成本,基于薄膜及溶液沉积技术的第二代太阳电池应运而生。目前,第二代太阳电池主要包括无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第二代太阳电池的主要特点是薄膜化,成本较第一代电池低,这是由于光电材料薄膜层的应用大大减小了半导体材料的消耗,并且利用溶液沉积技术制备的电池器件,为大面积低价太阳电池的制作提供了可能,但不足之处是效率较第一代电池明显降低。其中,目前研究较多的无机薄膜太阳电池主要有非晶硅(a-si)、碲化镉(cdte)、铜铟镓硒(cuingase)和砷化镓(gaas)等材料制作的电池。碲化镉(cdte)及铜铟镓硒(cuingase)是很有希望的高效薄膜太阳电池材料。如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可达到22.1%,大面积电池组件的转换效率最高可达到18.6%,均由first solar公司研发制得[5-6]。cuingase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验室最高效率达到22.9%[5],由solarfrontier制得;大面积电池组件效率最高达到18.72%[6],由汉能公司制得。但是,cdte中的cd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cuingase中的se在地壳中的含量非常稀少,并且进行大面积精确控制的工艺也非常复杂。器件制作工艺复杂、成本昂贵,这些都不利于器件的大规模制作和应用。而dssc存在染料成本高和稳定性不佳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 基本内容

材料制备:以zno纳米材料为光阳极材料,在zno纳米棒薄膜上沉积cuins2量子点,得到cuins2量子点敏化zno纳米棒光阳极材料;

材料表征:对cuins2量子点敏化zno纳米棒光阳极材料进行形貌结构、成分表征和光学性能测试,通过xrd、eds、tem、sem等表征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及元素构成进行分析,并采用pl和uv-vis等光学测试技术对光学性能进行系统评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英文翻译。明确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所需原料、仪器和设备。确定技术方案,并完成开题报告。

第4-8周:按照设计方案,制备zno晶种层,在其基础上生长zno纳米棒阵列,采用xrd、sem等手段对所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对zno纳米棒阵列的光性能进行测试。

第9-12周:按照设计方案,在zno纳米棒阵列上生长cuins2量子点,采用xrd、sem和xps等手段对所生长的zno/cuins2纳米阵列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等对zno/cuins2纳米阵列的光性能进行测试,并与zno纳米棒阵列进行对比分析其光学性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岳文瑾. cuins2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2] 郭志球,沈辉,刘正义,闻立时.太阳电池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03):41-43 5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